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手机 >正文

清明上河图极少展出 竟是为了防“它”

发布时间:2023-02-27 12:50:44莫蓓星来源:

导读 原标题:清明上河图极少展出 竟是为了防“它”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见不得光的东西,比如吸血鬼,你电脑里的隐藏文件夹,还有文物。博物馆里必...

原标题:清明上河图极少展出 竟是为了防“它”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见不得光的东西,比如吸血鬼,你电脑里的隐藏文件夹,还有文物。博物馆里必不可少的就是禁止打开闪光灯的警示牌。全球博物馆们如同商量好了一般一起向闪光灯说不,这里面究竟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

文 | Seni 视觉 | 昭昭昭 导演&特效 | Ys

光是一种电磁波,人类肉眼可见光的波长在380nm-760nm之间,这个范围之外还有紫外线、红外线等不可见光。

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常见的光源有人造光和自然光,自然光主要是阳光,阳光中大约有7%是紫外线,还有一部分红外线。

光携带能量,当它被物体吸收后会引发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包含一些潜在的伤害,实验中,日光照射568小时后,丝的强度下降98%,棉下降39%,麻下降29%。放在文物身上,光可能会造成其损坏、寿命减短。

对文物来说,最致命的光线就是紫外线,通常,光的波长越短,单个光子携带的能量越高。

高能量的紫外线被物体吸收后转化为内能,引发光化学反应。例如丝绸和木器都是有机物,分子中有大量碳碳单键或碳碳双键,紫外线的能量会破坏分子链,发生“光降解”。

这个内部变化切换人能感知到的现象就是物品脆化、失去光泽、出现斑点等。紫外线还会将空气中的氧产生游离氧,游离氧会与文物的部分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改变其分子结构。比如纸张中纤维被破坏、颜料褪色。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GB/T23863-2009中,明确规定,陈列和收藏文物的场所应使用无紫外线光源。

除了伤害核心输出紫外线,光线中的红外线被吸收后会转化为热能,使物体温度升高,产生热老化,伴随温度上升还会引起湿度变化,文物可能会出现翘曲、龟裂。可见光的破坏力虽然不及紫外线和红外线,但某些波段的可见光日积月累也会对文物造成伤害。

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国标中,对文物能接受的照度进行了规定。照度代表光照强度,单位是勒克斯(lx)。由于不同材质受到光线照射后损伤程度不同,根据文物对光的敏感程度,可分为特别敏感、敏感和不敏感三类。越敏感的文物可接受的照度和累计曝光量越低。

传统国画就属于最脆弱的一类文物,被光伤害后寿命会大幅下降,因此像清明上河图等名画长期存放在暗无天日的储藏室里,公开展览的机会很少。而像石碑、青铜器这些对光不敏感的文物,对光的累计曝光量无特殊限制,展出的时间就比较长。

对文物来说,最好是保存环境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避光空间,但博物馆还承担着研究和文教功能,无法做到让文物完全避光。博物馆采取规范化照明,为展出的藏品选择特定的光源、(LED灯、卤钨灯等)、限定年曝光量,再此基础上,外来游客携带的设备闪光灯就成了可能造成文物伤害的额外光源。

闪光灯同样会放出红外线和紫外线,尽管闪光灯对文物影响究竟有多大,科学届并没有充分的研究。但面对不可逆的光损害,博物馆还是会选择防患于未然,禁止使用闪光灯,排除藏品受伤的可能,尽可能延长文物的寿命。让它们带着人类文明的记忆在世上尽量留存更久。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