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问答 >正文
中国经济,如何扩内需?
发布时间:2022-12-20 17:09:32司徒澜坚来源: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阿力米热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已成为大势所需。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3年经济工作定下了重要方向,其中一个就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共五次提到“内需”,并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除此之外,近期连续发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和《“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两份纲领性文件,合计长达4万多字,均明确在内外经济压力仍然较大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是稳定经济增长的核心抓手。
这些重磅政策和会议释放出的信号,都充分说明中央对于内需的重视程度,表明了扩大内需将是2023年经济战略主基调,有利于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进一步聚焦到稳住经济总量上来。
那么,扩大内需作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工作的关键词,有哪些意义?各地该从何处着力?
“扩大内需”该如何解读
一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使用的是“三驾马车”模型,即经济增长包括三个主要驱动因素: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的净值)。
然而在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的经济形势下,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4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是0.1%,而今年的11月,外贸进出口的增速也是0.1%,也就是说,外贸进出口从4月份的谷底到了11月份再次回到谷底。“因此,明年外需萎缩,如何能够实质上稳住外贸?挑战是很大的。”
图源:图虫创意
这意味着,在净出口收缩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重点将内需提升到战略层面,而稳消费也将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向。
实际上,此前在面对内外经济困局时,“扩大内需”也曾多次成为核心抓手。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就曾提出“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期间三次降准、增发长期国债和特别国债,彼时扩大内需主要靠基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为了扩大内需,中国释放了4万亿元社会总投资规模,随后两年经济突飞猛进,GDP同比增速在2010年超10%。2014年,面对外贸出口增速放缓等事件,中国出台了“新国九条”等政策,城镇化和互联网就此起飞。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给予了扩大内需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高度。这其中,恢复和扩大消费则被摆在扩大内需的优先位置。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凸显。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4%,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拉长时间线看,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住行消费等传统消费显著增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稳步提高,汽车新车销量也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
由此可见,消费基础性作用的持续强化、快速发展,早已使得消费成为了扩大内需的主要引擎。
稳消费,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
消费作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近年来对经济增长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提到,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将从吃穿等基本消费、出行、居住、医疗健康服务、体育赛事、文化和旅游等方面释放消费潜力。
图源:图虫创意
具体看来,在促进居住消费方面,明确表明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养老育幼服务方面,将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增加普惠托育供给,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托育服务。
文旅方面将通过加快培育海岛、邮轮、低空、沙漠等旅游业态;体育消费方面则以足球、篮球等职业体育为抓手,提升体育赛事活动质量和消费者观感、体验度,促进竞赛表演产业扩容升级,并发展在线健身、线上赛事等新业态。
《纲要》还提出,将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便利二手车交易;为更好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深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除此之外,为深入贯彻落实扩内需战略,12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再一次强调,要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针对“十四五”时期能够落实或取得明显进展的工作,进一步细化实化了相关政策举措,并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
综合考虑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消费投资,内需规模实现新突破;完善分配格局,内需潜能不断释放;提升供给质量,国内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完善市场体系,激发内需取得明显成效;畅通经济循环,内需发展效率持续提升。
未来,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配合中央和地方刺激消费政策落地,必然会带动消费增速反弹。服务消费、社交消费作为促进消费的主要载体,也将承载更多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任务。
多地发放消费券,力破消费困境
从《纲要》和《实施方案》看,本轮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于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
事实上,在这两份文件发布之前,各地早已将促消费、稳经济提上日程。特别是疫情防控“新十条”公布之后,各地发放消费券、开展购物节等活动可谓应接不暇。
从消费券使用方式来看,主要分为满减、无门槛、按销售额补贴、打折和免单五类;从类型来看,消费券主要面向家电数码等可选消费,以及餐饮、出行、百货商超等受影响较重的消费场景。
图源:图虫创意
具体来看,广州分三轮不间断发放消费券共计3000万元,派发的消费券涵盖轻茶餐饮、超市、电商、正餐住宿、百货五大场景,面值从10元至100元不等。
深圳则是推出购置补贴活动,主要针对电子和家用电器,包括冰箱、空调、手机等超过6100款产品,最高按照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
武汉同样着眼于家电家具等大宗消费的拉动作用,发放“乐购武汉”家电家具消费券,投放总金额1000万元,消费金额分别达到满500元、1000元、3000元可触发消费券的使用。
在此前的消费券发放活动中,其助力复工复产、促进经济升温的成效已得到了验证。
以广东地区为例,广州市商务局数据显示,在今年5月的消费券发放活动中,广州市消费金额在一周内环比增幅为17.35%,消费笔数环比增幅为13.49%。
另一组数据更为直观,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数据显示,截至5月7日,在今年首轮促消费中,广东累计投放涉及金额6.07亿元的政府消费券,撬动消费交易35.81亿元。
图源:图虫创意
由此看来,发放消费券可以视为在短期内迅速提振消费的有效方式。那么,若想要长期可持续的提振消费,该从哪些方面发力?
对此,张燕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制定计划提升这三个指标:
一是持续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目前我国44%左右,而全球平均水平大约为60%,所以想要叫老百姓花钱,首先要让老百姓口袋里有钱;二是持续提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目前我国该项比重在35%左右,低于世界平均60%以上的水平;三是要提升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比例,想方设法将我国4亿中等收入人群提高到8亿的规模。
此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英大证券李大霄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打通内循环,可以继续发放消费券以鼓励消费,而在消费券的发放上,建议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
“消费券发放应该覆盖所有行业,而不单单是手机、电脑等个别领域,要让它发挥准现金替代作用。香港的经验是,你只有用了第一期的消费券才能领第二期的消费券,或者在第一张使用后可以立刻领第二张,这样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有很大的消费动力,真正带动全民消费。”李大霄说。
标签: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
- 中国经济,如何扩内需?
- 三七互娱技术总监赖玮:功能游戏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
- 达成1500万辆里程碑,东风日产穿越合资发展新周期
- 2022股民众生相:十年老股民浮亏近百万,“小白”直言回本了就跑
- 创新研发助推品质升级,蓝月亮集团荣获“高质量发展上市公司奖”
- 中财办发声鼓舞房企,限购、限贷松绑呼声最高
- “数据二十条”出炉,专家解读重磅意义
- 2只科创板新股即将迎来申购
- 140股获杠杆资金大手笔加仓
- 杠杆资金净买入居前的科创板股名单
- 北向资金高比例持有股票名单
- 两市ETF融券余额环比减少6.96亿元
- 214只科创板股融资余额环比增加
- 两市ETF融券余额连续6日减少
- 创业板股融资余额增幅榜
- 生意宝连收3个涨停板
- 掘金龙虎榜 32股近期获机构净买入
- 21股获北向资金加仓超亿元
- 中晶科技录得5天3板
- 全聚德录得5天4板
- 东北制药录得6天4板
- 融资客看好13股 买入占成交超三成
- 18股开盘获主力资金净流入超3000万元
- 创业板最新筹码集中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