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问答 >正文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粒文化的种子

发布时间:2023-02-21 14:44:50胡广彪来源:

导读 2023年2月5日元宵节,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在胡同博物馆举办了双奥东四 “潮玩”闹元宵主题系列活动。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日前,北京市...


2023年2月5日元宵节,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在胡同博物馆举办了双奥东四 “潮玩”闹元宵主题系列活动。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日前,北京市文物局向社会公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听取公众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35年,北京实现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各类博物馆总数量超过460座。根据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搭建全域活态博物馆的空间框架。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客厅。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只此青绿》等文博节目的走红,“博物馆热”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民众热衷于走进博物馆,安静地逛一次展览,专注地听一场专业讲解,这已经成为一种新潮流、新时尚。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正当其时。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是其鲜明、独有的城市特色。建设一批优质的博物馆,形成体系与聚落,打造首都文化地标,将会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北京现有博物馆底子厚、数量多、起点也高。北京市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初,全市备案博物馆共215座,不仅在全国,在全世界也属于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不仅如此,此次规划提出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首都博物馆5个博物馆,纳入“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疑是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坚实基础。

当然,一个城市建设“博物馆之城”,首先要考虑它的“活性”,即要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去,而不是一副“高冷范儿”。

征求意见稿提出,结合传统胡同、历史街巷的更新,建设社区博物馆、街巷博物馆、胡同博物馆,力争北京老城每个街道至少拥有一座社区博物馆。同时,鼓励应用科技赋能,提供智慧导览、数字人讲解等沉浸式新型互动体验。鼓励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博物馆数字文化产品,推出一批数字文化IP。这些都是与民众诉求、时代要求十分贴近的内容,也必将在更多的人群中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要与城市空间发展、城市功能组合协同并进,博物馆作为固化的文化、文明形态,应该介入当下城市的规划。这其实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以一个新城区为例,一座博物馆的存在并不是一种点缀,而是一粒种子、一片土壤,假以时日,必然会葳蕤成林,浸润人们的生活。

此次规划提出,北京将引导新建博物馆的选址与重点文博区的布局相适应,推动城市建成区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引入博物馆功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及城市功能发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品牌影响力、文化辐射力、人流吸引力、消费带动力,推动城市更新,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居民就业。这也会让文化在不同城区都扎下根去。

此外,北京是全国的北京、全世界的北京,其“博物馆之城”建设也必须有全国视野、世界眼光。此次征求意见稿提出,重点培育5家“世界一流博物馆”、50家“卓越博物馆”等,就意味着一种提升,树立起对标的意识。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建设“博物馆之城”,可以让文物背后的故事走向大众,让文化遗产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个城市,一段历史,一件文物,一种记忆。期待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的博物馆让文化北京味儿更浓。

编辑/迟道华

校对/张彦君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