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资讯 >正文
俄罗斯学者:即使再过一百年,中俄也会携手共进,定要打倒美霸权
发布时间:2022-10-14 16:04:25卢桦锦来源:
据俄罗斯媒体近日报道,俄智库“战略文化基金会”的负责人维克托·皮罗任科发表文章《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之于俄中的意义副题:携手共进,定要打倒美霸权》,指出在西方企图阻挠多极世界形成的背景下,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会晤不久前顺利举行,这次在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撒马尔罕举办的峰会映照久远的历史,也使未来世界秩序的轮廓变得更加清晰。
首先,上合组织正不断发展壮大,反映了其在欧亚大陆威望的増长。在西方集体陷入一场全面危机的背景下,上合组织的优势尤其具有吸引力。其次,印度支持加强上合组织内部合作的原则立场非常重要。新德里没有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坚定地继续推行独立自主的方针。第三,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之间的三方互动正在加强。
在上合组织峰会期间,三国讨论了地区发展问题,同意推进基础设施和能源供应领域的大型项目,支持扩大相互贸易中的本币结算,发展俄蒙中经济走廊。第四,俄罗斯和中国这两个有影响力的大国之间的关系是上合组织稳定的保证。西方宣传试图把中国对多极世界理念的支持解释为对乌克兰危机受害者的忽视。美国这一行动的目的在于,以“中国威胁”恐吓其欧洲和亚洲盟友。
但这是“牛头不对马嘴”的行为。与俄罗斯一样,中国认为当前的中俄关系是在相互考虑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形成的,而不是为了回应俄乌冲突。这种关系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在美国霸权愈加衰落的同时,可以认为美国对外发动战争和煽动战争的行为也将更加频繁,因此即使再过一百年,中俄也会携手共进,建立真正公正和民主的国际秩序,即多极世界。
美国和欧洲现在指望在俄乌战场上消耗俄罗斯的军力和国力,利用这一事态指责中国,并且培养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日本、韩国以及坚持错误道路的台当局充当“乌克兰第二”。然而,乌克兰的悲惨下场已经提醒了广大亚洲人,踏上美国人的战车完全是自杀行为。仅仅在一年前,美国及其欧洲盟友仓皇从阿富汗撤退,离开了这个距离撒马尔罕很近的国家。各国领导人可以直接看到美国霸权崩塌正在发生。文/PY
猜你喜欢
- 俄罗斯学者:即使再过一百年,中俄也会携手共进,定要打倒美霸权
- 南海对抗白热化,美国王牌是水下核舰队,而中国优势却不在军事上
- 美记者感叹:再过十年时间,美国就没有人工作,也没有人可当兵了
- 要质量和数量!专家:中国空军应大量装备FC31隐身机,才能打F35
- 143:5,联大通过决议,反对乌4地公投入俄,俄代表当场发出警告
- 俄媒称阿塞拜疆使馆车辆,在华盛顿当街遭枪击,阿方向美提出关切
- 143:5!联大通过涉俄决议,要求俄军撤离乌东四地,俄:有挑衅性
- 想赖账不还?美财长警告美债市场或将崩溃,日本已连续抛售2300亿
- 普京向欧洲示好遭拒,德国拒绝接收俄气,又一条能源管道也遭破坏
- 普京态度变了,亲自向欧洲释放善意,称愿恢复供气,德国:不接受
最新文章
- 俄罗斯学者:即使再过一百年,中俄也会携手共进,定要打倒美霸权
- 南海对抗白热化,美国王牌是水下核舰队,而中国优势却不在军事上
- 美记者感叹:再过十年时间,美国就没有人工作,也没有人可当兵了
- 要质量和数量!专家:中国空军应大量装备FC31隐身机,才能打F35
- 143:5,联大通过决议,反对乌4地公投入俄,俄代表当场发出警告
- 俄媒称阿塞拜疆使馆车辆,在华盛顿当街遭枪击,阿方向美提出关切
- 143:5!联大通过涉俄决议,要求俄军撤离乌东四地,俄:有挑衅性
- 想赖账不还?美财长警告美债市场或将崩溃,日本已连续抛售2300亿
- 普京向欧洲示好遭拒,德国拒绝接收俄气,又一条能源管道也遭破坏
- 普京态度变了,亲自向欧洲释放善意,称愿恢复供气,德国:不接受
- 日本连抛2300亿美债后,美财长急了:美国国债市场可能会面临崩溃
- 印尼部长列出4大条件,宣称到2045年,本国经济有望登顶全球第一
- 再加息75个基点!美联储公布新计划,美财长警告:美债或面临崩溃
- 土耳其呼吁重建国际安全架构,埃尔多安直言:世界上不是只有五常
- 印度临时变卦,对英开出1个条件,称若不接受,英印自贸协定免谈
- 中俄等28国建“新群”,并通过两项重要文件,普京:亚洲正在崛起
- 11国首脑开会,都提到了亚洲,普京提议用本币结算,捍卫国家主权
- 欧盟北约同时摊牌,若乌克兰遭受核打击,盟友将采取“军事反应”
- 韩政界要求美部署核武,尹锡悦白宫互相踢皮球,双方态度耐人寻味
- 关键时刻,美国提出升级核力量,白宫辩解:不寻求制造“新冷战”
- 俄罗斯致函联合国威胁退群,称若不满足要求,将拒签黑海粮食协议
- 143∶5通过,美国施压得逞,联大不承认公投结果,中印等35国弃权
- 难得有个明白人,澳前警告,美国忘恩负义,澳必须退出AUKUS
- 普京抛出橄榄枝,称可恢复对欧供气,但德国强硬拒绝,称并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