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体育 >正文
我在广州管控区当驻点医生:城中村“流动急诊室”如何运行
发布时间:2022-11-30 17:11:26司空杰伟来源:
抵达后,四位驻点医护人员在嘉仕社区合影。 (受访者供图/图)
对于26岁的护士杨伟婷来说,新驻点的任务几乎是“零磨合期”无缝开启。
2022年11月5日,这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时医疗队刚刚结束9天的新港街道驻点任务,一行人就被火速派往新驻点海珠区凤阳街道——广州本轮疫情的集中暴发点之一。这一天广州市新增1325例新冠本土感染者,其中海珠区1253个,高度集中在凤阳街康鹭片区。
在密密麻麻的住宅间,一所低矮宽阔的小学成为了医护人员的临时驻扎地,蓝色的桌椅拼在一起,垫上褥子可作临时休息之用,教师办公室的卡座,则作为医疗保障部工作间。
工作间里电话此起彼伏。28岁的心血管内科医生郭旗刚落座,隔壁桌的医生就递来一部电话,示意他去接。“接上之后就没停下来过。”杨伟婷说,“我们直接就上岗了。”
“有没有护士?”看着好像应该是组长的人突然问。杨伟婷观望了一下,办公室里只剩七八人,没人回应,自己便直接顶上了。门口有志愿者“大白”在等待,骑着电动车送她去居民区做抗原检测。此时,距离他们过来报到,只过去了20分钟左右。
这支队伍的经历,是本轮疫情防控驻点医生群体的一个缩影。
自10月下旬,海珠区对部分区域实施临时管控后,不少医院便启动了点对点援助。张屹在11月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管控区域内会开设临时医疗点,安排驻点医疗队进驻,实行24小时轮值。
在重新铺设居民就医通道上,驻点医生是关键一招。据海珠区常务副区长傅晓初在11月24日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管控区域内各重点片区共有孕产妇、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等重点人群3.2万名,已累计提供医疗服务9.3万人次。
要求具体科室医生驻点
一切还要从海珠区卫生健康局10月25日发来的那封“请予支援”函件说起:
“因疫情需要,1007(指本轮疫情暴发时间)疫情以来,我区划定了多个参照中、高风险管理区域,居民就医需求剧增,区内驻点医务人员人力不足,为保障上述区域居民的生命安全,及时满足患者医疗需求,现请贵院协调2名医生、2名护士进驻我区管控区域提供驻点医疗服务。”
对于这支年轻的四人小队来说,年纪最长的马明哲也不过33岁。他是消化内科医生,以前从未参加过管控区驻点任务,但因有在发热门诊行医的经验,并未感到紧张。
同一科室的杨伟婷甚至有些期盼,到驻点能帮助更多的人。她住在海珠区,所在小区几日前已被管控,下班后只能住在医院。接到任务后,医院为她在酒店备了房间,同事们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放在前台,让她救急用。
他们最初的驻点是新港街道的嘉仕花园,一个有着三千余户、一万多人的小区,自10月25日开始实施封闭管控。
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区卫健委对医务人员专业做了精细而具体的要求:急需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医务人员解决管控区患者的问题。
马明哲猜测,由于长时间待在家里,居民容易出现急性胃肠炎,年龄较大的居民也容易便秘;而心血管内科起到“兜底”的作用,能在居民突发心梗这种危重病症时快速反应。“并且我们常见科室都轮转过,其他科的东西也能处理。”
的确如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更擅长处理妇儿问题。同他们一起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傅明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孕中早期规律产检、孕晚期生产需求均会有社区妇保专线医生跟进。“我们社区本来就有一个妇产专线的医生,辖区内的孕妇都会到社区去建卡,资料大部分都会在妇保专线医生那边。”
社区也会摸查情况以防遗漏。“管控区内有多少孕妇,哪些是慢病的,哪些需要特殊治疗,这些都会提前逐户去摸个底。”傅明静说,“新增的、需要特别关注的就会交到我们医疗组这边。”
医疗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医疗队联合组成。在傅明静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大概七八十名医护人员,但分配到不同社区之后,“一个社区最多五个”。
人力有限,他们需要医院的支援,傅明静说:“我们搭配起来一起干活儿,他们很配合工作,也积极主动地帮忙,帮我们减轻了上门面诊的工作量。”
在嘉仕花园驻点,医护人员在给一位大脚趾做完手术的中学生换药。 (受访者供图/图)
“都是些平平无奇的工作”
驻点医生的每一单工作,大多从一通医疗服务电话开始。
“一直都是按这个流程去做的,一旦某个区域出现了管控,都会有相应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的电话。”在嘉仕花园医疗保障点,负责接听电话的是傅明静。
由于要求较高的医学专业背景,以便准确判断、快速反应,接听电话的都是医生。根据具体需求,大体分为口头指导、上门面诊与紧急送医等3种处置方式。
接到医疗求助电话后,如有准确地址,医护人员通常会在10至20分钟内赶往居民家中。马明哲说,这十多分钟除了路上花费的时间,还包括医护人员准备医疗器材、穿戴防护服的时间。
很多时候,他们提供的都是基础护理性工作。接受采访时,杨伟婷显得有些羞涩:“其实也没有特别的事,都是些平平无奇的工作。”
10月27日,她曾帮助一位84岁的老人更换造口袋(即储存人体排泄物的容器物)。那位老人患了晚期直肠癌,在腹壁造个口,方便大便排泄,术后需定期去医院更换造口袋。在管控期间,原有安排被打断,老伴打电话求助到了医疗组。
杨伟婷上门时,老人卧病在床,脸颊凹陷,腿部肌肉萎缩,讲话虚弱,“几乎听不到声音”。造口袋十多分钟便换好了,临走时,她还就护理和饮食细节问题对家属进行了指导。
他们还在11月1日上午接到了一位年轻母亲的求助。她的儿子年仅1岁半,近3天出现反复发热的情况,家长自己在家做了退热等对症处理,但孩子仍未见好转。
“这时候我们可能要找一下发热的原因,抽血看一下。”马明哲说。负责上门抽血的是32岁的医疗队护师李艳丽,孩子的血管较细,“戴着3层手套,又戴面屏,难度会比较高一点”。但她凭借经验,还是一次性抽血成功。血常规结果主要考虑是流行性感冒,加用奥司他韦颗粒后,孩子病情逐渐改善。
马明哲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医疗队驻扎管控区的意义之一,其实是让病人及家属安心。
在嘉仕花园,他曾感知到一位待产孕妇的不安与焦虑。11月1日,那位女士告诉医疗组,自己胎动变少,担心出现脐带绕颈的问题。这已经是她怀孕的第37周,且之前有两次早产经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带着便携式的胎心监测仪做了一个简易的产检,结果显示胎儿没有出现问题。
但是孕妇依旧放心不下,医疗组认为便携式胎监仪有一定的局限性,便由马明哲陪护着孕妇到了定点医院做检查。“平时的产检要排很久,这次情况特殊专车接送,上午11点过去的,12点多就做完了,她都有点惊讶,比平时产检速度更快。”
还有些病只能送往医院,比如透析患者需要定期去医院做诊疗,不能够随意中止。
马明哲说,社区会和定点医院合作,让医院提供稳定的透析诊疗服务。医护人员为社区内的透析病人建立表格,等到做透析的日子,郭旗会打电话通知医院,并且安排好救护车,由马明哲陪护病人去医院做透析,再安全送回。
那辆救护车来自民营公司,配有专门的司机。“他从早到晚就驻点在那。”马明哲对这位司机印象很深,司机晚上也会睡在车里,随时待命,“他有4个小孩,可能养家糊口的压力比较大,工作还是很拼命的”。
马明哲护送孕妇去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进一步产检。 (受访者供图/图)
上门问诊,像侦探般问地址
相较之下,凤阳街康鹭片区存在阳性确诊,人员数量更多,任务更加繁重。
张屹提到,重灾区康鹭片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10万,高度密集,辖内制衣厂及仓储企业5200多家,多为纺织业制衣、辅料等上下游劳动密集型产业。
“刚来第一天,医疗保障的热线电话都打爆了,处理好上一个居民的需求,留好联系方式,然后赶紧接下一个电话。”11月6日,郭旗向南方周末记者感慨,医疗问题拖不起,等不得,“有可能只是发烧,也有可能是心梗、脑梗,晚一个小时人命就没有了,所以我们都是提高警惕,要抓紧时间接听所有的电话”。
杨伟婷观察到,起初医生们连将信息录入电脑的时间都没有,只能草草用笔记录下来。郭旗发现,在管控区驻点,得学会事急从权,层层上报的时间是不够的,需要马上找人对接。
电话多了起来,马明哲也参与接听热线。他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在凤阳街道的就医流程,总体来说,他们将患者分为阳性和阴性,如果病人是阳性,直接联系街道社区,安排病人去方舱医院。
“如果是阴性病人,我们根据病人的轻重缓急来进行不同的治疗。比如这个病人症状较轻,可以通过简单的药物治疗,且医疗保障组储备了相关药物,我们就直接把药装好,让病人付好钱,安排志愿者把药物送到病人家中,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如果这个病人症状比较重,可能需要打针,或者病人出现了外伤,需要包扎或者其他临床操作,24小时核酸阴性的,可以让社区开放行条,让病人去管控区的天博医院治疗。
“第三种情况,长期患慢性病的病人,他需要定期取药,如果这些药物我们没有,且病人不是急需,我们会指引他去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线上问诊平台开相关药物,第二天我们派人去医院取药,再让志愿者分发。
“第四种情况,如果患者症状危急,我们认为民营医院的临床诊疗水平有限,无法治疗,就会帮他拨打120,把他送到更高级别的医院去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这些驻点医生的存在,是给管控区医疗保障系统打上一个关键的“补丁”。
傅晓初在上述发布会提到,对于管控区域市民用药需求,推出“市民下单、医生开处方、志愿者接单跑腿购药、网格员送上门”的全流程服务模式。管控区内40个医疗保障点均配备超百种常用药,各网格配1到2名专职送药志愿者,实时跟进末端配送,日均上门送药超三百次,电话咨询超六百人次。
据南方日报11月27日报道,康乐鹭江疫情防控指挥部成立了孕产妇医疗保障小组,通过指定各网格专人专项摸查的方式,全面筛查符合连续5天核酸阴性、孕周35周以上以及其他外出待产需求较为急迫情形的孕妇群体,并设立了集中安置酒店。
尽管医疗保障电话早已对外公布,但对于一些老人来说,拨打对应号码还是很困难。11月6日下午,一位独居老人直接拨打了120,说自己恶心呕吐心慌,急救人员又将信息对接到医疗保障点,要郭旗赶紧上门看看。
考虑到上述症状,老人有心律失常或心梗的可能性,郭旗也有点着急。他带上药物,扛着心电图机和血压仪出门去找住址,但“根本找不到”。
地形复杂是驻点医生们共同反映的困扰。街区“握手楼”居多,很多都没有门牌号,道路标注复杂,建筑分布没有规律。郭旗拿着地址,一路问过去。“里面住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有本地的,也有做生意的,还有来访亲的,更多的是那些租户,对周边情况也不了解。”
后来他才知道,这位老人八十岁左右,有一女儿常住番禺,自己平日独居在家。“有冠心病,有高血压,他都没吃药,都没正规看过医生,就是药店里自己买了一点硝酸甘油片吃一吃。”
他赶紧给病人打电话,问对方从家里窗口处能看到些什么。
老人答,能看到一条甬道、一座桥还有救护车。郭旗根据这些特征,找地图、问居民,终于找到病人的位置,“本来在医院的话,我们看门诊5分钟就搞定,但是在这里基本上要花一两个小时。”
登门时,他发现病人住在隔断房中。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被分隔成了三户,每户有自己的小客厅、小卧室与小厨房。郭旗担忧,从防疫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把人口密度降下来,传染很快”。
经他的初步诊断,老人需尽快送医院。120迅速出车,像是接力一般,郭旗将患者信息、心电图、血压、抗原阴性结果都给到救护车医生。
“我的任务就结束了。”郭旗感慨,“这就是医疗系统很巧妙的地方,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这一棒好像很困难,但一棒一棒接下去,患者从求救开始,一般最终都是可以得到妥善救治的。”
南方周末记者 高伊琛 南方周末实习生 张雨
标签:
卡塔尔世界杯为何禁止含酒精啤酒?下一篇
最后一页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
- 我在广州管控区当驻点医生:城中村“流动急诊室”如何运行
- 卡塔尔世界杯为何禁止含酒精啤酒?
- 三季度七成险企偿付能力下滑,保险业需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10月企业社会责任警示事件分析
- 倒计时10天,COP15第二阶段会议如何化解分歧?
- 我在疫情管控区清运医疗垃圾:近万人手,还是不够
- 后人类时代狂想:摆脱肉体限制后,人能成为“神”吗?
- “裸捐”财产致女儿贷款上学:个人权利抑或无情无义?
- 质询书启动调查?日本自民党与“统一教”政治切割
- “文学终究胜过了时间”,俄罗斯文学共读小组的故事
- 核酸企业IPO被叫停:不应容许既得利益固定化、长久化|快评
- 纾困郑州富士康:十万用人缺口的招工背后
- 赵晖的2022年度书单
- 心肺耐力强有利于健康长寿
- “双11”去中心化,电商迎来新趋势
- 奈雪的茶Logo“焕新”,“国潮”风能否扭亏为盈
- 美容、睡眠、护肝……你愿意买功能性酸奶吗
- 祭出“特别分红+增持”组合拳,贵州茅台放大招
- 年内二次降准将落地,多点开花兜底实体经济
- 阿里在西班牙上线跨境电商新平台,瞄准中高端市场独立运营
- 如果爽剧只有爽而已:从韩剧《财阀家的小儿子》说起
- 个人养老金首批保险产品成色几何?稳健账户历史结算利率超4%,账户间可灵活转换
- 锂矿争夺战硝烟再起,钠离子电池开启产业化元年 - 锂电月度观察
- 劳荣枝案二审宣判:驳回上诉,维持一审死刑原判
- 美债收益率曲线严重倒挂,预示美国经济即将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