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优选经验 >正文

余斌:如何激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空间和动力?

发布时间:2022-12-20 17:41:28惠聪龙来源:

导读 中新经纬12月19日电 题:如何激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空间和动力?作者 余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

中新经纬12月19日电 题:如何激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空间和动力?

作者 余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未来经济增长的空间和动力何在

世界银行用人均国民总收入把世界上所有国家分为四类,即低收入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2021年世界银行确定的高收入国家的起点为人均国民总收入13205美元。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12440美元,与高收入国家的起点相比仅相差765美元。

2022年以来,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一系列超预期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处在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较低水平,且在美联储为控制通胀年内已经连续七次加息背景下,导致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非美货币出现了一定幅度贬值,因此2022年以美元计算的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与高收入国家起点的差距可能会有所扩大。但是,随着经济增长回归潜在增长轨道,未来两年内,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翻越高收入门槛,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是大概率事件。

与已经进入高收入的国家相比,中国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差距就是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也是现代化新征程上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首先,在供给结构方面,即从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低,2021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53.3%,高收入国家平均为71.8%,美国达到80.1%。中国服务业领域孕育着巨大发展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服务业包含的领域很广,其发展重点何在呢?“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指出了未来服务业发展重点方向,就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当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竞争能力不足,主要处在价值链中低端环节,未来方向是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同时,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这是因为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基本特点是消费的个性化、高端化、服务化和多样化,因此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就是高品质和多样化。

其次,在需求结构方面,即从投资占GDP比重、消费占GDP比重、进出口占GDP的比重来看,中国最终消费占GDP比重明显偏低。近年来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为55%左右,高收入国家平均为76.9%。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占的比重较低,而且相对稳定,剔除政府消费以后,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不足40%,而高收入国家平均接近60%,比中国高了20个百分点左右。2021年中国实物商品销售额仅相当于美国的92%,如果再加上服务消费,中国跟美国在消费市场规模上的差距就更大一些。但美国只有3.3亿人口。中国消费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我认为主要是消费能力不足,也就是居民收入水平低下。根据2019年全国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共40%家庭户对应的人口为6.1亿人,年人均收入为11485元,月人均收入仅近1000元。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两个提高”和“两个规范”的要求,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收入是流量,要规范收入分配次序;财富是存量,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财富分配差距的逐步缩小,中国将从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演变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将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最后,从城乡结构来看,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重过高。中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然高达22.9%,高收入国家平均只有3%,美国只有1.4%。以小规模经营为主的日本也仅为3.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总体而言,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很显然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呢?主要有三个办法。一是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转向高效率部门;二是通过竞争优胜劣汰,避免过度竞争、恶性竞争,把生产和市场向优势企业转移,这样提高行业的集中度、行业的竞争能力和行业的创新能力;三是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投入劳动力转变为适度规模经营,机械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从而将低效率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高效率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这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总之,随着中国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的调整优化,与高收入国家差距的不断缩小,将释放出现代化新征程上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新阶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突出特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未来五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比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

缩小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等方面与高收入国家的差距,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有序流动,需要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还需要深化服务业改革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等。只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一系列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才能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梗阻,不断释放出未来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与十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相比,新阶段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是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国家安全风险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把安全上升到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很显然,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突出强调安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也需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因此,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就需要在公平、效率和安全三者之间取得新的平衡。

二是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充分吸收和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构建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在过去的40多年中,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沿着这个方向不断推进。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为中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则需要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共同富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三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新阶段,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有效解决社会转型明显滞后于经济转型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增强社会自我净化、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新阶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需要从政府与市场的二维思维转向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共治的格局,从而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与和谐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本文根据余斌在第七届国家发展论坛上的讲话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