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问答 >正文

疫情下的医院:妇科等科室变呼吸科收治男患者 医护带病上岗

发布时间:2023-01-04 15:57:58缪黛薇来源:

导读 原标题:疫情下的医院:妇科等科室变呼吸科收治男患者 医护带病上岗 ...

原标题:疫情下的医院:妇科等科室变呼吸科收治男患者 医护带病上岗

新年伊始,第一波“阳康”的人纷纷走出家门,但在一线的医院里,这场战役才刚刚打到激烈之处。“带病上阵”的呼吸科专业医护坚守岗位,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可想而知,白衣执甲、奋力坚守,他们的付出应当被看见、被尊重。同时,如果你曾在社交平台上关注过一些其他医护人员,会发现甭管他们原本的主业是骨科眼科还是外科,最近也忙得脚打后脑勺,大多为着同一件事——支援呼吸科。

据媒体报道,12月31日,陕西宝鸡有网友发视频称,医院多科室都改为呼吸科,引发关注。该医院接线工作人员称,因病人太多,2个呼吸科总共才能接收100来个病人,有几百个人等待,就让内科的科室接收分流一下患者。

医院和医护正在高速运转:所有科室都要收呼吸科的病人

重症冲击之下,医院、病患、家属都被裹挟其中。医疗资源更紧张的二三线城市,医疗系统也正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

“像东北这样老龄化程度更高的城市,医院遇到的挑战可能更大。”沈阳某三甲医院的妇产科医生王琳(化名)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王琳告诉记者,她了解到的沈阳各大医院,甚至其他省份医院都一样。“所有科室都要收呼吸科的病人,(我们医院)先是急诊、发热、呼吸科,这三个科室满了,之后就收到相关性密切一些的感染科、老年科等,紧接着,消化、内分泌、心内、普外、泌尿外都陆续收满了,妇科也不例外,妇科已经住上了患肺炎的男患者,现在不分什么男女。”

刘丽(化名)的父亲就住在王琳所在的医院,“我爸12月19日来这住院,走廊里都是人,在那打点滴。我看那些小护士都脚不着地,一路小跑儿,我们病房的护士跟我说‘医院多了三分之二的患者。’”此前12月17日,刘丽曾带母亲去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挂急诊,“我们是凌晨12点多到的,医院说需要住院,但是没有床位,前面已经排了六七个人。一楼大厅乌泱泱都是人,桌子上都坐满了人。”

事实上,很多医护人员都是带病上岗,王琳表示,“现在不分阳不阳,能起来就正常上班,每个科室都缺人。”12月30日,去北京大兴社区医院看病的小郎也告诉记者,“我去看病,但是医生咳个不停,看起来她更严重。”

“现在每个科室的病房基本都在接收新冠感染患者,前期主要是内科和外科,这两天我们皮肤科也接收了三个从急诊转来的非皮肤病的新冠感染患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治大夫慕彰磊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

12月31日,湖北省孝感中心医院副主任徐勇刚发微博表示,“我们口腔科,收治了20位新冠肺炎患者,还有三个重症,血氧在80左右的。”武汉协和医院的一位医生说,“12月7日以来,我们医院将所有的科室打通。”

“其他科室的大夫毕竟不是专业(呼吸科)的,对于一些住进来的重症患者也不知道怎么处置,国家不是有那个新冠诊疗方案嘛,每个医生都得学习,不过这远远不够,人家呼吸科大夫专业学习好多年。我们医院也会组织培训,然后有大主任各科走,现在什么呼吸机参数设定什么的,我也都会了。”王琳说。

而我们从公开消息也可以看出,“呼吸科支援重症区,其他科支援呼吸科”,已经成为了很多二三级医院医生的日常。

上个月,湖南省人民医院就已经放开所有临床科室,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武汉、上海等多个城市的医院也都抽调了其他科室的骨干,参与呼吸内科的诊疗。

事实上,跨科支援这件事并没有听起来那么夸张,大家也不必有太多恐慌和猜忌。我们在医院里看到的绝大多数医生,本科阶段学的都是“临床医学”,刚刚入院时还会经过漫长的各科室流转。借用一位医生网友的比方,这就像是各个年级段各学科的老师都去支援高三一样,虽然不太熟练,但业务都还是学过的。

毕竟无论是对患者负责的态度,还是从保护医生的角度出发——搞跨科支援的前提,都是先确保医疗安全。比如有医生表示,被派去支援的别科室同事通常只会去住院部,不会被派去门诊。因为相对门诊,对住院患者的基本处理流程往往更加固定:什么时候抗病毒、什么时候呼叫会诊……病区里往往还有经验丰富的对口医生和护士提供帮助。对于“临时改成呼吸科”的科室,很多医院也会配备呼吸科医生负责指导。

直击!首波感染冲击下超负荷运转的急诊室 医护“阳了”

12月3日,海淀医院的急诊患者中开始出现阳性感染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性感染者不断增加,需要留院治疗和观察的患者也相应在增加。同时,急诊科的许多医护人员也“阳了”。这种情况下,急诊科如何运转?

致敬!他们再次站在抗疫前线 有医生反复3次发烧坚持坐诊

1、

周口市医院医护人员带病坚守岗位,守望相助不停歇。

2、

12月21日重庆某医院科室工作人员拍下的一幕让很多网友感慨万分,视频中,这位医务工作者走路一瘸一拐,偌大的科室现在只有两人在值班。据当事人透露他们科室只剩三个人是阴性,由于人手不够只要能动就坚持到岗,她的很多同事都是带病上班,医护回答询问时哑到几乎失声,暖心病人安慰“慢慢说”。

3、

12月21日四川广元一位医护人员在面对病人的询问时强忍不适,用尽全身力气去回答问题,却依然声音嘶哑断断续续,旁人连忙让其慢慢回答,最后医务人员只能将要说的话一个字一个字地挤出来。

4、

12月14日四川一位医生强忍不适为病人看病,期间曾难受的靠在椅背上休息片刻后又开始为患者看病,最后晕倒在岗位上,被同事和患者背了出去。

5、

近日,陕西一医生感染后依然坚持上班,下班后步履蹒跚一直喊疼,网友:这三年他们付出了太多。

6、

12月20日,江苏徐州护士感染新冠依然坚守岗位,“太疼了,趴着哭了一会儿,擦干眼泪继续上班”网友:太心疼了,白衣天使轻伤不下火线。

7、

护士带病上班,打着吊针照顾发热病人,网友:都分不清哪个是病人,哪个是护士了。

8、

12月15日湖北武汉一位护士不知自己新冠阳性,虽身体极度不适,站不稳全身发抖,但仍坚持工作不愿意去休息,还笑着说:我还行。同事看到这一幕,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9、

近日,浙江宁波。慈溪市妇幼保健院一名护士高烧39.2℃,晕倒在工作岗位,同事第一时间将其送进抢救室抢救。醒来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是倒了就没人上班了”。最近,发热患者增多,不少医护工作者都带病坚守岗位,请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和感谢!

10、

浙江杭州,一位医护人员焦急地打着电话,询问家中的情况。两个孩子阳了,但医院走不开,无法回家照顾。她急得在街边痛哭,捶打着汽车车窗,看得人无比揪心。

11、

近日,山东烟台山医院感染科负责人于潮晓接诊时,得知患者反复发烧后询问,“洗澡了吧!不听话!”说完后自己也咳嗽起来,连忙解释“我也憋气”。嘴上说着病人“不听话”的医生,其实也是个“不听话”的病人。于潮晓医生阳后已经反复发烧3次,却因放不下患者依然坚守岗位。网友:医生总是叮嘱患者,医生你也要听话,照顾好自己!

多地感染高峰将至 专家:保护好医护 以免医疗资源更紧张

近日,海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等多地疫情防控负责人透露:第一波疫情高峰将至,预测峰值在12月底到1月。12月22日,成都市卫健委副主任黄辉在发布会上表示,成都市疫情防控工作已进入新阶段,“保健康,防重症”成为防控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此前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曾提出:一旦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病毒,也应当遵循“新十条”要求,按情况选择居家或集中隔离。尽管如此,随着各地感染人数迅速增加,医疗机构面临巨大压力,不少医院发文倡导医护“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持”。

12月13日,河南某县医院医生在接受健康界锋报采访时说,医院要求医护感染后不严重或初愈就要上班。12月17日,湖北省麻城市妇幼保健院在公众号发文,倡议医务人员有发热症状的原则上休息3天,建议最长不超过5天。同时不建议症状严重的人员带病上岗。12月18日,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医院发布《倡议书》,提倡全体潼医人“轻伤不下火线,带头在症状好转后及时返岗”。

除上述几家医院外,还有不少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被建议症状轻微即返岗,也有很多医务人员主动带病工作,以应对感染人数陡增带来的挑战。

对此,一线专家陈静瑜近日在接受媒采访时表达了担忧。他说:“都号召医生没有体温了(不发烧),就应该去上班,这不太妥当。”

新冠病毒可能造成“炎症风暴”。相关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对心肌、肝肾功能、胃肠道等都可能带来损伤,对免疫系统也会造成损伤。陈静瑜认为,新冠感染“不是一个普通的感冒”,加上医院环境复杂,存在较高的细菌、病毒交叉感染风险,让医护人员刚退烧就返岗将引发一系列问题。

对抗新冠病毒是一项持久、长期的工作。陈静瑜表达了担忧:“如果很多医护人员在一场疫情后倒下去,社会医疗资源将会更紧张。”

如何在保护医护的同时,满足感染高峰到来时的医疗需求?陈静瑜认为,分级诊疗、关注重症预防救治是关键。

在他看来,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强对新冠重症的救治,减少因重症导致的死亡。

近日,广州、山东等地采取将核酸采样点转变为“发热哨点诊室”,北京把体育馆改造为发热门诊,无症状、轻症患者能够分流至此进行问诊、开药。陈静瑜呼吁广泛推行类似举措,他认为要大力发展网络医院、社区医院等,通过分级诊疗纾解压力。

与此同时,陈静瑜也建议普通人“改变就医习惯”,无症状、轻症感染者不去医院。一方面能够让有限的医疗资源集中在重症患者的救治上,另一方面也能减少患者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前几天,上海给一线医护人员发了6000块补贴的新闻冲上热搜,网友都在纷纷叫好。毕竟,再多的安慰、再多的赞美,都比不上直接发钱来得更温暖,他们不仅保护患者,也有家人需要照顾。

(资料来源于央视、澎湃新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官方微博、中国新闻社、南方都市报、华夏时报等)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