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资讯 >正文

人口负增长,地产的逻辑将巨变!

发布时间:2023-01-20 17:56:31包颖琼来源:

导读近日,一个数据让原本安静的地产群炸了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

近日,一个数据让原本安静的地产群炸了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各地产群炸锅的原因不难理解,作为国民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行业,“短期看金融(政策),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人口负增长了,接下来该怎么办?!

其实何止房地产行业,人口的变化对经济社会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先说点乐观的。

新出生人口快速减少,是因为人们不想生,甚至不想结婚。 加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 由此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家庭小型化。

1990年,我国的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96人,2000年为3.44人,2010年为3.09人,2020年为2.62人。


▲来源:国家统计局、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家庭的小型化一直被认为是住房需求的重要增量之一。而且,家庭户数的增加,对房价的影响也更加显著。

不过,家庭户均人口的下降空间恐怕不大了。类比日本,2019年,日本平均每个家用户为2.39人,我们的“七普”数据,距此已经很接近。而日本已经是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社会。

人口是一个长周期的影响因素。无论是房企、城投,还是其他很多的企业,面向未来都需要调整自身的发展逻辑。


首先,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城市会更加分化,开发商必须要深耕

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样,人口进入负增长区间之后,大城市的人口聚集会更加明显。以日本为例,其从2011年起就进入人口 负增长 的时代。之后,县城、乡村不断衰败(少数几个观光旅游景点除外)。但是,东京 都市圈 的人口却还在持续大量流入,目前已聚集超4300万人口,占全日本的38%。

我国也有这样的趋势:

2000-2010年,中国只有4个人口萎缩的省份(贵州、重庆、四川和湖北)分别减少了49万人、166万人、193万人、227万人;

2010-2020年,中国人口萎缩省份扩大到6个(甘肃、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分别减少55万人、65万人、79万人、115万人、337万人、646万人。

在城市体系的规律中,有个著名的“齐夫法则”。由于户籍等因素,我国城市与该法则的偏离度比较高。2019年12月底国务院要求城区300万人以下的城市开放落户之后,人户分离人口激增。未来,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和分化会更明显。在大都市圈的历史性趋势下,中国城市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强。在地随人走的新城镇化思路下,未来,中心城市有望分到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

这样的趋势下,对来房企来说,必须坚持深耕战略。

只有深耕,才能够春江水暖鸭先知,深度洞察城市发展规律和客户需求;

只有深耕,客户密度足够大,才能在同等成本下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

只有深耕,才能着眼全局,以长期主义的姿态进行投入,赚长周期的钱。

事实上,从几年前开始,就有很多房企就宣布转型为运营商,但大多数目前还处于初级段位。

初级模式仅限于项目,不用改变既有的规划,项目能融入周边即可。例如,项目住宅和周边商业能否联通,让业主穿过地库就能抵达商场;社区大门的开口,能否尽量缩短和地铁站、公交站的距离,不让业主绕路;周边的医院、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等资源,能否和社区的业主服务进行资源互换和合作……

中级模式,要考虑对外辐射,需要参与规划甚至调整规划,难度大增。高新区蓓蕾东巷1、2号小区,上海万科·天空之城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至于高级模式,从一级开发就得介入,难度最高,但干成了护城河最深。典型案例比如沙梅溪湖。

高级模式难度太大,但中级模式,应该是基本的门槛。

华润置地去年夺得成都销冠,就离不开其多年的深耕。⾃2002年进⼊成都,华润置地华西大区就紧跟时代,与城市同频,深耕成都、全域布局,通过多维业态赋能美好⽣活——先后落地⾼品质住宅、万象城、华润⼤厦、⽊棉花酒店、有巢公寓,配建代运营世界⼤运会“⼀场三馆”,成为继深圳后华润置地全业务落地最全⾯的城市。

过去,房企主要的客户就是购房者,未来的客户变得更加多元,除了个人购房者,还有企业以及政府等,不深耕就无法深刻洞察城市发展规律和客户的需求,未来根本无法创造客户。


其次,城投要加速转型,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产业和运营‍

城投的传统业务是融资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后低价或免费提供给想引入的企业,带动招商引资,这类投资通过落户企业的税收、就业,以及人口集聚后形成购房需求的土地出让金等获得收益。

这在过去城市规划,都是增量逻辑的情况下,是没问题的。但是,近年来,1/3城市人口净流出,该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多。

如上所说,人口进入负增长区间,城市会越发分化,城投必须加大转型的力度,从过去开发建设的角色转向城市运营的角色,人口净流出城市的城投公司,尤其如此。因为,继续大力开发建设,投入多产出小,更不利于转型。

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就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对存量资产盘活方向、方式,以及盘活回收资金使用等内容提出了意见。此后,相关的文件一份接一份。为什么这么着急?因为,盘活存量资产,已经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之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仅存量基础设施规模已超过100万亿(数据来自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发布的《中国基础设施REITs创新发展研究》),这里面不少资产并没有得到高效利用。

近些年,城投纷纷改名的逻辑也在于此。从注重建设,转向注重运营。不少城投,甚至做起了风投,通过产业投资,培育和发展当地的产业优势,从而吸引人口。

甚至于,其可能不只是服务于当地城市。上海城投,就是典型的例子。

没有改制前,上海城投一方面是国有独资公司,另一方面又是资产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用产品提供者。因为投融资能力、建设技术、运营能力、管理水平等在国内首屈一指,集政府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基础设施于一体。

始于2014年的重大资产重组,是上海城投转型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改制后,上海城投在为上海市民提供公共用品的时候,扮演的是公益类国有独资集团的角色。可是,一旦走出上海,乃至走出国门承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时候,则变身为一家能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超级专业化和技术化,高度市场化的现代化国企集团……

由此,上海城投转型为多元化的企业集团,通过经营性资产反哺公用事业,实现了经营的可持续性,成功建立起企业信用。营收一年上一个台阶。


最后,康养产业市场巨大,要提前布局探索,不然以后没你什么事

总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另一面是老龄化。此前,统计局在报告中坦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一方面,老年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生育率不断下行,年轻人占比减少。毋庸置疑,未来居家养老产业的需求将会十分巨大。

1962-1971年是中国的第二波婴儿潮(1971年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期间出生人口合计2.4亿人,未来10年,这些人将陆续达到60岁。“十四五”期间,60岁以上的老人就会达到3亿人。

尽管有不少大佬表示,10年后的养老将跟现在的物业一样,必然会成长为一个万亿级的市场,也一定会出现市值千亿级以上的企业,不过,康养地产前几年热闹了一阵,就没什么动静了。

当然,这也跟中国的国情有关。中国的老龄化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过程是相互叠加的。这使得养老在中国并无适合国情的成熟范本。

此外,大家都知道这个行业前景广阔,但大多数企业要么觉得赚不了大钱或缺乏实力,选择观望,只极少数企业在积极探索,试图为中国养老提供解决方案。

去年,小明参观的路劲·金东方|玖园,为此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路劲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推进,一方面将养老服务引入旗下每一个小区,为小区增加适老化辅助设施;另一方面,专门打造养老社区,目前,已经陆续有项目在落地。

有人说,现在还是养老地产的青铜时代,只有等到「70后」甚至「80 后」退休,养老地产的黄金时代才会到来。这没错,但等黄金时代来了你才布局,基本没你份了。

政府也越发关注养老问题,不断释放相关友好政策。比如,跟据媒体报道,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北京在去年二批集中供地中,在全国首次提出试点建设全龄友好社区,并确定了3个试点项目。试点项目将支持中心城区60岁及以上老年家庭购房,对于将户口迁至试点项目所在地,且名下无住房、无在途贷款的老年家庭,首付比例最低可到35%。

现在,万科、龙湖、绿城等房企都在做。正确的态度是,如林中所说:养老是未来的朝阳产业,现阶段旭辉做养老属于战略性业务,一定要布局,但不会扩张很多……路劲集团主席单伟彪更是曾表示,要把康养当作一生的事业去践行。

小 结

人口总量和结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长周期至关重要的变量之一,影响深远。上面谈到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权当抛砖引玉,欢迎各位留言探讨。

来源:明源不动产研究院 已获得授权,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