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资讯 >正文

这个不起眼的“泥疙瘩”,竟然藏着中华历史的密码

发布时间:2022-12-14 08:48:32从琳嘉来源:

导读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里,带有文字的泥疙瘩恐怕是最不起眼的展品,观众感觉陌生。这些两千年前的遗物,字痕和篆印相仿,真实记录着中国古代封...

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里,带有文字的泥疙瘩恐怕是最不起眼的展品,观众感觉陌生。这些两千年前的遗物,字痕和篆印相仿,真实记录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行政活动、郡县设立等,并和社会日常如影相随。它们甚至是比文献更可靠的实物佐证——隐藏着的从战国到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密码有待破解。

作为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的馆庆活动之一,今天由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孙慰祖主编的十五卷《中国古代封泥全集》公开亮相,全国各地的文史、古文字和艺术史学者来沪祝贺并围绕封泥进行主题学术研究。据悉,封泥被公众知晓仅有短短25年,对“泥疙瘩”系统研究是非常冷僻的学科,和金石书画经年累月的研究积累相比还是“后生”。25年前,正是上海博物馆将封泥从冷宫中“打捞”出来,告诉观众封泥和古代的政治经济相生相伴。

封泥是古代抑印于泥、用以封缄的遗迹。它与玺印同时俱来而又先行废退。因此,中国古代使用印章的历史中,曾有一个封泥时代(在钤朱时代之前)。前者至迟始于春秋战国,终于南北朝,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与艺术价值。用文书、物件的封缄转达施以封泥,在中国古代延续了千年,一般改在了竹简、结绳等物体上,作为一种信用标准,承载的信息有:制作主体、生产地点、送寄何处、护送机构等,直到唐宋纸张发明流行,封泥才被加盖印章的封条替代。封泥保存着大量古代官制、地理信息、行政流程等原始资料,因此目前发现的3万件以上的官私印封泥中,官用封泥达到八成之多,具有与典籍文献不同的即时性和准确性,真实可靠。

孙慰祖举例告诉记者:“史料记载,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但是出土的封泥显示,目前发现的秦朝郡名有45个。历史上文字记载或有缺失和模糊之初,也有可能发生了地区更名。我本人就通过封泥发现了史书记载之外的8个郡。封泥的信息是‘第一手’的,这些原始资料进一步研究后,可能会补充纠正目前的文献记载。”

图说:孙慰祖(右)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反映中国古代封泥发现整理和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资料总成。本全集第1~11册为《图版编》,共收10163件(19578张图片)战国、秦、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时期的封泥图片及释文、出土地、收藏单位等信息,遍及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及民间私人收藏大家的藏品,基本囊括了现存所有可见的出土品和流传品,是目前国内同类图书中第一部全集性的集大成的标志性之作,填补国内学术空白。第12~15册为《研究编》,从百余年来发表的研究文字中择选出有代表性的65篇纳入其中,以反映伴随封泥的发现而展开的学术探索之路,呈现几代学人在这一寂寞领域中开拓、掘进的主要成果,客观反映百年封泥研究史的进程和基本面貌。

上海博物馆馆藏封泥,是晚清民国间发现的最成体系、种类最为丰富的封泥实物。即日起到2022年12月14日,上海博物馆在一楼大堂推出“芥子须弥——上海博物馆藏封泥展”,遴选20件馆藏封泥精品。(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