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疫情防控 >正文

4月24日疫情消息从三尺讲台到社区一线复旦教师为抗疫献力

发布时间:2022-04-24 12:20:54卫凡璧来源:

导读走下三尺讲台,开启线上教学之后,许多复旦大学教师匆匆换上防护服,化身小区、社区抗疫一线的志愿者。在这个特殊时期,在教学科研之余,...

走下三尺讲台,开启线上教学之后,许多复旦大学教师匆匆换上防护服,化身小区、社区抗疫一线的志愿者。在这个特殊时期,在教学科研之余,复旦教师以多种形式投身抗疫之中,关心他们的学生,也关心更多人;守护他们的学校,也守护这座城。

穿着“大白”的张志云老师

在小区“尽自己一份力,为他人送上温暖”

夜里十一二点守着手机看消息,早上五六点就醒来检查消息,或者起床为核酸检测工作做准备……这是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张志云老师自4月1日参与所在小区志愿服务以来的生活状态。

“志愿者们非常辛苦,但都毫无怨言。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叔叔、阿姨、老大哥们,都是我的榜样。”与一群优秀的队友并肩作战,张志云充满干劲。她与其他志愿者分区分片通知居民下楼出门进行核酸采样、维持秩序,呼吁大家做好防护、保持安全距离。她还发放回收抗原检测盒,协助分发快递和生活物资,开展小区日常巡逻,将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小区里居住的一些年轻人平时没有储备物资的习惯,封控4天后,就已几乎“弹尽粮绝”,其他居民纷纷拿出家中相对富余的物资,包括米面粮油、纸巾、奶粉等,热情相助。

小区里有瘫痪的老人、受伤的中年人,行走不便,志愿者们就会帮忙推轮椅,上门进行服务。

张志云在小区里分送物资

发放抗原检测盒时,居民们在无接触配送纸盒上写着“辛苦了”“感谢”“注意保护自己”等暖心的话语,张志云看了很是感动:“大城市并非人情冷漠,在困难时期,大家都愿意帮助有需要的人,愿意为他人送上一份温暖。”

半个月来,网课不断线,张志云仍为学生授业解惑、沟通交流。当志愿服务时间与网课冲突,她会将重心放在学校的教学任务上。家有老人和孩子,她也会参与小区团购,为家庭购置生活物资,柴米油盐也未尝不是一门学问。

“尽自己一份力,为他人送上一份温暖。”这是张志云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随着疫情攻坚战的持续,她的小区志愿服务仍在继续。

投身志愿服务,感受平凡而伟大的坚守

3月28日,浦西区域封控在即,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袁萍老师看到自己居住的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在公众号上发布了防疫志愿者招募公告,第一时间报名参与。报名人数不少,对于能入选五角场街道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应急队,参与4月1日至5日封控期间的防疫志愿服务,她感到十分荣幸。

袁萍加入的防疫志愿服务应急队有40多人,“街道里哪个居委防疫工作缺人,我们就即刻赶去支援。每天清晨5点半左右,我们都会到五角场社区文化中心集合待命,听令而行,随时准备投入到防疫志愿工作中。”

这5天里,袁萍先后穿上“大蓝”“大白”防护服,赶到国福路30弄、国权路39号、政立路821弄、政立路830弄等多个社区进行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工作:引导居民排队,维护现场秩序,帮助有困难的老年人、外籍人士申请核酸检测登记码,进行登记码的临检扫描……在社区志愿服务时,她总是认真细致有耐心,与在校工作时别无二致。她的专业所长,在志愿服务中也发挥了作用。

袁萍在帮助居民完成核酸采样

4月4日,袁萍被派去出现过多例阳性确诊的两个社区协助防疫,主要负责核酸采样二维码的扫描。那天工作时长和强度较大,她穿了近8个小时的防护服。结束工作脱下防护装备时,耳朵已因N95口罩戴得太久被挂得生疼,额上则因头套、面屏罩太久留下了一道深痕。“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每天都要这样坚守,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他们的不易,感触到一种看似平凡的伟大。”

近期,因为居住的小区处于封控状态,袁萍未能继续参加应急队工作,但怀揣着这些天志愿工作的经验和服务的真心,在所住的小区里继续出一份力。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袁萍喜欢的一句话。她坚信:“只要我们都尽己所能为防疫出一份力,藉着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终会见到绚丽如初的春天。”

袁萍(右三)和志愿者伙伴在社区服务

爱心接力,解了学生燃眉之急

居家办公的复旦教师,除了在小区参与志愿者服务外,始终与需要帮助的同学们保持联系,尽己所能,传递爱心与温暖。

4月5日,软件学院副院长韩伟力教授通过冯红伟老师了解到,有40位分属复旦不同学院专业、一起租住在宝山区高境镇北斗七星公寓的同学,所准备的物资不足以应付长期封控的形势。急学生所急,韩伟力当即联系曾经挂职过的高境镇。镇领导了解情况后迅速落实相关人员,调拨备用物资紧急支援这些学生。当天晚饭前,120份自热饭、55份方便面和牛奶等物资就通过爱心接力送到了学生手中。

区校爱心接力,生活物资及时送到

“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当天晚上,吃到香喷喷的自热饭、喝到牛奶的同学们,纷纷在微信群里表示感谢。韩伟力也特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感谢高境镇党委和政府对复旦学子的关心。宝山-复旦的区校合作情,师生之间的暖心牵挂,温暖了特殊时期的无数人,让他们纷纷点赞,留下暖心的留言。

利用专业所长,为抗疫贡献力量

特殊时期,不少复旦教师教学不停摆,科研不懈怠,还积极利用专业所长,用科技抗疫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作为复旦大学统计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管理学院郑明教授发挥专业特长,研究如何发挥数据模型建构作用推进防疫工作,接连撰写提交了《关于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推进混合核酸检测的相关建议》《关于做好疫情防控下大数据采集与管理的相关建议》等社情民意。

作为民建杨浦区委主委,郑明也向全体民建杨浦会员发出号召,鼓励大家在特殊时期发扬民建精神、体现民建担当,众志成城、共克时艰。郑明还带头向民建市委公益基金定向捐助,用于杨浦抗疫,“涓涓细流可以汇成大海,我愿意做大海的一滴水,为抗疫尽绵薄之力。”

(图片由复旦大学提供)

走下三尺讲台,开启线上教学之后,许多复旦大学教师匆匆换上防护服,化身小区、社区抗疫一线的志愿者。在这个特殊时期,在教学科研之余,复旦教师以多种形式投身抗疫之中,关心他们的学生,也关心更多人;守护他们的学校,也守护这座城。

穿着“大白”的张志云老师

在小区“尽自己一份力,为他人送上温暖”

夜里十一二点守着手机看消息,早上五六点就醒来检查消息,或者起床为核酸检测工作做准备……这是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张志云老师自4月1日参与所在小区志愿服务以来的生活状态。

“志愿者们非常辛苦,但都毫无怨言。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叔叔、阿姨、老大哥们,都是我的榜样。”与一群优秀的队友并肩作战,张志云充满干劲。她与其他志愿者分区分片通知居民下楼出门进行核酸采样、维持秩序,呼吁大家做好防护、保持安全距离。她还发放回收抗原检测盒,协助分发快递和生活物资,开展小区日常巡逻,将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小区里居住的一些年轻人平时没有储备物资的习惯,封控4天后,就已几乎“弹尽粮绝”,其他居民纷纷拿出家中相对富余的物资,包括米面粮油、纸巾、奶粉等,热情相助。

小区里有瘫痪的老人、受伤的中年人,行走不便,志愿者们就会帮忙推轮椅,上门进行服务。

张志云在小区里分送物资

发放抗原检测盒时,居民们在无接触配送纸盒上写着“辛苦了”“感谢”“注意保护自己”等暖心的话语,张志云看了很是感动:“大城市并非人情冷漠,在困难时期,大家都愿意帮助有需要的人,愿意为他人送上一份温暖。”

半个月来,网课不断线,张志云仍为学生授业解惑、沟通交流。当志愿服务时间与网课冲突,她会将重心放在学校的教学任务上。家有老人和孩子,她也会参与小区团购,为家庭购置生活物资,柴米油盐也未尝不是一门学问。

“尽自己一份力,为他人送上一份温暖。”这是张志云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随着疫情攻坚战的持续,她的小区志愿服务仍在继续。

投身志愿服务,感受平凡而伟大的坚守

3月28日,浦西区域封控在即,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袁萍老师看到自己居住的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在公众号上发布了防疫志愿者招募公告,第一时间报名参与。报名人数不少,对于能入选五角场街道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应急队,参与4月1日至5日封控期间的防疫志愿服务,她感到十分荣幸。

袁萍加入的防疫志愿服务应急队有40多人,“街道里哪个居委防疫工作缺人,我们就即刻赶去支援。每天清晨5点半左右,我们都会到五角场社区文化中心集合待命,听令而行,随时准备投入到防疫志愿工作中。”

这5天里,袁萍先后穿上“大蓝”“大白”防护服,赶到国福路30弄、国权路39号、政立路821弄、政立路830弄等多个社区进行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工作:引导居民排队,维护现场秩序,帮助有困难的老年人、外籍人士申请核酸检测登记码,进行登记码的临检扫描……在社区志愿服务时,她总是认真细致有耐心,与在校工作时别无二致。她的专业所长,在志愿服务中也发挥了作用。

袁萍在帮助居民完成核酸采样

4月4日,袁萍被派去出现过多例阳性确诊的两个社区协助防疫,主要负责核酸采样二维码的扫描。那天工作时长和强度较大,她穿了近8个小时的防护服。结束工作脱下防护装备时,耳朵已因N95口罩戴得太久被挂得生疼,额上则因头套、面屏罩太久留下了一道深痕。“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每天都要这样坚守,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他们的不易,感触到一种看似平凡的伟大。”

近期,因为居住的小区处于封控状态,袁萍未能继续参加应急队工作,但怀揣着这些天志愿工作的经验和服务的真心,在所住的小区里继续出一份力。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袁萍喜欢的一句话。她坚信:“只要我们都尽己所能为防疫出一份力,藉着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终会见到绚丽如初的春天。”

袁萍(右三)和志愿者伙伴在社区服务

爱心接力,解了学生燃眉之急

居家办公的复旦教师,除了在小区参与志愿者服务外,始终与需要帮助的同学们保持联系,尽己所能,传递爱心与温暖。

4月5日,软件学院副院长韩伟力教授通过冯红伟老师了解到,有40位分属复旦不同学院专业、一起租住在宝山区高境镇北斗七星公寓的同学,所准备的物资不足以应付长期封控的形势。急学生所急,韩伟力当即联系曾经挂职过的高境镇。镇领导了解情况后迅速落实相关人员,调拨备用物资紧急支援这些学生。当天晚饭前,120份自热饭、55份方便面和牛奶等物资就通过爱心接力送到了学生手中。

区校爱心接力,生活物资及时送到

“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当天晚上,吃到香喷喷的自热饭、喝到牛奶的同学们,纷纷在微信群里表示感谢。韩伟力也特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感谢高境镇党委和政府对复旦学子的关心。宝山-复旦的区校合作情,师生之间的暖心牵挂,温暖了特殊时期的无数人,让他们纷纷点赞,留下暖心的留言。

利用专业所长,为抗疫贡献力量

特殊时期,不少复旦教师教学不停摆,科研不懈怠,还积极利用专业所长,用科技抗疫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作为复旦大学统计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管理学院郑明教授发挥专业特长,研究如何发挥数据模型建构作用推进防疫工作,接连撰写提交了《关于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推进混合核酸检测的相关建议》《关于做好疫情防控下大数据采集与管理的相关建议》等社情民意。

作为民建杨浦区委主委,郑明也向全体民建杨浦会员发出号召,鼓励大家在特殊时期发扬民建精神、体现民建担当,众志成城、共克时艰。郑明还带头向民建市委公益基金定向捐助,用于杨浦抗疫,“涓涓细流可以汇成大海,我愿意做大海的一滴水,为抗疫尽绵薄之力。”

(图片由复旦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马剑(QZ0014)文章转载自:千龙网·中国首都网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