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体育 >正文

开美颜、找角度、立人设,宋代帝王如何拍“写真照”?

发布时间:2023-01-10 08:09:14杨哲姣来源:

导读古人也爱写真。唐代《步辇图》中,太宗在随从仕女簇拥之中,彰显大唐盛世景象;到了宋代,宋人尤其爱画像、挂画,帝王肖像清一色的单人坐镇...
古人也爱写真。唐代《步辇图》中,太宗在随从仕女簇拥之中,彰显大唐盛世景象;到了宋代,宋人尤其爱画像、挂画,帝王肖像清一色的单人坐镇,威仪醒目,更具唯我独尊的帝王相。

一幅“如朕亲临”的帝王肖像,纸面上是绘画艺术的造诣,背后更展现了至高无上的皇权,透露社会生活的面貌,乃至一个朝代的政治命运。
帝王肖像为什么流行?皇帝的颜值会影响国运吗?宋代帝王画像暗藏哪些人设与政治内涵?澎湃问吧邀请
四川大学副教授黄博,一起聊聊宋代帝王肖像的秘密。帝王也要“美颜”?!
@tintlittlebit:
这个历史角度好独特。请问宫廷画师在帮皇帝画像时会有所谓的“美颜”吗,宋代皇帝在肖像上有怎样的人设执念呢?
黄博:肯定会开美颜滤镜的,不过古人看重的美颜和今人可能不大一样,不是要“帅”,而是要有帝王的气质。
我在《如朕亲临》里曾专门分析过,同样是徽宗,他在《听琴图》里,和我们常见的故宫收藏的徽宗御容坐像就完全不一样。虽然是同一个人,同一个长相,但气质和气场就完全不一样。
《听琴图》明显是开了“圣王滤镜”的结果(第21-23页)。宋代皇帝在肖像上的人设,共同点可能就是要求要跟皇帝本人的相貌比较像,就是建立在真实的相貌基础上的肖像画,这跟《历代帝王图》那种,靠“画家”根据皇帝的性情和行事,脑补他们的相貌,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根本的差别。

(宋)赵佶《听琴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非展品)

@martinjohnson:宋朝皇帝的画像跟真人相比相似度会很高吗?就是说皇帝是否会把画的很“像”作为写真的一个要求,还是要画出皇帝的威严作为更重要的考核标准,有个六七或者七八成像就可以了?
黄博:皇帝的画像跟真人的相似度当然不可能很高,尽管宋人还是很想把皇帝画得像一点的,皇帝以及大臣们都希望越像越好,画得“像”,本身就是威严,因为不像,才有损皇威,宋人对“像”,是很在乎的。
像神宗的画像,因为画得不够像,甚至在办丧礼的时候,让人重画了一次,大臣们瞻仰遗像,也被迫瞻仰了两次,原因就是“前像未肖”。这一点,我认为,就跟拍艺术照一样,要是P图P得太过份,虽然把人P得特帅、特漂亮,但要是P得连我妈都不认得我了,帅有什么用呢,越帅,越是在打我的脸啊!
但是,宋人主观上想要把皇帝画得像,但技术上做不到,宋代的人像画水平有限,光靠线条勾勒脸型,没有光影的运用,大部分宫廷画家,连五、六分像都做不到。
宋哲宗死后,朝廷重臣和新皇帝徽宗以及向太后还讨论过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大画家的徽宗就表态说,宫里现有的哲宗画像,连五、六分像都做不到,所以大臣们纷纷在宫外找高手给哲宗画像,像蔡京、章惇等重臣,都托人在外面画好像后送进宫来备用,并借此表明自己的忠心。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存的宋代皇帝的画像都是“侧着个脸”,为什么呢?因为宋人自己透露,当时的宫廷画师,都只能画侧面像,画不了正面像,敢画正面像的整个两宋三百年,只有宋初的大画家牟谷一个人有这本事儿。因为侧面像更容易借助二维的脸型轮廓表现人的真实相貌,正面像则是三维的,只靠线条,没有光影明暗的对比的话,的确不容易做到。宋代皇帝对自己画像的“像”的程度,是只要能做到五、六分像,就很满足了,六、七或者七、八分,那纯属奢望了。

《宋哲宗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像与“人设”
@赞美虚无:
为什么说皇帝的肖像可以赋予皇权以神圣性呢?民间百姓会非常敬畏画像吗?
黄博:帝王崇拜在古代一直都很盛行,皇帝本身就自带主角光环啊!天子肯定是有神性的,普通人也当不了皇帝,当得了皇帝,自然非同一般了。
我们对皇帝的感情,古今之间最大的差别,可以说就是今人已经没有那种神圣感了。皇权的神圣性,自然会赋予皇帝肖像以神圣感。在古代,老百姓对皇帝还是很崇拜的,所谓“恨贪官,不恨皇帝”。百姓对皇权还是充满了正面的感情的,所以看到皇帝画像,如见皇帝真人,敬畏是肯定的了。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宋初年一群溃兵,本来已经打算落草为寇了,看到有人拿出皇帝的画像,立即幡然醒悟,改走正路了。当然,由于史料的关系,老百姓是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感受的,所以我们也不知道老百姓在看到皇帝的画像后,到底有什么感觉。
不过,有个例子也可以感受一下,就是杜甫。开元末年,当时他也是个普通人,他在洛阳看到唐代五位皇帝的“五圣御容”后,激动得不得了,写了诗感叹:“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冕毓俱秀发,旌旗尽飞扬”。尽管他早就听说了,但当他身临其境的时候,还是被震撼到了。
@澎湃网友bEZZ73:请问宋代帝王画像的政治用意、用途是什么?
黄博:用途很多,最关键的就是“偶然崇拜”的需要。这个跟传统儒家礼制的神主不一样,这个更形像,更有真切感,大家喜欢这种形式,效果也更好。
比如在丧礼上,会展示皇帝的画像供大臣们瞻仰遗像,在送葬的时候,也会挂出皇帝的画像。平时各个御容殿以及皇帝后人私家祭祀时,也会用到皇帝的画像(当然皇家后人私自收藏皇帝的画像是非法的,但大家还是有这个需求)。
另外,宋代还有大量的皇帝塑像,这些塑像,都是根据画像来塑制的,所以皇帝的画像,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功能,就是为皇帝的塑像提供模本。徽宗时的向太后就曾说,皇帝的画像不能太不像了。因为塑像要靠画像来做,画像要是太不像了的话,塑像做出来就完全要不得了。

宋徽宗

肖像的标准
@小兔兔:
请问您,宋代帝王像的尺寸和色调的规矩是?
黄博:尺寸有大有小,一般常见的全身像挂轴的那种,高度在1.7米到1.9米之间不等,几乎跟真人一样大小了。
衣服的色调一般是大红色,因为宋代相信自己是以火德王天下,火德相配的颜色是尚赤,所以色彩上是以红色为主基调的。
@华欣的海:这些帝王肖像看起来都一个模子啊,只有朱元璋那个鞋拔子脸,是真的与众不同!可惜是明朝的,不知道您能否也讲讲?
黄博:帝王肖像没有一个模子。如果你觉得是一个模子,可能是因为你没有仔细看。宋代每个皇帝的画像都不一样的,衣服和坐姿看起来是程式化的,但长相、相貌,却是各有千秋,是力求写实的。
朱元璋也有方面大耳、仪表堂堂的,看起来很正常的画像,最常见的就是台北故宫收藏的那张。至于所谓"鞋拔子脸”的,最常见的是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那张满脸麻子、脸型夸张变型的,所穿龙袍感觉也比较山寨,跟明代礼制不符。这种画像,是所谓的“异像”,表现的是民间想象的帝王之相,并不写实。正常人,肯定不可能长这个样子,除非故意去整容,而且还要整容失败才有可能。

朱元璋画像

当然,把朱玩璋画得那么奇怪,也是朱玩璋自己“作”出来的,朱元璋当皇帝以后,就有意制造自己的天生异相,以证明当皇帝的合理性。如《明实录》里就有记载,“上梦神人以璧置于项,既而项肉隐起微痛……后遂成骨,隆然甚异。”
另外,朱元璋有时候也故意制造一些“伪像”来保护自己,如谈迁就曾说,“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盖疑像也。”这是自己故意制作假的画像散布在外,以迷惑人。
@澎湃网友byyeeq:现在看到的宋代帝后像,基本上是一人一幅。请问他们在位期间是只画过一幅嘛?还是说本来画过很多幅,但是只有一幅流传下来?另外,像英宗、钦宗在位都比较短,他们的画像是在位时期画的么?
黄博:当然肯定不只一幅,只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都是来自清代南薰殿系统的收藏。这批画,是宋代宫廷收藏,在亡国后被元朝收缴,之后又传入明代宫廷,最后成了清宫收藏,到乾隆时在南薰殿被发现,整理之后,重见天日。
不过,即便是来自同一个系统,也差不多每人两幅,包括全身像和半身像,像宋神宗还有通天冠服的像。至于什么时候画的,由于史料太少,我们不知道。但宋代的御容是有制度的,所以在位时间长短,不影响御容的制作,就算没在位,只要是宋人承认的皇帝,一样的都有御容画像(像宋宣祖),所以在位长短不影响的。
探秘宋代画师
@小兔兔:
宋代皇上画像的画师是几品官呢?画师待遇如何?
黄博:宋代宫廷画师的官品一般不高,大部分人都是七、八品左右吧。因为宋代宫廷画师隶属于“入内内侍省”下属的“翰林院”(这个翰林院是负责内廷技术工作的机构,和属于高级文官系统的“翰林学士院”是两回事)的“翰林图画院”,最高等级画师的正式官职为“翰林待诏”,但因为翰林院在宋代属于“差遣”性质的机构,不算正式的官职,没有品级。所以,担任翰林待诏的人,会有自己的本官,如真宗朝有名的画师高克明,本官是“守少府监主簿”(从七品下)。
因为“翰林待诏”是差遣,所以画师们的官品上升,主要靠他的本官的升迁来决定,按照年限和资历,通过考核后,本官是可以升迁的。但宋代对翰林待诏这种技术官是有明确的升迁天花板限制的,真宗以前,翰林待诏的本官,最高可以升到“光禄寺丞”(从六品上),真宗晚年提高了一下他们的上升空间,允许最高升到“太子洗马”(从五品下)。
当然,如果表现特别突出,可以由皇帝特旨升官,但最高也只到“国子博士”(正五品下)为止。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翰林待诏的天花板,要想拿到皇帝的特旨,还是很难的,宋代现存的史料中,我们还没有看到真的有人升到国子博士这个级别的。
@那村的:宋朝皇帝隔多久画一幅肖像?都是由谁画的?
黄博:隔多久画一幅,那是说不准的,有时候碰到高手,就画一幅。有时候,高兴了就画,纯看皇帝的心情。
宋代宫廷的画师很多,有专门负责给皇帝画像的,但有时候高手在民间,皇帝也会请民间画师给自己画像。真宗死前,特意安排民间画师王端入宫,等真宗一咽气,立即让他为真宗画遗像。显然,当时宫中的画师都不如王端。

《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黄博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