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手机 >正文

正月十四“蛴蟆节”重启 四川南充迎来乡土年味最浓时

发布时间:2023-02-06 14:15:49印琼璐来源:

导读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扎蛴蟆灯、摇嫩竹送蛴蟆瘟、祈福来年平安,这便是四川南充市西充河流域的一个重要民俗节日——“蛴蟆...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扎蛴蟆灯、摇嫩竹送蛴蟆瘟、祈福来年平安,这便是四川南充市西充河流域的一个重要民俗节日——“蛴蟆节”。

南充顺庆区共兴镇的巨型蛴蟆灯。(摄影:何佳林)

2月4日晚,四川南充市嘉陵区、顺庆区、西充县、南部县多个乡镇,迎来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首个“蛴蟆节”。灯火流连,上演万人空巷的年味狂欢。

“蛴蟆节”重启 万人空巷

“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zhǎng),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

2月4日晚,四川南充西充河流域,沉静了3年的“蛴蟆节”活动,热闹回归。在嘉陵区、顺庆区、西充县、南部县部分乡镇,各家各户早早扎起蛴蟆灯,等夜幕降临,就举灯走向河边,送蛴蟆。

送蛴蟆灯的人群。

傍晚6时许,嘉陵区三会镇,上万人手举蛴蟆灯从场镇街道出发,沿着小环线走向河边送蛴蟆,边走边唱着祖祖辈辈留下的“蛴蟆歌”。蛴蟆灯似火龙游河,星光点点、光影流连,场面十分壮观。最夺人眼球的,是队伍最前面的巨型蛴蟆灯。近十米长的蛴蟆灯身上,写着“三会”二字,被当地人称为“蛴蟆王”。今年是兔年,也有兔生肖形象的巨型兔灯,还有群众自发组织的腰鼓队和舞龙队表演。大家簇拥着走向河边,万人空巷。

蛴蟆灯。

在顺庆区共兴镇,当地人提前好几天就开始扎“蛴蟆灯”,灯的外观各有不同,除常见的蛴蟆形状外,还有生肖灯、鱼灯、飞弹灯等。据《顺庆区志》记载,“蛴蟆灯”下部是嫩竹竿,可手持,顶部划破编成灯笼形,外部四周敷白纸,白纸留一小口通气,内置一截蜡烛。“蛴蟆灯”象征瘟神,制作好后不能拿回家,须搁置在室外,待正月十四夜晚再送至河边烧尽。

年味最浓时

铭记春节里的乡土情

蛴蟆节,是厚植于川北乡土的地方性民俗节日,也是当地人春节期间的喜庆节日。

蛴蟆节上的舞龙表演。

备受期待的蛴蟆节“重启”,让这项乡土民俗,上演全民狂欢。很多游客和市民已经按耐不住热情,早早打听蛴蟆节消息,2月4日上午就前往各乡镇参与体验。这让嘉陵区龙蟠、三会、七宝寺、金宝、大通,顺庆区共兴,西充县多扶等乡镇,在正月十四这一晚,迎来春节年味最浓时。

南充市顺庆区共兴镇的送蛴蟆队伍。(摄影:何佳林)

家住顺庆区西华路的吴先生,带着61岁的父亲和7岁的儿子,在嘉陵区龙蟠镇体验蛴蟆节。行走在人流中,吴爷爷给孙子讲他记忆里的蛴蟆节。从王家店社区到三百梯水库,一家人在河边插好蛴蟆灯,看着烟花和灯火,吴先生拍下老父亲和儿子的背景,在朋友圈写下“五零后父亲的记忆唤醒,一零后幼子的沉浸式感受,乡愁从此铭记。”

送蛴蟆灯的人群。

一个人徒步走完3.6公里送蛴蟆山路后,共兴镇的语文教师陈若飞有感而发:“一条老街,时而热闹,时而静谧,父辈走过,我也走过。蛴蟆节,年味里的乡土情。蛴蟆灯下河,明天我也要返城。愿明年,更好。”

从民俗到非遗

承载美好期待的狂欢

送蛴蟆,是民俗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蛴蟆,川东北地区方言,即青蛙。

相传,明末清初,南充西充河流域一带战乱不已,瘟疫流行,特别是咳嗽的小儿很多,村民人心惶惶。有人说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要把“蛴蟆瘟”送走,瘟疫才会离开。于是,老百姓自制“蛴蟆灯”,在正月十四的夜晚将“蛴蟆灯”送到附近的溪河中,让河水将“瘟疫”带走,以此祈求村民平安。

蛴蟆灯送下河,祈福平安。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四川省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纯蛟,从事高校中华文化经典教学和中国历史文化研究40余年。带着浓浓乡情的“蛴蟆节”,也一直是他在民俗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

据李纯蛟介绍,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在四川省南充市西充河流域(该市嘉陵区、顺庆区、西充县、南部县部分乡镇),以及毗邻南充的遂宁市蓬溪、射洪部分乡镇,乡民们以扎蛴蟆灯、摇嫩竹送蛴蟆瘟,祈福来年平安。祖祖辈辈传下来,成为一个保持特有地域风情和乡土风情的祈福消灾活动。

市民和游客手摇嫩竹送蛴蟆灯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送蛴蟆的民俗活动再次开启。让这项“土特产”,在传承民间习俗的同时,完成从乡村“祭祀”到城乡“狂欢”的转变。城乡居民在祈福中追求健康,在文化体验中享受愉悦。

南充市顺庆区共兴镇的送蛴蟆队伍。(摄影:何佳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