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问答 >正文

书评 - 敞开胸怀,然后可以谈新知

发布时间:2022-12-23 15:57:25宣冠晓来源:

导读在一本书中读到世界,已然是惊喜;在一本书中读到世界的回音,更加是奢望了——而这本《访书记》全都做到了。书内容是崔莹对51位海外学者和...

在一本书中读到世界,已然是惊喜;在一本书中读到世界的回音,更加是奢望了——而这本《访书记》全都做到了。书内容是崔莹对51位海外学者和作家的访谈,题材广泛,覆盖了海外汉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采访对象皆为全球卓有影响的人物。作为读者,光看目录上的受访者姓名,便是一阵激动。

我最感兴趣的是海外汉学部分。这些年,我也读了一些相关书籍。在漫长的岁月中,意识形态已渗入各个角落,只有不停地变换视角,我们才有可能不断接近真相。而海外汉学正提供了不同的视角,让我们可以站在全球化的角度看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只有先把胸怀敞开,然后才可以谈新知。

看崔莹与汉学家卜正民对谈,颇有豁然开朗之感。卜正民参与了《哈佛中国史》与《剑桥中国史》的部分写作。这两部历史丛书极具分量,我做过部分朝代的细读,也感觉两部丛书有明显不同,但具体区别在哪里,却说不好。卜正民在书中给予了明确回答,他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写作了《剑桥中国史》部分内容,而《哈佛中国史》是2008年至2009年写的,两套书相距15年。时间不同,研究主题和研究成果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剑桥中国史》呈现的是上一代的研究成果,而《哈佛中国史》呈现的是目前的研究成果。你们也许已经发现,《哈佛中国史》很少涉及各个朝代的政治史。只有在有利于阐明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变化时,我们才撰写相关的宫廷事件。那些对帝王及他们身边人的生活感兴趣的读者,在《哈佛中国史》中可能读不到什么新鲜内容。”对于众多历史爱好者来说,作者自己的回答正好可以拨云见日。

书中一些访谈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崔莹采访德国汉学家薛凤,她对明末学者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深有研究。在她看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背后,蕴含着当时中国文人理解世界的方式。薛凤还谈到了一直以来对《天工开物》的误读。比如,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宋应星是“中国的狄德罗”。而薛凤说:“不应该将宋应星和狄德罗相比。主编《百科全书》的狄德罗只是在描述这个世界,未从知识中找到一种‘体系’。而宋应星写《天工开物》,是为了解释世界,他的书具有宇宙学成分。”而且,她说,宋应星并未赞扬手工业者,“在整本《天工开物》以及宋应星的其他作品中,他从未提到手工业者。在他眼中,只存在学者”。

可以说,读崔莹的这本《访书记》,不仅获益良多,也是一种享受。在茶余饭后或睡前阅读中,享受对谈时的思想碰撞和闪光。书中内容时而厚重,时而轻灵,时而又有对人类命运的追问和反思。

作为一本访谈录,这本书已足够厚重。当然,有人可能依然认为,“一些问题浅尝辄止”。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访谈这种形式本身的缺陷——并非无法克服。事实上,这本书可贵的一点也在于,采访者提问时的严肃态度。其实,书中很多内容是可以做进一步延伸的,那样虽有些偏离主题,却就可以让文章更“好看”,也更有传播力。但是,采访者坚决克服了这种“八卦倾向”,勇于给访谈画上句号。这种态度,也是对时下流行的媚俗病的一种反拨。

(本文作者:薛易,媒体人,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写作,著有《刀头上的绝响》《绝世名将的荣耀与哀歌》。)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