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体育 >正文

一星一箭一链 长三角如何编织“飞天梦”

发布时间:2022-11-26 16:25:43齐贵学来源:

导读视频加载中...太湖之滨的群山中,巨大的轰鸣打破宁静。商业运载火箭“朱雀二号”一级发动机校准试车顺利完成,这让刘磊和同事们悬着的心终...

视频加载中...

太湖之滨的群山中,巨大的轰鸣打破宁静。

商业运载火箭“朱雀二号”一级发动机校准试车顺利完成,这让刘磊和同事们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作为目前国内推力最大的真空型液氧甲烷发动机,这款“天鹊”发动机在2017年研制之初,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可如今在长三角,他们找到了“破题”之策。

几公里外的装配工厂,工人们站位固定、分工明确,每天他们过手的零件,种类数以万计。

蓝箭航天智能制造基地总经理魏胜根告诉记者,长三角的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有很大的优势。长三角的技术人才储备,也有利于降低研发成本。

目前在长三角这边的供应商,大概能占到30%左右。

对商业航天来说,降低成本是命脉。

魏胜根告诉记者,2018年他们初到湖州时,根本不敢想象,在长三角完成这个“30%”,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带来的却是10%以上的成本下降。

目前国内已有近十家火箭研发制造企业,不少都选择在长三角“安家”,蓝箭航天就是其中之一。

发动机热车台和总装总测基地在湖州,火箭总装总测的基地在嘉兴,研发中心在上海。

眼前这台国内屈指可数的发动机,有着不少“长三角烙印”。

事实上,在长三角“飞天”不仅仅是企业的梦想。

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等多个政府文件均将“民用航天”作为重点产业,旨在打造通、导、遥一体的商业航天“全家桶”。

江苏则在过去五年国内商业航天相关企业融资事件中,数量占比11.2%,居全国第二;浙江省“十四五”规划显示,未来5年将积极培育发展商业航天,推进国际商业卫星发射中心建设。

资深航天专家陶建中认为,我们国家现在运载运力不足,还有一个应用问题,叫卫星应用。终端数量大、要求高、用户面大,也是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临港,一颗全新的科学卫星正加速装配,应对马上到来的发射任务。

截至10月底,研究院今年已完成6枚火箭、11颗卫星的发射任务,涵盖通信、遥感、科研等多个领域,已超去年总数。

另一边的远程控制室,正实时监测着每一颗在轨卫星的高度、位置等“健康状态”,同时可发送地面指令调整卫星任务。

随着技术壁垒逐渐消除,卫星制造已不存在难以逾越的瓶颈,微小商业卫星相较于传统大卫星,价格更低、生产更快,张晓峰告诉记者,研究院智能化生产线已开始规划建造,批量化生产将是下一步。

批量生产、成本下降,离不开旺盛的市场需求。

据统计,2021年,我国共发射了36颗商业卫星,而今年,这一数量将超过50颗。

截至今年6月,我国在轨商业遥感卫星数量达到120余颗,应用领域不断延伸,已覆盖通信、技术试验、空间科学等各个方面。

长三角的商业卫星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仅就上海而言,已拥有100颗以上的年生产能力。

数据显示,2025年之前,我国将会发射大约3100颗的商业卫星,无论是产业本身还是周边辐射,都拥有巨大发展空间。

上海嘉定与苏州太仓交界处的农场内,一台无人驾驶农机正进行水稻收割作业。

前进、收割、掉头、卸货,动作高效,路线精准,而它倚赖的,是头顶上的北斗卫星。

农机加装的这款导航设备,显示着它与天上39颗卫星正紧密相连,按照卫星导航参数开启无人驾驶模式,机器全程无需干预,自动完成“耕、种、管、收”的无人作业,而这仅仅是北斗的应用场景之一。

国务院不久前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约4700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截至今年6月,北斗终端数量在交通运输营运车辆超过800万台,农林牧渔业达130余万台,公安达180余万台。通信授时、气象监测、应急减灾、城市管理等领域正在加速推进北斗规模化应用。

企业所在的北斗西虹桥基地,于2013年在青浦成立,目前已集聚了300多家北斗导航产业相关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卫星服务产业链,年产值近50亿元,在业内有“北斗第一园”之称,未来园区还将在生态治理、环境感知等领域进行应用场景推广。

北斗西虹桥基地副总裁孔吉告诉记者,如今几乎找不出任何一个行业,不需要精准的时间和位置,北斗能够赋能千行百业。

当它需要各种配套,产业链的配套的时候,通过青浦的物流交通,就能去调动整个长三角的资源,来去形成资源的最优的配置。

聚点成链、链上聚力,在长三角并非个例。去年年底,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联合发布了“G60星链”计划,将以上海松江为龙头一起“造卫星”,共同打造卫星互联网集群,加快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长三角首个卫星制造的“灯塔工厂”,设计产能将达到300颗/年。长三角“抱团逐梦”,征途是星辰大海。

下个月,“朱雀二号”运载火箭将在酒泉首飞发射,消息传来,魏胜根和同事们的工作节奏不得不加速,既承受不小压力,更遂成于动力。

去年,中国航天发射55次。数量不少,世界第一。我们将总重量191吨的航天器材、卫星、空间站等等送往太空。尽管如此,仍有20吨的运力缺口。魏胜根相信,此次发射如果成功,商业火箭的“黄金年代”就将到来。

资深航天专家陶建中认为,航天产业,是“中国制造”的组成部分,也是新基建的组成部分。商业航天的发展是大有前途的、大有可为的。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骋 徐进)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