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精选问答 >正文
新冠“生意”的下半场
发布时间:2023-01-06 17:35:30姬雄烟来源:
立即订阅▲收听音频
早都想过有这一天。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陈升办公室的抽屉里,经常放着一瓶抗焦虑的药。疫情3年以来的压力,都被他装进了一个个吃完的空药瓶里。
这3年,陈升一直处在高度焦虑之中,疫情放开后,常态化核酸检测取消,他如释重负。
他是中部省份一家提供核酸检测服务和核酸检测试剂企业的老板。
他的企业规模不算大,疫情前只有十几个人,这三年间逐步增加到110人。不止是陈升的公司,疫情是一口气,把整个行业像吹气球一样吹大。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属于分子诊断技术的一个分支。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分析,中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在2019年只有84亿元,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激增到226亿元。
图源:中商情报网
核酸检测机构看似“躺赚”,实则要承担潜在“假阳性”的巨大风险。
无论是“假阳性阴谋论”还是“张核子的核酸帝国”,核酸检测行业的每一次负面报道,都让陈升精神紧绷。他说,这三年来,他很少对外公开发表看法,无论是解释还是宣传。他只能更谨慎地管好生产和样本检测的质量,确保不出现错误。
坚持一直不做错事很难。
2021年9月科普中国解释“为何环境中的假阳性难以杜绝”,原因是环境中核酸污染来源很多。2021年8月,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在环境监测样本中发现阳性后虚惊一场,后续证明没有人员感染。
而类似的“假阳性”在核酸检测的实验室里也经常出现,对此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因为完全清除环境假阳性的代价高于多轮监测。
但企业的压力就大了,包括“假阳性”在内的失误随时可能让企业跌入深渊。
根据第一财经报道,截至2022年7月,至少有238家核酸检测机构被责令整改; 有15家核酸检测机构被暂停或取消核酸检测资质以及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另一个数据能让人间接感受到核酸检测机构的压力。
2022年5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目前对超过3.5万家次实验室进行评估,合格率达到99.7%。这是国家严格要求,企业谨慎控制的结果,所有核酸检测机构都在力争不成为那0.3%。
检测人员在检测核酸
陈升不赞同外界流传的核酸阴谋论。任何行业出现错误或失误都在所难免,只是核酸检测行业的容错率极低,引起的关注度又很高。但作为核酸产业的从业者,他深知保证0失误有多么艰难。
核酸检测容易产生气溶胶污染,实验室检测的量越大,理论上污染的可能性越大。
如果不能严格把控实验室管理和操作流程,出现质量事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但人会疲劳,再怎么操作也不能保证100%不失误。一旦出事,追责都很难追溯到具体的步骤。
除了对人员进行管理,陈升还要加强对细节步骤上的把控。
这家企业的客户主要是政府部门和医院,客户要求在规定时间出具报告,如同一块悬在陈升头上的石头。时间的压力并不是刻意求快的理由,结果的绝对准确才更重要,这种挤压造成了陈升精神上的紧绷。
他在这样的高压下生活了3年,回忆起来,他认为那是一段被“裹挟”的日子,上有要求,下有需求,他们不得不做,因为不进则退,企业也要发展。
现在,他终于不用再吃那瓶药了。
从12月中旬开始,医院也取消了48小时核酸的查验,这是核酸检测市场萎缩的最后一道防线。从取消常态化核酸,到“二十条”、“新十条”的颁布,这个市场急剧缩小。曾给企业带来无限风光的核酸检测业务,也成了财务方面的暗疾。
澎湃新闻统计了2022年三季度部分核酸检测企业的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收入增长的背后是一张张“欠条”:应收账款的增幅更大。人们因此预测,大批检测机构将陷入财务危机。
图源:澎湃新闻
但事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悲观,一些行业内的企业,他们对核酸需求的消失早有预料,而且,早有准备。
风口来了
陈升从事分子诊断行业有12年了。这家做核酸检测的企业是在2018年成立的。疫情刚开始时,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一家上市的基因企业高管。他身兼两职,要分出一部分精力负责刚起步的新公司的遗传病检测项目。
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在分子检测领域是一个非常窄的分支。分子检测的企业可做的其他业务很多,比如一些疾病的无创检测,优生优育等等,但在基础技术的层面,它们又与新冠核酸检测相同,这是这些企业在当时能够快速调转风向的前提。
2020年,疫情爆发,业内传来不确定的传言:SARS病毒卷土重来了。
对行业现状格外敏感的陈升以及一大批行业内部人士,快速调转了主业。从2020年3月开始,陈升的企业用6成的精力第一时间研发新冠防疫检测相关的产品,生产了病毒采样管,提取试剂等核酸检测配套产品。另外的4成精力放在原来的业务研发上,即常规遗传病的检测。
12年的从业经验,让敏感的陈升几乎踩准了每一次风口:在2020年初,企业生产了当时紧缺的病毒采样管、提取试剂,后续研发制造了检测相关的仪器,常态化核酸检测在全国推行后,陈升的企业又推出了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这家企业的3年,都在围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进行产业化布局。
常态化核酸检测下,市民排队进行核酸采样
但他没有放弃“两条腿走路”,第二条腿也在缓慢前行。遗传病的相关检测产品对研发的要求很高,在从2018年开始的项目,目前还在继续研发中,仍未有一款产品走向市场。来自核酸检测业务的资金,像输血一样维持着这些项目的持续推进。
具体营收规模扩大了多少,面对这样的敏感问题,陈升隐晦地说,增速与那些上市企业披露的速度相仿,但没有提到一个具体的数字。
投机者们
和核酸检测的需求量一起下滑的是与时间赛跑的抗原检测试剂和口罩。
卖抗原试剂盒给美国的九安医疗,今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60.50亿元,同比增长320倍。
在一个月前的第二十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讲述了自己在2021年为拿到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许可的一些心理变化,当时他们判断,到2021年7月,美国的疫情可能结束了。
“所以一定要赶在它之前,在市场抢时间,和时间进行赛跑。”
更艰难的是中小企业,它们对市场的敏感度普遍不高。
一位江苏的企业家刘琳曾短暂转产过口罩,彼时她受制于股东的意见不够统一,没能抓住最早时机,但她并不后悔。因为这三年来,她观察到了不少企业转产失败的案例。
刘琳在服装行业做外贸,以前跟她一起做出口的企业,在疫情期间将大量产能给了口罩。起初,这些口罩销往国外,但这两年外贸订单下滑,这些企业又将目光转回国内。
赶制出口订单的口罩工厂
这些企业普遍缺少在国内销售医用口罩的资质,只有生产资质而没有经营资质,即不能在国内以医用口罩的名义销售。而按照非医用口罩的价格销售的利润不高,还缺乏消费者的认可。
本着追求短期最大利润的目的,它们将口罩卖给医药公司。
这一条路在产能过剩后,也走到了尽头。医药公司不断压低收购价格,最终使得利润薄如刀片。
另一名“跨界商人”李杰来自小巴的朋友圈,他发布了大量售卖抗原的广告。
在12月下旬开始,人们开始争抢抗原。12月初,嗅到商机的李杰在5个厂家订了200万的货,但上游与下游的变化都让他措手不及。
市民“抢购”抗原
他订货的5个厂家其中4个厂家毁约,另一个厂家发货如同挤牛奶。“厂家毫无底线可言,合同和草纸一样。”
在12月29日,李杰的抗原报价是5.5元/个,而在1月3日,他不无失落地说,抗原烂大街了,2元一个了。
在他看来,这次经历不够顺利的原因在于,抢货时都是关系客户先得或者价高者得,在两个体系里,他都不占优势。
没有竞争壁垒,只想赚差价的投机者们,在疫情的下半场走向衰弱,并不令人意外。
在核酸检测的行业里,也有不少投机者。
陈升观察到,除了头部企业或者像他一样抓住机会研发转型的,那些只做第三方检测,意在投机倒把的小企业,现在日子非常难过。
他认为这不是核酸检测行业的特例,这类投机者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都存在,因为想赚快钱涌进来,又因为形势变化得太快突然离场。
为了避免走向这种结局,陈升在人员扩张方面极度谨慎。在这几年尽可能通过研发仪器替代人工,承担一些繁琐的体力劳动,多用技术人才。每种仪器从研发到投入使用周期并不算长,却能尽量少用人。
陈升的私心在于,一旦出现业务量骤减的情况,裁掉冗余的人力可能会产生各方面劳动纠纷,处理起来很麻烦。他宁愿在前期花钱解决隐患,想得长远一点。
研发的业务在疫情期间占比少,但没有停过。陈升说,公司现在的研发布局比3年前更广阔了,遗传病、传染病、仪器的研发规模都在增加。在疫情期间扩充的10倍人力几乎都是技术人员,现在悉数被实验室接收,去搞研发了。他没裁掉一个人,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加速研发回归主业。
推动与透支
热景生物在一年前以13倍的溢价收购了翱锐生物38.1%股权,切入癌症早筛领域;可孚医疗在一周前发布公告,与其他6家公司签署了《关于收购杭州莱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之框架协议》,完善体外诊断产品的布局;金域医学最近几天领投了百趣生物,这是一家核心技术可能应用于临床和大健康的早筛或诊断的公司。
从大企业的动作能看出,核酸检测带来的现金流,已经变成它们生长出更多分枝的一捧肥料。巨大的检测量也使整个行业变得标准和成熟,一并被推动的还有人们对分子检测技术的认知。
医生对分子诊断的精确度更信任了,患者对于分子诊断的接受度提高了,这是一次不可复制的市场教育。
陈升对此满怀期待,这有助于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下沉。推动分子检测技术从三甲医院走向基层医院,从一线城市的医院走向更多三线以下城镇的医院。
从资本的动向来看,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分析,2020年后,受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2021年相关融资事件数量达到了71起。从单笔融资最高数目和融资数量来看,2020年和2021年相比于之前,分子诊断行业的热度都有明显上涨。
图源:前瞻经济学人
但行业的极速扩张,也是一种提前透支。2021年,有几家主要从事核酸检测产业的企业营收如下:万孚生物营收33.61亿元,基蛋生物营收14.02亿元,明德生物营收28.30亿元,万泰生物营收57.50亿元,热景生物53.69亿元,这几家加起来有187.12亿元。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统计和梳理,中国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在2021年为132亿元。
诚然,这几家公司当年的营收并不完全来源于核酸检测,但这一数据激增,还是可以侧面反映中国核酸检测行业的爆发以及规模增长主要集中在头部的事实,寡头正在形成。
在这样寡头环伺的局面下,新的中小企业很难再踏进分子检测等相关领域,尽管在陈升看来,中小型企业曾经是分子检测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
未来
高禾投资的管理合伙人刘盛宇是一名一直关注大健康行业的投资人。我们询问他,与新冠类似的行业“机遇”还会出现吗?他坚定地认为,疫情已经画上句号,新冠不是常态。
对于医疗和检测行业的未来发展,他认为正在回暖。尽管跟核酸检测有关的企业应收账款都非常高,但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坏账率不会很高,只是账期可能被拉长。
过去因为新冠爆发式增长,获得利润的企业,如果仍希望“一招鲜,吃遍天”,未来肯定不可持续。一些头部企业,已经在提前布局新的业绩增长点,拓展跟新冠业务不相关的新业务。
核酸采样点提示“非必要不做核酸”
作为投资人,他们在等待这些行业恢复常态,储备更多有长期价值的项目。未来的一年,刘盛宇更希望关注那些项目可以落地的、能够更快发展的企业,他们将积极跟踪和关注,在没有疫情的干扰因素下的相关企业研发推进的速度、订单的交付速度。
在后疫情时代,以核酸检测为首的行业慢慢回归了常态和理性,无论是投资人,还是企业家,对这一天的到来早有准备。从我们调查的内容看来,真正错愕的似乎只有投机者。
*文中陈升、刘琳、李杰均为化名。
本篇作者|吴润潜|当值编辑|李梦清
责任编辑|何梦飞| 主编|郑媛眉|图源|VCG
1张思维导图+10分钟音频+3000字图文
带你了解抗原检测产业的背后
立即订阅▼查看报告
标签:
沙特为何想挖运河,让卡塔尔变成岛国?下一篇
最后一页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
- 新冠“生意”的下半场
- 沙特为何想挖运河,让卡塔尔变成岛国?
- 观鸟到底在观什么?真的去了才知道!
- 白肺到底怎么回事?普通人需要担心吗?
- 美国当前最大闹剧,第三号人物居然真难产了
- 美国禁毒为何如此依赖中国,失去中国的帮助后,美国禁毒有多难
- 刘亦菲新剧开播,相关争议在网上开始发酵,身材问题又被网友热议
- 省市界阻不断襄宛荆兄弟情 南阳荆门数万市民涌入襄阳走亲访友旅游
- 揭秘朝鲜,一万块钱在朝鲜能生活多久?
- 春节假期云南普遍降温,云南昆明轿子雪山降大雪:现场美若仙境
- 海南三亚,中国首席避寒城市,一到冬天就成为东北人的第二故乡
- 说走就走能去哪?免签、落地签、电子签国家大汇总
- 2023年,海南第一批游客已经开始后悔
- 何谓“大青绿”?——《千里江山图》卷技法探源
- 北京中轴线上那些现存的和消失的古建筑
- 20世纪最有争议的画家,揭示人类生存困境的艺术大师
- 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年:溯源“中国西洋画之摇篮”
- 吴梦麟:一生与石刻结缘,曾数百次到北京云居寺考察
- 2023的第一支包,我选 ____!
- 大衣穿搭难出彩?这对叠穿CP有妙招!
- YG推新女团Baby Monster,惊现15岁翻版Jennie
- 看了刘雯的穿搭,才知道小香风外套这样穿很显贵,且自带高级感
- 『老钱风』突然爆火!其实我们普通人也用得上
- 当你有一件高领衫,打底也能带来慵懒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