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疫情防控 >正文

4月25日疫情消息最新留澳三年竟查出在上海志愿服务238小时 这些被志愿者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22-04-25 12:55:15令狐影志来源:

导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4月22日至今,一则《如何看待上海市大规模伪造志愿者记录以冒名顶替吃空饷》的文章通过互联网传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4月22日至今,一则《如何看待上海市大规模伪造志愿者记录以冒名顶替吃空饷》的文章通过互联网传播。该文章称,通过“支付宝”应用或微信小程序“志愿云”可以查到个人志愿服务情况。有不少网友在这篇文章下回应称,自己“被注册”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这一情况展开调查。

  目前,在支付宝搜索“志愿者”,并无个人志愿服务信息;在微信小程序“志愿云”提交查询申请后,需要两个工作日审核。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支付宝“志愿者”数据与中国志愿服务网官网直接挂钩,由于近日查询量过大,已于日前下线。

  记者查询中国志愿服务网发现,该网站为民政部志愿服务官方网站,其实时更新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实名志愿者21亿人,志愿队伍总数125万个,服务时间总数335014万小时。该网站首页有一个“志愿者实名注册”选项,进入上海端口“志愿者注册”选项后,页面显示“公益护照申领维护中,暂停申领”。

  “被志愿”现象不是个案

  4月24日上午,约有4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微信网友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出示了昨日、前日登录中国志愿服务网后获得的信息截图。

  其中,两名江苏网友4月22日在该网站注册志愿者,发现身份证号码“已被使用”。一名上海女性曾在该网站登记注册,此次查询发现,2017年她从事了26小时志愿服务,事实是,那段时间她怀孕了,从未参加过任何相关活动。一名上海小学生通过微信“志愿云”小程序的身份核验、人脸核验两个环节,发现自己在2019年11月被注册成为一名志愿者。当时她才7岁。还有一位老年市民,身份证上的居住地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实际居住地在上海市闵行区。通过“中国志愿服务网”提供的志愿查询服务,老人的儿子发现父亲“被注册”为上海市黄浦区“文明风尚”志愿者,2018年志愿服务时长为16个小时,他告诉记者,“老爷子身体本就不好,身上还装了7个支架和1个(心脏)起搏器,绝对不可能做志愿者”。

  一名留澳学生4月23日检索“中国志愿服务网”发现,她服务时长为238小时。但她本人已经在澳大利亚3年,其间未回国,留学前也未注册过普陀区“平安综治”志愿者。

  居住在上海市闵行区新虹街道的一位市民查询到,2021年5月14日自己注册成了志愿者,这一年服务时长为120小时。她将自己“被注册”的事发在小区业主群后,超过20人回复称遇到同样情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这些人的注册时间在2021年和2020年,其中多人是在2021年5月“被注册”的,服务时长从0小时到120小时不等。“我们都莫名其妙加入了爱博二村居委会志愿服务大队。我们的联系人,有的是居委会,有的是一个叫顾老师的人。”

  记者多次尝试拨打爱博二村居委会座机电话和“顾老师”手机号,前者总在“忙线”中,后者无人接听。

  记者注意到,新虹街道域辖虹桥交通枢纽和虹桥商务区核心区,这里居住着7万名居民和5万余名商务区“白领”。媒体公开报道的数据是,该街道一直致力于社会公益活动,从2020年3月开始全面部署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到2020年12月的270多天时间里,开展了7大主题196场活动、4000余人次参与。

  是谁把大家变成了“志愿者”?

  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志愿者服务条例》显示,志愿者可以将其身份信息、服务技能、服务时间、联系方式等个人基本信息,通过民政部门指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自行注册,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注册。但前述向记者反映问题的网友,均表示自己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志愿服务组织,究竟是谁把他们注册成了“志愿者”?

  上海一名去年离职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全国性的公共平台注册成为志愿者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讲,他们能在平台上看到自己的服务时长。如果同时注册了青年志愿者,还能累积积分,可以兑换奖品。”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还介绍,目前上海面向公众的志愿者平台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志愿服务网”,属于民政系统;二是上海共青团组织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前者的注册、服务数据与创建文明城市有关,后者则鼓励团员青年注册,通过积分兑换等方式激励青年人参与志愿服务。

  “我在居委会工作时,也干过为了创建文明城市,帮居民注册志愿者的事。做志愿者本身是件好事,但因为‘创文’对志愿者服务时长和注册人数有要求,到后来就演变成‘先注册了再说’。”他介绍,居委会配合街道、区县创文,有时会使用老年人的身份信息来注册志愿者,“有意避开青年群体,因为年轻人熟悉网络,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也愿意做志愿者,说不定哪天就自己要注册了。”

  这名匿名人士还告诉记者,这些“注册”纯粹只是“为了创文”而已,不存在冒名顶替吃空饷的情况、“志愿者工作本身就是没有经费的,有能力的街道、居委会会协调一些辖区内企业捐一些雨披、雨伞、帽子之类的物资给志愿者,没有实际经费补贴。”

  夏女士是上海某社工服务社的部门主管,她告诉记者,志愿者“冒名顶替吃空饷”的情况在她10余年的社工生涯中并未见过。“目前上海的基层服务人员,主要是居委会干部和社工。居委干部的工资国家给,社工的工资是我们机构承接政府事务后,由社工机构发放。而志愿者,从来没有经费和工资一说。”夏女士介绍,自己当过一线的禁毒社工,也当过青少年社工,日常都要与志愿者打交道,从没见过哪个社区给志愿者直接发钱的。

  “上海3月发生疫情以来,我看到很多志愿者活跃在一线,他们没有拿国家一分钱。但就是有人说志愿者拿200-300元补贴,我也很纳闷。”夏女士告诉记者,这两天,她所在的杨浦区辽源三村小区业主群里,也出现了“业主被志愿”的信息截屏画面,“我觉得这样很不好,志愿者是讲奉献的高尚人士,现在被人说拿工资、吃空饷,不应该。”

  志愿者到底有没有补贴?

  一些网友结合当下的上海疫情分析,认为造成上述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基层政府想要“冒名顶替吃空饷”。

  上海浦东一名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告诉记者,他从3月初住进小区从事封控管理工作以来,“每天都有不同的人报名做志愿者,也没有接到上级通知说会给补贴”。此外,小区里还上百名到社区报到的党员志愿者,从事核酸采样志愿服务,“连人头都算不清,大家忙成一锅粥,谁有空统计人数、服务时长,还算钱?”

  此外,向记者爆料的前述网友,其被注册时间几乎都集中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更早的发生在2017年、2018年,没有一人是在上海本轮疫情发生期间被注册的。

  3月21日,上海市文明办副主任郑英豪在提到志愿者保障激励工作时,并未提到网传的志愿者补贴。上海提供的激励保障措施主要是协调中国人寿为疫情防控志愿者免费提供最高特定保险。此外,志愿者还可在线申领“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证书”。

  3月29日,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曾在疫情防控发布会上提到,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向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适当发放临时性工作补助、补贴。

  但记者向上海市发改委求证了解到,这项“补贴”并不由发改委直接向志愿者发放,而是由各区制定实施细则,“补贴”形式也不一定是现金。

  一名长期从事志愿者组织工作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国家版”志愿者服务条例中,没有提到有关资金、费用的问题;2019年修订版的《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第七条明确指出,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志愿服务所需资金,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支持和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多年实践下来,我们的日常工作包括社区志愿服务,都没有补贴一说。但服务一些大型赛会、展览时,确实会给志愿者一些误餐补贴,大约每天几十元。”这位业内人士补充说,目前志愿者组织圈内尚未听说有疫情防控一线志愿者补贴。

  记者注意到,网传每天200-500元、甚至1000-2500元的志愿者补贴,多为某个单独的企业个体为疫情下到公司接受闭环管理、坚守工作岗位的“员工志愿者补贴”。金融、医药等行业相关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企业会把坚持工作的员工称为“志愿者”,企业会按照相关标准每人每天发放补贴。

  上海市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6年10月23日,其登记机关为上海市民政局,业务主管单位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针对网传信息,上海市文明办表示已获悉相关情况,正在调查核实中,将尽快对此予以说明。

文章转载自:中国青年网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