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问答 >正文

直播老手艺,柳州75岁老人成“网红”!接到青岛广东订单

发布时间:2024-02-22 11:23惠利馨来源:

导读编者按本文是今报记者石红星今年春节期间回三江老家做乡野调查的记录之一,他得知没上过几年学的老父亲,竟凭木匠手艺在网络时代成了“网红...

编者按

本文是今报记者石红星今年春节期间回三江老家做乡野调查的记录之一,他得知没上过几年学的老父亲,竟凭木匠手艺在网络时代成了“网红”。这是古老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在新时代传承发扬的生动案例。

作为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名代表性传承人,父亲每年都要为一些乡邻建木楼。近年来,在直播和短视频“加持”下,他甚至接到了区外的订单,让三江“非遗”在其他省区“落地生根”。

融合传统和现代技艺建木楼

我父亲叫石善章,今年75岁。


父亲检查木板是否平整。

父亲小时候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为了有一技傍身,他长大后就给一些工匠当学徒,因此掌握了木工、竹编等手艺,不但会编竹篓、簸箕等各种竹制品,40年前就已经是我们同乐苗族乡小有名气的“掌墨师”。

他不但能够独立建造吊脚楼、戏台、廊亭等各种富有侗族特色的木构建筑,制作凳子、桌子、柜子、盆子等各种木制器具更加不在话下。2019年,父亲获评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9年,父亲获评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家现在住的一座双塔式木楼,就是父亲30多年前自己建造的,造型别致,就是现在也不过时。虽然上了年纪,但父亲并不固步自封,一直在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努力把现代建筑的先进理念运用到木构建筑中,希望能为三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发扬光大献点心力。

凭手艺让“非遗”在网上“出圈”

去年,父亲在建造我家新房时,突然在网上“火”了。

在我弟、表弟和堂弟的直播中,父亲带徒弟打造侗族木构建筑的场景,经常吸引几十万人在线观看;他们发布父亲干活的视频,网友互动火热,点击量动辄数百万。


去年底,父亲在融安县为一客户建木结构长廊。

这让父亲感到很意外。在当地人眼中习以为常的建木楼现场,却在网上引发了网友的“围观”和热烈讨论。这让父亲对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以及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增加了信心。


网友评论截图

更让父亲感到意外的是,我家新房主体刚建成,就有客户通过我堂弟、表弟等人的直播和短视频找上门来。


去年底,父亲在融安县为一客户建木结构长廊。

去年国庆节前,就有来自青岛的客户,请他带队到青岛藏马山旅游度假区景区中国东乐大观园建设几栋木构建筑和富有民族风格的大门。



去年国庆前,父亲为青岛一景区建的木构建筑。

去年底,几名来自广东的客户,跑到我家参观、洽谈,请我父亲为他们打造木构民宿。

“不是我‘火’了,而是三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火’了!”对于自己的“爆火”,父亲看得透彻,他说,自己并不在乎个人是否出名,只要能让侗族木构建筑“出圈”就好,这也是自己作为一名代表性传承人应尽的责任。

三江有近300名“非遗”传承人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可以说是侗族地区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该技艺最大的特点是建造时以榫卯连接,不用一钉一铆,但却十分牢固,且造型美观,可以经受上百年风吹雨打,兼具实用、工艺价值。


父亲用电刨刨木板。

截至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7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4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大歌、侗戏、多耶)、代表性传承人5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37项、代表性传承人47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52项、代表性传承人121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65项、代表性传承人114人、代表性传承团体20个。

这些代表性传承人,通过非遗助力当地推进乡村振兴,在服务经济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来源 | 南国今报记者石红星

值班编辑 | 卢方诗

值班主任 | 廖艳明

值班编委 | 刘 山

出品 | 南国今报全媒体产品传播中心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