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问答 >正文

上图将展国宝级金石名品,普通观众如何欣赏其美

发布时间:2023-10-17 17:34高钧勤来源:

导读本月底,“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将在上海图书馆东馆面积最大的一号展厅展出,展期两个月。这是上海图书馆有史以来举办的碑帖...

本月底,“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将在上海图书馆东馆面积最大的一号展厅展出,展期两个月。这是上海图书馆有史以来举办的碑帖展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藏品最优的一次展览,展出的90件汉碑善本展品均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藏品阵容之豪华史无前例。

具体而言,本次展览包含了刻石、碣石、石阙、碑版、摩崖、石经、画像多种类型的汉代石刻文献,既囊括了经典的汉碑品种,又呈现了同一种碑刻不同时期的精拓善本,其中大部分展品为首次展出,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版本参考。而除了拓片本身外,从历代金石学者的题跋、钤印到碑帖装帧艺术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看点。

展览介绍 主办方提供(03:19)

那么,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普通观众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欣赏到这次的展品?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仲威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普通观众可从“四美”着眼,来欣赏本次展出的汉碑善本:一是书法美,二是传拓美,三是装帧美,四是人文美。

首先,汉代是中国书法史上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此时隶书从秦简躯壳中脱出,演成别具风格的主导字体并广泛应用,隶书为后人所称道者,大多出于汉碑。汉碑隶书风格多样,方正如《张迁碑》、纤劲如《礼器碑》、奇丽如《乙瑛碑》、秀劲如《曹全碑》,一碑一奇,莫有同者。汉碑书法一定可以为观展者提供视觉盛宴。


张迁碑并阴(蒋氏赐书楼藏本)


礼器碑并阴(陶洙藏本)


乙瑛碑(汪鸣銮藏本)

其次,汉碑距今两千年,历经陵迁谷变,火焚风剥,石面斑斑驳驳,也在墨拓上留下大片石花,别有一番高古趣味。中国传拓工艺以纸墨为媒,将金石文字用拓本的形式保存、复制与传播,透过精彩的墨拓、朱拓,观众可以感受浓浓的“金石气”,体会金石文化的永恒魅力。

再是装帧。碑帖善本往往受历代收藏家宝藏,施以古雅、精致的装潢。本次展览,亦是碑帖装潢大赏。观众可以看到整幅大张、悬挂欣赏的卷轴,也能看到经过剪裱、可以平铺展玩的裱本,从面板、到书衣、书匣,都富于审美旨趣,且体现出传统的装潢、收藏理念。

最后是人文美。善本的递藏、钤印、题签、题跋,使拓片突破了保存与复制的功能,化身为独一无二的文物。这其间历代金石家的深层参与,为善本碑帖铸就了深厚的人文美。观众可以感受前人的金石学研究、赏玩旨趣,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信每一位走进展厅的观众都怀抱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仲威称,两汉正是碑刻形制发展的重要时期,从最初无定制的刻石,历经一、二百年的发展,终于创立出有碑额、碑穿、碑身、碑座的具有规范形制的“碑”,这一碑制被后人遵循了两千年。今天我们所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碑”,是在东汉时期才正式定型。“普通观众循着我们的布展路线行走在展厅中,可以对汉代碑刻艺术的发展、形制和门类有整体的了解。”


君车画像(周大烈跋本)

仲威也提前透露了这次展览中的几件重磅展品。比如传拓时间早、存字清晰因而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俞复旧藏《曹全碑》。此本是仲威在2011年整理馆藏碑帖时发现,初上手时以为寻常之本,既无古锦面板,亦无楠木面板外护,近乎“裸本”。拂尘开卷细观,每页底端有火烧痕迹,各烧焦半字,所烧之字仍隐约可辨。

当时仲威立马想到王壮弘先生所著《增补校碑随笔》中所载《曹全碑》影印本中有文明书局影印,“每页下一字为火烧残,有俞复题记”云云。此本抑或即是俞复藏本?翻看至末页,竟有民国五年(1916)俞复题跋之影印件二纸附后。对照文明书局印本后,此本果然就是其影印底本。

“此册碑文首行‘商’至十九行‘吏’无裂纹,十一行‘咸曰君哉’之‘曰’字未剜成‘白’字,为俞复旧藏之明拓未断本,是目前所知仅次于上海博物馆藏 ‘因字未损本’的顶级文物。”

根据册后俞复题跋记载,1915年秋,俞复于文明书局拟用玻璃板影印碑帖时,突遭印厂火灾,其所藏明拓汉碑如《礼器碑》《孔宙碑》《乙瑛碑》《史晨碑》《石门颂》等都为火烧,有些全损,有些损毁及半。而此册《曹全碑》由于开本较大,帖芯较短,仅有行末一字被烧及,整体尚可辨识,可谓不幸之万幸,亦足见金石传承过程的不易。


曹全碑(俞复藏本)1


曹全碑(俞复藏本)2

又比如《沙南侯获碑》石上文字漫漶,石花斑驳,极富“金石气”。“上图馆藏潘祖荫藏本,集中体现了版本美、艺术美、传承美的综合。”仲威介绍,该石在新疆哈密市,因地处偏远,当地又缺少良工精拓,导致此碑长久以来鲜为人知,晚清始有拓本传出,传世拓本俱止《沙南侯获碑》前三行,未见复有后三行文字者。此本是同治十一年(1872)潘祖荫致函边帅,令其传拓足本六行,拓工精湛,传世可能仅此一本。一经面世,它便在金石界备受瞩目,从当时留下的累累题跋和观款便能想见当年争相考释、四方同观的盛事。

此本有翁同龢题眉、张之洞释文,此二人皆评其为“世间《侯获碑》第一本”,拓片周围更汇集了陈介祺、罗振玉、褚德彝、王懿荣、冯幵、王季烈、吴湖帆、邓邦述、袁克文、冯超然等众多往来南北的学者及收藏家的笔墨,或考订文字,或记录史实,或抒发情怀,可谓熙熙攘攘,蔚为大观。这些名家题跋,大大增益了拓本的文物价值。经吴湖帆重新装裱的卷轴,亦是古朴雅致。此本可以说是清代金石收藏文化的综合体现。


沙南侯获碑(潘祖荫藏本)

作为国内外最重要的碑帖公藏机构之一,上海图书馆馆藏金石拓本25万件,其中善本3千件。而汉碑拓本数量众多,约占整个馆藏碑帖总量的20%。

“近代上海乘地利之便,汇聚诸多善本珍拓,上海图书馆作为如今最重要的碑帖公藏机构之一,特以馆藏汉碑善本飨今日读者。我们相信,被看见与被讨论,会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在前贤题跋之外,再绵延一段段新的对话,以人的温度,传石的不朽。”仲威说。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