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精选问答 >正文

立木为信的意思是什么秒懂百科(立木为信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2-08-09 17:12:37蒋罡家来源:

导读您好,蔡蔡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立木为信的意思是什么秒懂百科,立木为信的意思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立木取信令...

您好,蔡蔡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立木为信的意思是什么秒懂百科,立木为信的意思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立木取信令:指商鞅为秦孝公变更法度定制的命令十金:二十两为一金,十金即为二百两。

2、卫鞅:卫国人,姓公孙,名鞅。

3、后因得封商地十五邑,所以又名商鞅。

4、他实行变法,使秦国富强,是著名的政治家。

5、傅:师傅,指负辅佐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

6、这里是指傅父,古代保育、辅导贵族子女的老年男子。

7、黥:墨刑,在面额上刺字,以墨涅之。

8、趋令:归附、服从命令。

9、辄:就。

10、徙:搬。

11、遗:东西。

12、市:集市。

13、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

14、贴邻的魏国就 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15、《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yìn)(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16、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17、《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除了历代“纪传体”断代史(所谓“正史”)之外,还采用了大量的“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考订史实,舍弃“符瑞”等神怪材料删繁就简、取精用宏,先由“当代通儒(博洽多闻的学者,即今之史学家)(司马光的助手)刘攽(fēn)、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所以全书读来如出一人手笔,很少有自相矛盾之处,文字也简洁流畅,富有文学色彩。

18、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另外又由司马光编写了《通鉴考异》卅卷、《通鉴目录》卅卷,以备参考和检阅;又由刘恕另写《通鉴外纪》,记述庖羲至周的历史。

19、《通鉴》的编写,为我国提供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它是继《史记》之后的我国又一历史巨著;然而就其编写目的而言,正如题名一样:“鉴于往事,资以治道”,是为使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它着重于政治、军事,而缺少社会经济变动的记载。

20、就作者说,他的正统观念是很强的,在他的那些“臣光曰”(见《通鉴》的史评)中体现得是很充分的。

21、他主张法制永远不变,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

22、同时,他还把人们的思想活动,尤其是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做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些观点当然要贯串于《通鉴》之中,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不能不加以注意。

23、《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24、《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

25、《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26、《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27、《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28、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29、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30、《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31、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领导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32、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

33、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

34、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

35、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

36、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

37、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

38、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39、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40、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41、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42、原文信息折叠编辑本段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43、民怪之,莫敢徙。

44、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45、乃下令。

46、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47、于是太子犯法。

48、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49、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

50、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51、”明日,秦人皆趋令。

52、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53、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54、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

55、其后民莫敢议令。

56、基本译文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百姓能把木头搬移到北门去就赏给二百两黄金(或10金)。

57、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移(木头)。

58、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一千两。

59、”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一千两黄金(或50金)的重赏。

60、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61、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

62、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

63、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64、”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

65、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很好。

66、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

67、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68、基本解释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69、民怪之,莫敢徙。

70、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71、乃下令。

72、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73、于是太子犯法。

74、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75、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

76、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77、”明日,秦人皆趋令。

78、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79、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80、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

81、其后民莫敢议令。

82、 译文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给二百两。

83、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

84、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一千两。

85、”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一千两的重赏。

86、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87、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

88、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

89、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90、”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

91、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92、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

93、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94、 令:指商鞅为秦孝公变更法度定制的命令  十金:二十两为一金,十金即为二百两。

95、  卫鞅:卫国人,姓公孙,名鞅。

96、后因得封商地十五邑,所以又名商鞅。

97、他实行变法,使秦国富强,是著名的政治家。

98、  傅:师傅,指负辅佐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

99、这里是指傅父,古代保育、辅导贵族子女的老年男子。

100、  黥:墨刑,在面额上刺字,以墨涅之。

101、  趋令:归附、服从命令。

102、详细解释出自:《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103、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

104、《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105、《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106、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107、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108、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109、  《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110、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领导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111、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

112、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

113、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

114、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

115、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

116、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

117、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118、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119、  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120、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喜欢。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