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体育 >正文

吉利官宣极氪或将赴美IPO,“迎难而上”为百亿美元估值

发布时间:2022-12-14 16:52:41崔福堂来源:

导读文/胡耀丹12月13日,吉利汽车(00175.HK)在港交所公告,极氪已于2022年12月7日按保密基准向美国证交会递交可能进行首次公开发售的注册声明草...

文/胡耀丹

12月13日,吉利汽车(00175.HK)在港交所公告,极氪已于2022年12月7日按保密基准向美国证交会递交可能进行首次公开发售的注册声明草拟本。公告称,建议分拆内容目前拟包括两项,即于美国发售极氪股份,和以实物方式向股东分派美国存托股票。于本公布日期,尚未厘定建议于首次公开发售中提呈发售及出售的美国存托股票的数目及金额。

在“建议分拆的理由及裨益”部分,公告称,公司认为建议分拆符合股东的整体利益。建议分拆将使投资者更好地评估集团,并专注于保留业务,同时在需要时为极氪提供持续直接及独立进入股权及债务资本市场的机会。鉴于行业趋势及基于对集团及极氪业务及营运的评估,建议分拆将提升极氪的价值,使极氪独立发展并充分释放其潜力,从而使股东受益。

极氪是吉利汽车孵化而来的智能电动车品牌,发布于2021年,由吉利汽车和吉利控股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去年8月,完成英特尔资本、宁德时代、哔哩哔哩、鸿商集团和博裕投资共5亿美元Pre-A轮融资,五家企业投后占极氪股比约5.6%。引入投资后,尽管吉利汽车持股比例下降至48%,但仍是极氪单一最大股东。按此计算,极氪当时估值约为90亿美元。

今年10月31日,吉利汽车曾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建议分拆极氪并将其独立上市,且联交所已确认公司可以进行建议分拆,但尚未确定上市地点等建议分拆的条款。12月12日,据路透社报道,有消息称极氪已申请在美国进行IPO,选择赴美的原因则是为了在美获得更高的估值。消息称其计划募资逾10亿美元,寻求的估值超过100亿美元,高于去年首次对外募资时的90亿美元估值。

极氪汽车担负着吉利汽车冲刺高端电动化的使命。如若实现分拆上市并获取更高估值,极氪将拥有更自主、独立的发展机会,充足的资金也将为其抓住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窗口期、占领市场份额提供支持。目前极氪的主打车型是极氪001车型,于去年10月开始交付。极氪还在今年11月推出旗下第二款产品极氪009,定位为纯电豪华MPV,定价在50万元至60万元区间,预计明年1月开启交付。数据显示,今年11月,极氪共交付1.1万辆,同比增长447.3%,环比增长8.8%,已连续5个月实现环比增长。目前,极氪累计交付量已达6.66万辆。

同时,极氪分拆上市也将有利于母公司吉利汽车的财务数据。根据吉利汽车披露的财报数据,2021年极氪品牌营收为28.68亿元,同期净亏损达10.1亿元;2022年上半年,极氪营收为88.28亿元,期内净亏损为7.59亿元。此前,吉利汽车财报称,集团2021年内盈利能力主要不利因素,正是极氪控股处于发展初期,经营成本增加以及确认以股权付款。导致其归属吉利汽车股权持有人溢利同比下滑12%,每股摊薄盈利减少15%。在极氪步入上市后,这一不利因素将迎刃而解。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极氪赴美上市成真,这将是近一年半以来首次在美国上市的大型中资公司,也将创造新造车企业最短上市时间的记录。

受疫情、美联储加息、地缘政治因素等原因影响,赴美上市的中资企业急剧减少。金融市场数据提供商路孚特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仅有五家中国公司完成了美国首次公开募股,共筹资1.625亿美元,远低于去年的128亿美元。今年8月,中国人寿、中国铝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等五家国有企业从美股退市,被认为增加了中资企业赴美上市的忧虑。但在同月,中美完成了审计监管合作协议的签署。路透社报道称,此举大幅降低了在美中概股的退市风险。

受大环境压力及行业加剧的竞争态势等因素的影响,今年6月以来,“蔚小理”的股价均遭遇重挫。截至发稿,蔚来汽车收报12.49美元/股,与今年六月的高点相比跌幅达48.87%;理想汽车收报20.72美元/股,与今年六月的高点相比跌幅达50.06%;小鹏汽车收报10.47美元/股,与今年六月的高点相比跌去近七成。

在此情况下,若选择赴美上市,极氪的高估值将面临一定的风险与挑战。不过,若顺利实现赴美上市,成立仅1年的极氪,上市速度将远超赴美上市的蔚来(4年)、理想(5年)、小鹏(4年)以及于港交所上市的零跑(7年),打破纪录成为最快上市的新造车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极氪之外,吉利也在推动旗下众多资产海外上市。2021年10月,沃尔沃汽车在纳斯达克斯德哥尔摩交易所IPO;今年6月,极星汽车与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Gores Guggenheim完成合并,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交易;吉利旗下亿咖通科技利用SPAC公司Cova Acquisition Corp.在美国上市计划的申请声明,已经由美国证券监管机构宣布生效。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