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优选经验 >正文

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哪里(老子西出函谷关)

发布时间:2022-08-06 20:06:46庄贞竹来源:

导读您好,蔡蔡就为大家解答关于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哪里,老子西出函谷关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2500多年前,老子...

您好,蔡蔡就为大家解答关于老子西出函谷关去了哪里,老子西出函谷关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2500多年前,老子离开洛阳,出函谷关向西,之后再也无人知晓其下落。

2、《史记》笼统地说他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后汉书》提出了“老子化胡说”,认为他到西方教育胡人去了,并且后来成了佛,这都给后人留下了谜团。

3、 老子到底去了哪里?至今还是一个谜,后人对此既关心又无知,只能不断地猜测。

4、倒是洛阳人找到了一些有关老子下落的蛛丝马迹:栾川有、洛宁也有……但这都是真的吗? 2500多年前,老子要离开洛阳时,面临着走向的选择。

5、 东边是他的家乡,南边是楚国,但他没往东走,也没往南走,更没考虑往北走。

6、他把目光投向了西方。

7、 西方最有吸引力。

8、老子从文献中,知道西方有函谷关、大散关,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而在更远的地方,流淌着两条神秘大河,河流流经的地方,有一种宗教在召唤人们…… 这,无疑在召唤老子。

9、他骑上青牛,往西边走去。

10、 一 这时的老子真的是老了。

11、沿着邙山南麓往西行,夕晖直接涂抹在他脸上。

12、这张脸已经非常苍老:两道长长的白眉毛,宛若两道白色瀑布,顺着陡峭的脸颊,夸张地飘落;而那长长的白胡须,被风往前吹着,好像探路的触角,指向了西方。

13、 历代绘制的《老子出关图》,基本上都是这个形象。

14、但在洛阳下清宫,我看到的《老子骑牛图》远没这么夸张。

15、这里的道士讲:下清宫原名青牛观,是老子炼丹修道时拴牛的地方。

16、附近有条山谷,名叫青牛峪,是青牛吃草的地方。

17、 但这里有个疑问:历代《老子出关图》上,老子骑的都是一头水牛,为啥不骑“老实肯干”的老黄牛呢? 我市某中学曾讨论过这个问题,答案千奇百怪。

18、有的学生说:老子专门骑水牛,因为他要西渡流沙,茫茫戈壁上,他得靠水牛寻找水源;有的说:老子是为了坐着舒服,水牛脊背宽阔,像卧铺,可躺下休息,还可盘腿吹笛;有的说:老子是为了喝牛奶!这头牛就像一个车载牛奶公司,他可以随时补钙,防止老年骨质疏松症。

19、 可是:老子骑的是一头公牛!牛角上还挂着酒葫芦呢。

20、 这是笑话。

21、其实还是听听专家的见解吧——很简单,2500多年前,洛阳气候和现在完全不同,森林湖沼密布,很多地方是水乡,水牛多得很呢——如此看来还是专家牛,一下子就拽住了牛鼻子! 话说老子一直向西,心中并不好受。

22、其一:他犯了渎职罪,没有看管好图书资料,让人给抢运到楚国去了!为此,朝廷罢了他的官。

23、其二,各诸侯国势力渐大,周王室不断内讧,这些明争暗斗使他厌烦,他要出走! 走吧走吧——洛阳已经不可留恋。

24、老子微闭了眼睛,老青牛睁大了眼睛,朝廷闭上了一只眼睛,任由老子逃离洛阳。

25、但走得匆忙,老子没带关牒! 没带关牒,咋过函谷关呢?一个现实难题,摆在老子面前。

26、 二 函谷关,在如今灵宝境内:“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

27、”如今此地已建了城楼式关门和游览区。

28、但真正的函谷古道,是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紧靠黄河岸边。

29、 话说这日清晨,关上旌旗招展,关下的通关之人来来往往。

30、关令尹喜一大早就来守关。

31、他站在城楼上,手搭凉棚望东方——古人有望气之学,若看到紫气,必有贵人至。

32、 不一会儿,果然有紫气从东边飘移过来,渐渐地近了、大了。

33、他赶忙吩咐下属备好酒菜,然后急步走下城楼,虔诚相迎。

34、 来者是一位皓首白须的老者,骑一头青牛,这便是老子。

35、 老子出关,是在公元前485年,算来已经86岁了。

36、尹喜见老子虽然须发皆白,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紫气头上飘,朝霞身后照,如此背景画面中的老子,沉静如水,清气扑面,仿若神仙一般。

37、 尹喜大喜!他知道当今世上的智者来了!他要留住老子,让他教授自己学问。

38、但他到了老子跟前,却一时说不出话来。

39、那老子,笑眯眯地看着他,自然如风,沉静如水,他顿觉得自己的这团躁气,遇到老子这股清气,悬殊太大,不觉自惭形秽。

40、 老子和青牛都看了他一眼,见他不说话,就又继续赶路,往关外走去了。

41、尹喜急坏了!是啊,这是清晨啊,又不是黄昏投宿问店的时候,有什么理由拦住人家求教呢? 正懊恼间,尴尬事发生了:老子要过关,却没有带关牒——好!尹喜灵机一动,有办法了! 三 离开洛阳时匆忙,老子忘了带关牒,或者因犯了渎职罪,压根就不敢去领关牒。

42、没有关牒,不准过关,这是规矩。

43、这正好给了关令尹喜一个机会。

44、《史记》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45、’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46、” 这似乎是在强迫老子著书了。

47、老子是不太愿意的,但若不答应,人家不会放自己过关。

48、 所以有人说:老子简直是被“枪”逼着,才写出五千言的!其实细想想,这并不符合两位当事人的身份。

49、你想啊:那五千言一字一意,是何等的珍贵!上篇下篇,气韵连贯,可谓最动听最深刻的杂言哲理诗。

50、这种好东西,必是在最愉悦的心境下一气呵成的,哪里是被逼出来的? 所以,早有文人为我们描绘出当时情景:尹喜见了老子,道:“我是函谷关令尹喜,前些日子我观天象,见东方紫气云集,知有圣人来到,已恭候多时了。

51、愿先生到寒室一叙,学生想聆听先生教诲。

52、” 老子顺其自然,与其畅谈,似遇知音。

53、不觉黄昏来临,乃秉烛夜话。

54、尹喜问:“天下人都知先生是得大道的圣人,却很难领悟您的思想。

55、先生能否指点一二?”老子道:“我的话浅显易懂,但有人认为说得太宽泛、不具体,所以不得要领。

56、其实不外乎三条:一曰柔慈,量力而行;二曰俭约,去贪去欲;三曰不争,无为而治。

57、” 又问:“何为去欲?” 又答:“五色、五音,使人耳不聪目不明;五味、畋猎,使人沉湎享乐之中;寻奇、居宝,使人行为不俭。

58、因此,圣人只求维持基本生计,凡事有所取舍。

59、” “先生思想果真博大精深!敢问先生出关西游,可有向往?” 老子回答:“我要到那小国寡民的地方去!我愿人们废弃各种器具,珍爱生命而不背井离乡;弃车船、罢战事,回归到自然纯朴中来;安逸居所、乐尚民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尹喜充满向往:“敢问先生,你所说的小国寡民在何处呢?”良久不见回答。

60、看时:老子双腿盘坐,双目拢合,呼吸均匀,已进入梦乡也。

61、尹喜道:“真乃世间第一高人矣!” 次日东方发白,尹喜推开房门,老子已经走了,几案上摆放着墨迹未干的竹简,共五千言。

62、尹喜因知乃老子所撰,故书名《老子》。

63、至唐改称《道德经》。

64、 据说尹喜读后,似闻天籁,官也不做了,赶紧追老子。

65、对老子说:“我要跟您一起出走!”老子一笑,顺其自然,带他走了。

66、至于这是不是真的?谁也闹不清。

67、 闹不清楚的岂止这个?就连老子的归宿,也都是一个谜。

68、 四 关于老子的归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69、 第一是“老子化胡说”,始见《后汉书·襄楷传》。

70、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71、”这是说老子肩负重大使命,到西边教化胡人,并且后来成了佛。

72、但自古到今,在西方没找到老子的任何踪迹和遗物,所以此说存疑。

73、 第二,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指出:老子入关西去,尹喜“去吏而从之”且“俱之游流沙之西。

74、”这说明老子在尹喜的陪同下,一直到了甘肃河西的居延地区。

75、 第三种说法:老子出关之后,根本没有继续往西走,而是调整方向,经卢氏,到栾川,最后在洛宁去世,并葬于洛宁寿安山。

76、 持第二种说法的人,列出了老子在甘肃的大致线路:出函谷关、过大散关、由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又回到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去世。

77、 老子在临洮去世后,其子嗣在此繁衍。

78、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

79、”于是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80、 持第三种说法的人,一般为洛阳人。

81、媒体工作者李泰轩认为:老子一生,始终没远离河洛地区,所以洛阳郊县大有老子踪迹。

82、他推断老子西出函谷,不过为表明自己不投楚国,所以老子向西,意在入秦不入楚,但走着走着,忽想起西边是“周”的根据地,故而半途折返,回到栾川,青山绿水,正好隐居。

83、 栾川人也认为老子出关是虚晃一枪,出关后马上掉头,沿虢国古道,从灵宝、卢氏辗转至栾川隐居,故有老君山。

84、如今的老君山,确有残碑文物为证,还有老君河、老君庙以及四月初八的庙会,都是纪念老子的。

85、 洛宁人李德龙却认为:老子最后落脚洛宁,并在此病死,安葬此地。

86、理由是洛宁县城东5公里寿安山南麓有祖师墓,其实就是老子墓。

87、依据其一是古竹书《老子葬其造》中载“老子葬寿鞍(同“安”)山,其周所四龙围绕”。

88、如今,祖师墓周围果然有四条深谷,宛若四条游龙。

89、其二是北宋林灵素《水镜相术论》前言中载“老君者李耳,卒葬于永宁(洛宁)之寿安山”。

90、 他还有很多依据。

91、当然,他有多少依据,别人就有多少质疑。

92、反正无论哪种说法,都似乎说服不了人。

93、这都是被司马迁那句“莫知其所终”给忽悠的! 不过“西出函关”、“紫气东来、“西渡流沙”、“不知所终”到后来都成了典故,也挺好,其文化意义已超过考据意义了,其审美价值也超过考证价值了。

94、而且老子、尹喜两位高人在函谷关一邂逅,就把一个只有军事意义的关卡,绾成了一个历史节点,赋予了文化内涵——从此让道家文化有了一个神秘走向和青色弥漫……。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喜欢。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