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优选经验 >正文

诗人与画家为何都爱山?

发布时间:2023-11-24 18:00魏姣克来源:

导读 《谿山新旅图·又见谿山》 许江 2023 《秋葵会否变红》 许江 2008◎余木匀展览:许江:所念皆山展期:2023年11月5日-12月10日地点:...

《谿山新旅图·又见谿山》 许江 2023

《秋葵会否变红》 许江 2008

◎余木匀

展览:许江:所念皆山

展期:2023年11月5日-12月10日

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年轻时没有适应世俗生活的性格,生来本性就喜爱大自然的风采。这是陶渊明在《归田园居·其一》诗中所作的两句,点出了传统文化里文人对山水的向往。接下来两句便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告别年少时期的自己,诗人投身尘世三十年,却发现自己误入俗世,被诸多事项裹胁,身不由己,因此疏远了曾经寄情的山水生活。这是陶渊明的山水观。在诗人看来,俗世生活与精神生活间有一道隔阂与分界线,田园与丘山是质朴可爱的,而俗世生活需要迎合,令人不悦,因此,总是希望归隐田园或隐居山林之中。

这是一套田园诗人的“归隐”价值观。出世与入世,在古代文人的身上,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矛盾。在世俗生活与超离凡尘的田园山丘之间,是否真的有如此泾渭分明的分界线呢?作为一位现代艺术家,许江就在他的作品中不断探索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十年来,许江一直以绘画为媒介来描绘他心中的山水。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出的艺术家个展“许江:所念皆山”,便以“葵园如山”和“所念皆山”两个章节,铺陈开二十年来的两幅巨卷来展现艺术家对于“胸中有丘壑”与“葵园”这两个主题意象的理解与演绎。

“胸中有丘壑”源自宋代诗人晁冲之的《僧舍小山三首》:此老绝潇洒,久参曹洞禅。胸中有丘壑,左手取山川。树小风声细,岩深日影圆。江湖不归客,相对一茫然。一位潇洒的老者,他的心胸中寄寓着山川风景,多年来的参禅生活,让他对山川可谓随手拾得。这般的态度,倘若有人刚好路过,与之对坐,想必内心是一片茫然吧。

与陶渊明将入世与出世隔开的观念不同,胸中有丘壑则是另一派:寄情于山水的同时,也注重与之相呼应、联结的处世之道。黄庭坚曾道:“一邱一壑可曳尾,三沐三舋取刳肠。”有一片丘陵与壑谷就可将隐居之心寄寓其中,即使不得不经历挫折,哪怕冒着失去生命的风险,也会用这样的精神去生活。在本次展览的“所念皆山”展出部分,我们也会与这些画作相遇,体会这般的精神。在“所念皆山”中,仰角绘制而成的山峦在流动的色彩与笔触中仍然不失其威严与生机,树丛掩映中所见的沟壑只是局部,但仅此一眼亦能知其气势。这些匆匆一瞥中有郁郁葱葱氛围的树丛后,是坚定不移的山川。

在“葵园如山”部分,所展现的亦是一个许江为之探讨过多年的主题:葵园。在许江看来,在辽阔大地上生长的葵花园,是历史兴衰往复的象征。许江笔下的葵花比起植物,更像是由金属铸成、有着锋利的茎秆与叶片。这生铁一般的葵花丛在夕阳下迸发出激烈的生命力。向日葵是华北平原的常见作物,也因其顽强的生命力,得以在各种气候诡谲与地势崎岖之地生存。从日出到日落,葵花硕大的花盘追随着太阳的轨迹。如此日复一日,就像这片大地上发生的一切那样,循环往复是一个过程,葵园见证了一切。许江的葵园系列便是送给这种坚韧作物的一首赞歌。葵园的辽阔与广阔大地在作者的笔下浑然一体,锤炼出强劲的精神的力量。

在《东方葵——金塔》中,葵花齐聚成金字塔形状。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象征着隽永不灭的精神。在这幅作品中,葵花们向着中心聚拢层层叠叠地堆叠出一座以葵的身躯架构而成的塔。这是作者内部精神的具象化。金黄的色调中,葵花本身如太阳般恒久不灭;许许多多的葵花盘就像一幅幅整齐划一的面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以身躯共铸高塔,众志成城。

许江为了画葵花,走遍大江南北数个葵园,从盛开到成熟,记录下葵花生长的数个阶段。在他笔下,葵花被赋予了某种在时间的锤炼下依旧不屈的精神,像钢钎一样插在土地里的茎秆,在夕阳下拉出深色的长影,将一生凝结为一个瞬间。这是葵的精神,又被许江记录下来,呈现在画布上。在另一些以葵花盘为特写的油画作品里,我们会看到,它们形态各异,每一颗镂空的孔洞都像是一个毛孔,似乎身为植物,也各有各的性格。

葵花与丘壑,代表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与寄托。回首过往二十年,许江描绘它们时,就像在描绘相伴多年的老友,彼此个性只有你我最熟悉。这份温情与珍重是难能可贵的。

供图/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