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疫情快讯 >正文

走下坡路的“县中模式”,何以“止损”?

发布时间:2023-11-20 17:38米天影来源:

导读共2600字,阅读约需8分钟来源:静夜思享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不再失联曾经风光一时的“县中模式”群落,似乎都在走下坡路,最显...


共2600字,阅读约需8分钟

来源:静夜思享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曾经风光一时的“县中模式”群落,似乎都在走下坡路,最显性的标志是清北达线人数明显逐年减少。面对素养立意的新高考命题导向,“县中模式”特别需要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做出新的调整。本文与你分享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原副局长林忠玲的观察与建议。

曾几何时,“县中模式”以高升学率碾压过一二线城市的高中学校,一度出现了不少大中城市的家长找门路把孩子送到升学率较高的小县城中学借读现象。其实,在那些一二线城市高中校长们的眼里,“县中模式”就是“死揪”的代名词,是一种以大量时间投入为表象,将师生圈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用封闭式管理,以获得高考佳绩为惟一目标的教育模式。

在升学率等同于教育质量的现实语境下,在普罗大众看来,“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捉到老鼠就好猫”,谁能把更多的孩子送进好的高校,谁就是值得追捧的好学校。“县中模式”尽管看似不够完美,甚至还有些不人道,但是因为有较高的升学率、清北达线率,还是让其享受到了太多的风光。

最近这两年,曾经风光一时的“县中模式”群落,似乎都在走下坡路,最显性的标志是清北达线人数明显逐年减少。于是,地方政府频繁调研、当地百姓议论纷纷:咱们的教育是不是出问题了?而那些县中的管理者和教师们觉得有些冤,自己还是一如既往地卖力,怎么就“红旗不保”呢?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客观地说,并非县中的师生们不努力,而是高考正在换赛道。为及时“止损”,各地也在纷纷寻找“县中模式”的拯救之道。诸如花重金招聘学科竞赛教练型教师,设立初高中提前衔接的实验班等,以应对高校的强基计划、英才计划。

客观地说,抓住拔尖学生的培养,也许能够在清北率等指标上快速见效,但是面对新高考,如果没有区域性、系统化从小学到高中的课堂教学层面上深度转型,很难从根本上大面积、持续性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2023年是新高考落地的第一年,各门学科的命题都开始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在联系实际中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而这些评价新元素,对以套路刷题、刻意练习见长的“县中模式”来说,是相对缺失的。

面对素养立意的新高考命题导向,“县中模式”特别需要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做出新的调整。

01

要从重“教”向重“学”转变‍

素养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融合、无法分割的一种综合性修养,素养很难通过他人的讲解而形成,主要通过学习者在训练和实践中获得。

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活动,不管教师讲课水平有多高、讲得有多精彩,本质上是知识立意。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通过实践操作、自我发问、与他人对话、自我表达、同伴论辩等形式,形成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的过程。

“县中模式”在研究如何“教”的方面经验十分丰富,而在研究如何“学”的方面恐怕还不尽如人意。如果不把迷恋于教师讲的课堂转型为放手让学生学的课堂,何以让学生应对新高考?判断课堂是在教还是在学,看教师的课堂行为主要是在讲课还是在倾听、串联,看学生是听讲还是在对话。

02

要从重“结论”向重“思维”转变‍

为了扭转很长一段时期考试对“知识点”的过分关注,造成了一线教学中“知识灌输”和“反复操练”的偏向,新高考命题开始关注“展现思维的过程,强化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且特别重视对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的考查。

比如:新高考语文学科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淡化了对作品表层语意信息的考查,重在考查创作手法或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概括思维、逻辑思维和证据意识。

而这些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落实“参与式阅读”“思辨性阅读”,避免面面俱到的讲解、漫无边际的背景介绍和浮光掠影的空谈感受。

实施新课标特别强调要从“专家结论”转向“专家思维”。结论可以由他人告诉自己,而思维则需要学习者亲身经历。结论一般只作用于当下,而思维则既作用于当下也作用于未来。有人说,学习只有在学生达到迁移水平时才算完成。

“县中模式”需要自我考量:我们的课堂在多大程度上转型到了指向于思维能力形成的学习?我们带给学生的东西有多少是可以迁移的?

03

要从重“解题”向重“解决问题”转变

素养的核心是真实性,而真实性最根本的属性是“情境性”。“解题”式的学习,是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学习,这种学习往往让学生获得只适用于学校情境的“惰性知识”。因此,新高考明确了“优化情境设计,将情境作为问题的载体”的命题思路。

比如:今年高考物理题以“打水漂”这个情景,考查学生“能将实际问题中的对象和过程转换成所学物理模型”的能力,这就提醒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比较关注“公式”“做计算”,向更加关注“从真实情境到物理模型”“过程分析和推理”的重要过程。

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基于问题学习的三个基本步骤。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和界定问题一般都被教材或教师代替了,解决问题表面上是让学生完成的,但实际操作中,老师介入的成分仍然较多。教材中呈现的问题往往目标、条件、途径要素齐全,但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往往要素不完全明确。

没有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引导他们学会从纷繁的现实世界中去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那么他们拿到诸如“打水漂”这类的情境题,乃至未来步入真实生活时,就会感到无从下手。

传统的“县中模式”在“解题”上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学生课桌上堆积如小山的各种刷题资料可见端倪,但在“解决问题”方面,往往不够重视,不太会设计真实性问题情境。最典型的是各种实验要么不做,要么只有演示;必要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很少组织,甚至连新闻也不让学生看,信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高考对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鲜明的导向作用,当新高考确定了侧重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素养立意导向后,只有咬定课堂教学这个“突破点”,实现课堂从“教的中心”转向“学的中心”,才是“县中模式”突围的人间正道。‍


来源 |静夜思享

作者 |林忠玲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原副局长)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