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问答 >正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防灾减灾工作和生态文明紧密结合 保障美丽山区的发展与建设

发布时间:2022-11-27 17:07:53尹平洁来源:

导读 封面新闻记者 杨霁月应对自然灾害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全球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也与未来的发展与安...

封面新闻记者 杨霁月

应对自然灾害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全球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也与未来的发展与安全紧密相连。

11月26日,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灾害科学与灾害治理分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论坛聚焦于全球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和挑战,探讨气候变化灾害效应及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物理机制与动力过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等话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指出,四川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灾害多发区的山区振兴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挑战。

中国主要地形为山地、高原和丘陵,山地灾害区域非常活跃。“灾害危险区、生态脆弱区和经济欠发达区域吻合度很高。在高质量发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我们要特别关注建设平安的山区。”崔鹏表示,要注重风险的判断和管理,把防灾减灾协同起来,助力灾害防治,保障美丽山区的发展与建设。

从灾害风险与险情的预报系统来看,崔鹏认为,防灾监测预警预报是自然灾害最前端、最基础、最直接的减灾手段。“现在要做好的是精细化的险情预报。”崔鹏说,以山洪泥石流为例,要充分了解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运动机制、致灾机制,再对降雨、产流、土体碎屑化甚至承灾体受损情况做出预测。

“现在不仅建立了精细化的、多尺度的山洪泥石流风险评估技术,还能自动化制图。”崔鹏介绍,通过建立山地灾害模拟险情预报平台,包括风险本体的数据库、运载背景数据库和物理模型的参数库、生态水文系统、风险分析的系统等,可以做实时逐小时的山区灾害预报。这样的情景模拟,实现了精细化、多时空尺度的灾害险情预报。据悉,该平台已在四川凉山州、阿坝州试运行,成功预报59次,其中泥石流的准确率达83%,山洪准确率达70%,“这个推广以后可以对精准灾害的预防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从绿色减灾的角度,崔鹏强调要进一步把防灾减灾工作和生态文明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灾害防治、生态保育、生产发展的有机结合,他说:“把灾害治理与生态修复、产业发展融合起来,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我相信绿色减灾模式会为多灾山区的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