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精选问答 >正文
满族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吗(满族的简介)
发布时间:2022-08-06 02:24:35颜清菊来源:
您好,蔡蔡就为大家解答关于满族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吗,满族的简介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满族,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等,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2、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
3、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4、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5、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6、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7000千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1][2]。
7、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都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8、后汉书·挹娄传》:“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
9、”《魏书·勿吉传》“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
10、”《隋书·靺鞨传》“邑落具有酋长,不相总一”。
11、满族的历史 唐朝的文献中将其称为“靺鞨”,宋朝、元朝及明时期的汉语文献中称其为女真。
12、 辽朝(相当于北宋)时期,女真人在现中国东北地区分别有南女真(熟女真),北女真,生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除语言风俗接近外,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
13、其中生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国,消灭辽国和北宋占据中原地区。
14、金朝继承了北宋和辽国的君主制政体,迁入中原的金国人在文化和血统上也逐渐和中原民族融合。
15、 经过金朝的发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变得更加明确起来,但是随着金国被蒙古帝国所灭,女真这一称谓再次笼统化。
16、女真人除了一部份在战争中死亡,有一部份被汉化,如部份完颜部的人改为汉姓,元朝蒙古人将在中原地带已经逐渐被汉化的契丹、女真和汉族的后裔统称为汉人,而将南宋后裔统称为南人。
17、而部份没有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和退回东北的女真人继续在辽宁附近地区聚居,亦有其它新的部落迁入。
18、 明朝在今东北地区设立三个卫所,分别称作:建州,野人和海西,分设督司受明总兵节制,因此东北的各民族以地域划分为三部女真,称作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不一定有血统关系。
19、海西女真的叶赫部源自蒙古边缘部落。
20、野人女真与之前金朝的女真族有较近的血统关系,但其不少部落后来被排除在满族之外,变成现在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
21、满洲是建州女真其中一个部族的名称。
22、后来满洲崛起,征服了东北各部族,统一称谓为“满洲”,其中包括了归顺满洲的蒙古人、朝鲜人及辽东汉人。
23、 编辑本段金代女真 金(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金朝,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康熙 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国号金,建于1115年,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24、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
25、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26、天兴三年(1234年)时灭于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共经历9位帝王。
27、金国是当时中国华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其全盛时代的统治范围为:东北到日本海、黑龙江流域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西边接壤西夏;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
28、 编辑本段明清满族 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扈伦)、东海(野人)女真三部。
29、 1616年,官拜明建州左卫督司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
30、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鲜、汉、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
31、作为血统最为“纯正”的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称为“佛满洲”,其他 人则被称为“依彻满洲”。
32、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中国佛教 “清”,同时也改元“崇德”。
33、1644年入关灭李自成,建立了覆盖满洲、前明关内领土及西北新领地的清朝。
34、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故官方改称为“满族”。
35、 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和黑龙江省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
36、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目前也有观点认为锡伯文就是满文(祖先为融入华夏汉民族的鲜卑族)的一个变体,目前,在故宫研究满文档案的人大多数是锡伯族人。
37、另外,满族姓氏已经融入汉姓,如“爱新觉罗”改为“金”;“叶赫那拉”改为“钱”等。
38、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
39、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起初这种文字只是单纯模仿蒙古语音拼写满语,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
40、后来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
41、又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
42、后来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新满文”或“达氏满文”。
43、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逐渐学习汉族年代久远的语言、文字。
44、对汉字学习和应用的普遍性,使提高书写艺术性成为必然趋势,一批满族书画爱好者随之出现。
45、到了康、乾盛世,直至嘉庆年间,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
46、后经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至今,满族书法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文化的一部分,长盛不衰。
47、 发饰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
48、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
49、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50、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
51、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
52、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
53、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54、 旗头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
55、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
56、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
57、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58、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
59、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60、 马蹄底鞋 除“旗装”、“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
61、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
62、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
63、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
64、“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
65、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66、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
67、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
68、“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
69、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银或串珠加以装饰。
70、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
71、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
72、高底旗鞋在民间多为十六岁以上的满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73、而在官僚贵族当中无论青年、中年、或老年妇女均可穿着高底鞋。
74、在现代社会这种鞋除用于文艺表演外平时都已不穿了。
75、 满族服饰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
76、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77、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
78、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
79、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80、 清国时期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81、 满族妇女不缠足,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82、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
83、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
84、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85、 旗装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
86、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
87、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
88、妇女旗装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装更强。
89、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
90、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装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成为现代旗袍。
91、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
92、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
93、绣有精致图案。
94、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
95、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装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96、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
97、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也称做“旗头”。
98、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帽,章炳麟称其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喜欢。
标签: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
- 满族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吗(满族的简介)
- 中国有多少个城市(中国有多少空降兵)
- 高达创战者第一季(敢达创战者有第二季吗 有的话上映时间是多少)
- 房屋补漏价格表(房屋补漏)
- 遨游中国无限金币版(遨游今日)
- 银碗吃饭的作用与功效 知乎(银碗吃饭的作用与功效)
- 鼎新大厦(关于鼎新大厦当前房价介绍)
- 郭富城与章子怡演的电影叫什么(郭富城与章子怡演的电影叫什么)
- lol代练平台哪个好点(lol代练接单平台哪个好)
- 意大利电影女房客(意大利电影 肉屋)
- sqe岗位职责(sqe岗位职责)
- 吴文璟个人资料(吴文璟)
- 吉本多香美作品集(吉本多香美三级作品)
- 服装企业名录(服装企业名录)
- 权利与权力的区别通俗易懂(权利与权力的区别)
- 吃乳鸽会回奶吗(吃乳门)
- 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朗诵(我是中国人诗歌)
- 建设工程检测费由谁承担(建设工程检测论坛)
- 错误未将对象引用设置到对象的实例(未将对象引用设置到对象的实例怎么解决)
- 西溪银泰城(关于西溪银泰城当前房价介绍)
- 苹果8怎么录屏功能(苹果8怎么录屏)
- wifi信号满格却显示停用怎么解决(wifi信号满格却不稳定)
- 苹果怎么查看wifi频段(苹果怎么查看wifi密码)
- 怎么破解QQ空间访问权限(破解qq空间访问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