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手机 >正文

让“养老”变“享老”-看吉林医养结合如何让“银发族”乐享晚年

发布时间:2022-12-05 15:47:30杜才珠来源:

导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吉林省,老龄人口数量持续攀升、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人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为了让老年人有所养、有所医、有所乐,吉林省不断探索和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让“养老”变“享老,让“银发族”乐享晚年。

养老中心开进医院

上午10时许,居住在长春市南关区仁大医养中心的宋洪德和张桂秋老两口正在房间休息。医养中心医疗院长张晓宏与值班医护来到房间,为老人定期查体。“心率稳、呼吸声也很好,血压也很正常。”给张桂秋老人听诊、量血压后,张晓宏竖起了大拇指。

在仁大医养中心,宋洪德为老伴整理床铺。赵丹丹摄

宋洪德老人告诉记者,自己今年87岁,老伴今年86岁,从2018年至今,他们已经在医养中心住了近4年,看中的就是“医养结合”的专业和便利。“以前有个头疼脑热或是调理老年慢病,总要在医院和家往返折腾,对于老年人来讲有些吃不消。住在这里我们每年春秋两次可以到住院部全面检查、调理,都在一个楼里,很方便。”宋洪德说。

记者注意到,老两口的房间布置得十分温馨,夫妇二人的合影挂在墙面正中,电视、电视柜、衣柜、写字台等一应俱全。“这就相当于我们的第二个家,我们自己家离得不算太远,有时候我们还会回家看看。”宋洪德说。

在医养中心活动交流区域,88岁的韩居梅老人正和工作人员做手指操。“还有两个月,我就在这住4年了。过节一起包饺子,平时一起做游戏,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楼下的医养中心的康复大厅内,医护人员正针对不同患者需求,实施运动康复、中医康复、医疗康复……

在医养中心,工作人员带老人做手指操。赵丹丹摄

医养中心副总经理罗昕介绍,医院办养老院的优势在于能充分利用医院优质的医疗、护理资源,实现“小病不出楼、大病及时转”。老人们聚在一起,生活丰富多彩,广交朋友还不孤单,实现了“有病治病、没病颐养”,老年人安心的同时家属也放心。

记者在吉林省民政厅了解到,近年来,吉林省探索构建了机构养老服务医养协作、养内设医和医内设养三种模式,不断完善医疗和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功能。截至目前,吉林省共有医养服务功能的养老机构1370家,81.7%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龄人提供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机构82个;全省769个养老机构通过与596个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或签订合作协议为入住老龄人提供医疗服务。全省医疗养老服务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养结合网络基本形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已建成,机构养老服务日臻完善。

智慧康养、医疗照护走入家庭

“李阿姨,您最近感觉怎么样?”“挺好的,我没事就下地活动活动。”通过长春市民政局居家养老平台,仁大医养客服部经理丛宇航正与81岁的李阿姨进行视频通话。

记者看到,视频中李阿姨家里就像一个功能完备的养老机构,地面是防滑材质、墙边有扶手、医疗用床可以多角度斜卧、智能床垫还能随时监测老人的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一键呼叫系统可以随时发起紧急求助……

工作人员通过APP和居家养老的老人远程通话。赵丹丹摄

在仁大医养居家服务室大屏幕上,几位老人的心电图正缓慢移动,值班告警中心随时待命。展示台前,摆放着心电监测衣、智能防褥疮照护床、生命体征监测仪、应急呼叫器等各种智能居家养老的远程照护产品。

“通过智能化设备和平台,可以确保康养社区工作人员能够实时准确的监测和管理老人的生活起居和健康状况,在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能最快地予以专业响应。”丛宇航介绍,现在医养中心的居家养老服务已经覆盖到周边3个社区,超过80余户安装使用了不同的智慧居家养老产品。

在长春市二道区,46岁的陈玉洁一大早就从家出发了。作为一名专业护理机构的生活照料服务员,她当天将上门为3户失能老人提供居家照护服务。第一站是家住长春市二道区61岁的王岩臣家。

因脑出血卧病在床的老王听到陈玉洁来了特别高兴,主动抬起手臂表示友好,每周两次的居家照护服务让他们成了好朋友。温水擦浴、口腔护理、指甲护理、翻身叩背排痰以及简单的肢体康复锻炼结束后,陈玉洁与老王聊起家常,开导他积极面对生活。

姐姐王艳玲告诉记者,弟弟因为得病,一度非常抑郁,几乎不开口说话。自己也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护理弟弟十分吃力。2021年底,社区工作人员告诉王艳玲,长春市启动了医疗照护保险居家服务试点,她家符合政策要求,可以享受10项生活照料服务,按照医保报销政策以及对低收入家庭、低保对象的双重保障政策,王岩臣享受一次居家照护服务个人仅需支付4.8元,国家支付75.2元。

记者了解到,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我国有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这部分人成为医养结合服务的重点,而散落社区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则成为服务难点。

长春市医保局待遇保障处处长石磊介绍,在此背景下,长春市2021年末开始启动医疗照护保险居家服务试点,服务家庭中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通过前期摸底调研、精准测算,确定了10项家庭自行护理较难开展的生活照料项目和8项需求度较高的医疗护理项目,构建了由261名医护人员、451名生活照料服务人员组成的服务梯队,已为试点城区开展居家照护服务2000余人次。

与此同时,长春市民政部门大力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为失能老人家庭建设有护理床、网络服务终端等设备器具的家庭养老床位,开展家庭养老床位照护服务项目,为4000余人次上门提供37项照护服务。

养老综合体搬进社区

中午时分,在长春市南关区惠民嘉苑社区助老餐厅内,热气腾腾的饭菜已经出锅。价位为1元、3元、5元、6元、7元、9元的菜品分类摆放,居民可根据需要自行拿取。59岁的李大忠选择1荤1素。“食堂好!好吃!”患有脑梗后遗症的李大忠有些口齿不清,向记者竖起了大拇指。“李大忠是附近居民,单身一人,每天都来吃饭。对于特殊人群,我们还给予折扣,他这一顿大约需要10元钱。”餐厅负责人郑维国说。

在长春市朝阳区东田社区助老餐厅内,63岁的魏刚和爱人正在就餐。他告诉记者,自己住在附近小区,老两口做饭既麻烦又不好掌握量,做多了上顿吃不完下顿接着吃,做少了又怕缺少营养搭配。“社区助老食堂解决我俩做饭问题,菜品丰富又卫生,非常好。”魏刚说。

居民在长春市南关区东田社区助老餐厅内打饭。赵丹丹摄

一旁,工作人员正将打包好的饭菜装入保温箱,再送往周边8个社区的“幸福时光”配送点。“以我们社区的老龄食堂为原点,辐射周边社区和居民,配送到点位可以解决老人出行不便的问题。”长春市朝阳区东田社区书记赵红梅说。

吃过午饭,老人三三两两来到食堂旁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享受下棋、打牌、跳舞、理疗等一站式服务。记者注意到,相较于隔壁老旧、拥挤的社区办公楼,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焕然一新,既宽敞明亮,又干净整洁。赵红梅告诉记者,为了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整合办公用房,节约出400多平方米用于居家养老用房,又重新装饰一新。“工作人员挤一点,社区百姓就宽敞一点。”赵红梅说。

据长春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丁永介绍,2022年,长春市开展了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支持各城区、开发区规划建设55个试点项目,其中包括6个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16个社区嵌入式小微养老服务机构和21个社区敬老餐厅。目前,各类项目均有序推进,建成后将满足周边8000余名老年人和三万余户居民用餐和服务需求。

据吉林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袁金洪介绍,吉林省现有51个县(市、区、开发区)建设老年食堂136个,建设具有助餐功能的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78个。

医养结合、嵌入社区、智慧赋能、按需服务,以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为平台、社区基层服务力量为支撑、政府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吉林大地落地生根……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编辑:韩玉红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