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疫情快讯 >正文

遇见清朝进士考卷

发布时间:2023-05-23 17:00:12梁海翔来源:

导读 原标题:遇见清朝进士考卷 □黄宗之[美国] 去年九月,我因主...

原标题:遇见清朝进士考卷

□黄宗之[美国]

去年九月,我因主编自己家族的纪实家史文集《寻根》,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东亚图书馆查阅资料,顺便把近期出版的长篇小说捐赠给图书馆。陈肃馆长告诉我,UCLA收藏有500份中国清朝殿试考卷,次日将在图书馆内展出部分实物,她邀请我出席活动。

我甚为惊喜,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原以为会人潮汹涌,第二天一大早赶紧开车去了东亚图书馆,竟是第一个到达的。于是,趁着还没有布展,陈馆长领着我走到会议厅进门左侧靠墙壁边的木台旁,从摆在那儿的二十几个银色纸盒中,打开一个盒子,从中拿出一份折叠成长方形的殿试考卷,展开来介绍。

我是湖南人,真凑巧,陈馆长手中的考卷竟然是我故乡考生的!她手中长方形竖写的殿试卷的封面和封底,盖有加封的红色大印。封面上用毛笔书写有红色大字:第二甲第34名。解开拴在考卷上的绳子,打开第二页,用毛笔书写着:陈源兖,长沙府茶陵州人,1815年生,道光十七年经乡试中式为举人,道光十八年参加会试中式为贡生,23岁参加的这年礼部殿试。她给我看这份由皇帝亲自主考的试卷最后一页,告诉我说,上面一排黑色五个圆圈和三个三角形是八个评审官的评卷打分,圆圈类似于A,三角形类似于B。

图书馆的一个研究中国清代科举考试的华裔博士研究生进来后,她忙着与他一同布展,把这封考卷交给我自己看。

展开试卷,足有一米长,里面有一篇写风景的文章,考生用工整的楷书写了整整五页,笔迹犹如中国古代楷书四大家中元代赵孟頫创造的赵体,线条工整严谨,从字里行间我仿佛看见考生当时在考场上是如何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地书写着。

待参观人悉数到达后,大家在会议厅中央的几张展台四周,听陈馆长一一介绍摊开的十来幅进士考卷。中国的科举从公元605年开始,直到1905年结束,UCLA图书馆珍藏的是1646年至1903年的殿试各类考卷。

据史料记载,民国初年,北洋政府要筹办历史博物馆,清廷内阁大库档案归由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置,历经十年无结果。历史博物馆隶属教育部,鉴于财政困难,教育部为筹备官员的薪金,将内阁大库所藏档案留下一部分,其余装了8000麻袋,以4000银圆代价卖给西单同懋增纸铺,准备化为纸浆。这8000袋废纸里有清朝进士的考卷,但没有第一名和第二名考生的考卷。悦古斋(1902年至1956年,一家位于北京城专门经营古旧字画的古玩铺)的创始人韩懿轩(1864-1929年)获悉,出资2.3万元从同懋增买回8000袋库藏档案收藏。

这500份进士考卷是UCLA历史学系的韩玉珊教授当年从北京悦古斋收集到的。1941年,韩教授受聘于UCLA历史系,这500份考卷作为中国古代科举资料,捐献给了该校。他在该校任教至1966年退休,1983年去世。

参观清朝科举考卷将近一年了,我始终无法忘记现场所看到的情景。我的脑海里会时常出现陈馆长在屏幕上播放的情景,八十多年前,苍茫大海上的邮轮载着500份承载中国历史的宝贵资料漂洋过海。我在想,除了这500份进士考卷,由悦古斋收藏的8000袋废纸库藏档案里,还会有哪些极为珍贵的历史宝藏?它们现在何处?作为一个远离故土的游子,我真希望它们仍然留在我根所在的地方。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