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资讯 >正文
俄议员喊话美国:哪个州想脱美入俄,可以提出申请,俄杜马会考虑
发布时间:2022-10-13 12:48:39谢富洁来源:
在近日的联大会议上,美国联合西方国家提了一个草案,草案名称为“反对乌克兰四地公投入俄”。之后,联大还决定对此案进行公开投票,表决结果为107:13。对此,俄罗斯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毕竟有不少国家被美国施压,不得不在投票时追随西方。从表决“投票方式”的结果来看,西方提出的这个草案大概率会获得通过,以进一步在“四地”公投入俄一事上对俄罗斯施压。作为反击,近日有俄议员喊话:美国哪个州想脱美入俄,可提出申请,俄杜马会考虑。
据来自环球时报的报道,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托马切夫近日对美国各州喊话,他表示美国哪个州想要脱离美国加入俄联邦,可以向俄罗斯杜马提出申请,莫斯科会考虑接受。托马切夫的这番表态,可以说是伤害性不高,但侮辱性极强,在目前紧张的美俄关系背景下,多少有一些戏谑的因素在里面,但这的确也是政治博弈的一部分,用中国通俗易懂的传统话来讲,就是“输人也不能输阵”。为什么这么讲呢?
一方面,大家可以想想,有哪一个美国的州愿意加入俄罗斯?美国是目前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各州跟着这个超级大国,可以说是“吃香的喝辣的”,不仅经济风险可以均摊给全世界,而且还没有任何安全上的风险。
相比之下,跟着俄罗斯又有什么好处呢?美国的GDP高达23万亿美元,俄罗斯的GDP只有大约1.78万亿美元,连美国的零头都不到,而且现在遭到了全球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制裁,军事上陷入了战争泥沼,经济上也有可能面临下行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哪一个美国州会脑子进水表示要加入俄联邦?
另一方面,俄罗斯杜马议员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呼吁,无非也就是想恶心一下美国,让俄罗斯在全球媒体面前挽回一点颜面,但这有助于改善目前俄罗斯面临的困境吗?恐怕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俄罗斯目前陷入了美国布设的陷阱,和美国打起了“代理人战争”,美国没有亲自下场,而是通过4500万乌克兰人,来不断消耗俄罗斯的国力。
有道是共富贵易,共患难难,如果俄罗斯是超级大国,且在全球风头正劲,有美国的州愿意加入俄联邦还可以理解,但是俄罗斯目前深陷困境,经济实力还不如韩国,甚至只相当于中国的广东省,美国的纽约州,在这样的严酷现实下,美国某些州即便自己闹独立,想要脱离美利坚,但恐怕也不会考虑加入俄罗斯。
乌克兰公投“四地”之所以愿意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一方面,当地民众以俄罗斯族为主;另一方面,多年来,一直遭受基辅当局的歧视。这样一来,他们想要“回家”也就不难理解了,更何况投票结果也证明了一切。
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要在联大会议上搞公开投票,反对当地民众的选择,这样的举动,也彻底撕下了西方国家“尊重人权”的假面具。俄议员一气之下,就来了这么一句话,但生气也没用,这就是当今世界的现实,有霸权存在,就有“不公平”的生存空间,国际社会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像中俄一样,坚决支持“多极化世界”的建设。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
- 俄议员喊话美国:哪个州想脱美入俄,可以提出申请,俄杜马会考虑
- 被漫天要价后,欧盟忍不下去了,德副怒批美国:这是趁火打劫
- 俄罗斯准备对美发起反制,副外长已喊话华盛顿:希望能意识到危险
- 北约准备对白俄下手,卢卡申科指控:三邻国正在训练白俄激进分子
- 欧尔班认为:拜登不可能带来和平,只有特朗普,才能结束俄乌冲突
- 四天后,俄方挖出了恐袭大桥的主谋,12名共犯,至少来自三个国家
- 143:5!联大通过反俄决议,不承认乌四地公投结果,中印投弃权票
- 欧洲不满美国天价气,普京表态:俄方可以供气,就看你们怎么做了
- 莫斯科军方:G7观察员如果被送到乌克兰将是合法军事目标
- 乌方承认两天内30%能源基建被打击,外媒:如果俄早这样打就赢了
- 态度大反转,朔尔茨首次宣布“不支持对华脱钩”,鼓励和中国贸易
- 立即离开,白俄罗斯迎接俄军入境后,波兰政府呼吁公民连夜返回
- G7围攻俄罗斯之际,印度再次站了出来,还给出了印俄亲近的原因
- 一切都不是偶然,俄方拿出证据:早就在北溪管道发现北约爆炸装置
- 为了报恩?被问到为什么还要进口俄武器,印外长给了个意外的回答
- 有内鬼!俄公布大桥爆炸案幕后黑手,多名参与者却是俄自己的公民
- 态度突变,欧盟高官跟随德国对华友善表态,还对美国政策批判一番
- 开始了!北约14国宣布进行“核演习”,要用实际行动回应俄罗斯
- 朝鲜:美国无核化,朝鲜才能无核化,导弹试射是对韩国模拟核打击
- 鲜明对比!集安组织取消军演,北约不想对俄认怂,将举行核威慑演习
- 俄削弱美国在中东影响力!俄联手沙特带头OPEC+减产,拜登警告后果很严重
- 联合国不承认公投,北溪再漏油,美为俄油限价,多个不利让俄未来不好办
- 秦安:美迫切以中国为重点,维持且加强威慑,中国如何公开挺俄?
- 王盖盖:美国正在调整援台武器政策,中国须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