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手机 >正文

水墨如何开新象?魏祥奇:年轻艺术家追求现代的视觉趣味

发布时间:2022-11-23 15:44:16陆烟保来源:

导读 目前,由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策划的主题群展“水墨更开新象”正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艺术中心TC101 Space展出。此次展览是香...

目前,由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策划的主题群展“水墨更开新象”正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艺术中心TC101 Space展出。

此次展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第三届文艺季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王天德、王舒群、张诠、李戬、李中诚、刘少媛、刘婷、肖旭、姚浩、叶紫、于瑜、曾志钦、赵鹏十三位画家的三十一件精彩作品。

展厅现场

其中,王天德、王舒野和张诠是19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属于当代水墨的中坚力量。另外十位青年艺术家则为80后或90后。

“60后脑子里还比较多宏大叙事,比如王舒野、张诠、王天德,他们有一个‘大文化’的概念,还要与古人对话。但是80后、90后更在意个人的艺术审美,也更强调自己对形的理解。他们创作起来也是自由自在的。”魏祥奇说。

在魏祥奇看来,无论在哪个代际,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集合体。60一代的艺术家经历过85'美术新潮,作品中往往蕴含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向度。80、90年代的艺术家在消费文化、卡通文化的氛围里长大,对宏大叙事较为淡漠,更讲究形式上的推敲。魏祥奇认为,通过展览可以一窥时代的文化气象,“艺术家的审美也好,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到最后都汇聚到这样一个画面上来。”

展厅现场

展览现场

据悉,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主办,大学艺术中心承办的第三届文艺季于10月23日正式开启全新篇章,本届主题聚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通过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沉浸体验,让师生形成新的见解。

本届文艺季包含一个主题展览和多个活动单元,类别与艺术家阵容丰富,有中国戏曲、民族音乐、影片放映、皮影戏、刺绣、诗歌;讲座、对谈、工作坊等。邀请的嘉宾有:邢莉莉(香云纱传承人)、皮影戏艺术家蔡劲笋、摄影师马海伦、策展人沈瑞筠、琵琶表演艺术家黄丽珍、考古学专家郭怡、纪录片导演余伟浩等。

南都对话魏祥奇

南都:此次展出了十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有王天德、王舒野和张诠三位年纪稍长的60后艺术家,其实十位都是年轻艺术家。这样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魏祥奇:首先出于学校本身的要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艺术中心希望展出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有一些新的、开放的面貌。今年文艺季的主题是“传统文化艺术”,水墨是传统的艺术形式,所以以此作为展览方向。

年轻艺术家和大学的整体气象比较接近。但如果只有年轻艺术家可能不够分量,所以后来又选了三位年龄稍长,创作具有不同向度,但又和传统关系比较紧密的艺术家:王舒野、张诠和王天德。他们经历过85’美术新潮,到2000年以后创作理念已经非常成熟。年轻这一代艺术家则有新的面貌。通过展览可以看出两个代际之间的差别。

南都:请简单介绍这三位60后艺术家的作品。

魏祥奇:王舒野画的是上海浦东的夜景。他有一个理念是“无差别观看”。我们看待万事万物都有分别心,所以能分出高低贵贱。比如西方写实绘画注重表现质感,画金属的质感、丝绸的质感,在画家眼中首先对物质进行分别。

展厅现场 王舒野作品

但中国传统是不太分别的。王舒野受到庄子哲学的影响,认为我们看待万事万物不应有分别心。当我们没有分别心的时候,世间万物都会融为一体。他画风景,用清晰的笔触形成模糊的画面,就好像空气、能量都变成了粒子状。在这幅画里,水、天空、建筑,都是一种笔法,就好像动起来了一样。他相信宇宙中有一些射线、能量,能够穿透所有物质,就像我们的手穿透空气。

展厅现场 张诠作品

张诠画的古塔表现的是历史的遥远。这是一座无名的塔,传达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给人的距离感,让人有一种不可触碰之感。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留白,留白不是空无,空气也是一种空间。顺着塔身往上望去,就像我们看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摇向一个遥远的地方,它实际上是在塑造一种空间意境。如果画面上只有这塔身,会让我们过于专注于塔。实际上古塔只占画面三分之一左右,上面的遥远的空间一下子让人觉得空间向上走了。

张诠画的是传统的中国建筑,王舒野画的是现代的建筑,他们之间是有对话的。

展厅现场

王天德展出了一个立轴,一个长卷。他的创作方式是:先画一张山水画,然后在山水画背面再托一张宣纸,再拿我们拜佛的香,顺着用笔的痕迹烧。烧完以后,纸上会留下发黄的像笔墨一样的痕迹。中国画创作过去讲究中锋用笔,他通过烧的形式,把中国传统的山水用新的,带有装置、行为的样式,重新解构了。北方山水本来也讲究萧寒枯涩之意,所以这种烧挺有他自己的特点,且不说观念有多复杂,最后呈现的画面也很雅致。

展厅现场 王天德作品

王天德的创作还把中国的传统山水和碑拓放在一块儿。过去的文人有一种重要的活动叫“访碑”,文人到处旅行,看到哪儿有一块古碑,引起他的旷古之思,于是请匠人对这块碑进行拓片。拓完之后,为了让拓片具有唯一性,他会请人把一个字给抠掉,漫漶掉。下一个人再拓,就始终没有这个字。这就象征着对碑拓的发现。有很多古碑就这样被发现。

展厅现场 王天德作品

乾嘉时期出现了金石学、考据学,通过碑碣研究古代的文字和历史。所以残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山水精神有一种呼应。王天德的作品在烧以外并置一个拓片,是与中国古代山林,古代历史文化的互文。

他们三个非常古雅,又非常地饱满成熟,个人探索的东西比较明确。我没有选另一些特别有表现力或者波普的当代水墨,选的这几个都是比较安静的,大家能看到传统文化的符号和意象。

展厅现场

南都:相对而言,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体现出了当代水墨的哪些新的维度和可能性?

魏祥奇:选择这十个年轻的艺术家,我个人的考虑,首先覆盖的面要尽量地广一些,他们毕业自不同的学校。其次,对这一代艺术家影响比较大的是这几年流行的新工笔和新水墨。比如肖旭、曾志钦、刘少媛,他们都会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作品里找到一些新的形象,放到自己的作品中。这让他们的作品既源自于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画,也有一种现代的形象和构图。

新工笔、新水墨大约在2005年左右登上中国画的舞台,大约从2010年迄今是新工笔、新水墨影响特别大的时期。其实它也没有与过去的工笔花鸟画特别不同的特征,它一般会画一些带有超现实感的画面,尤其是吸收了欧洲的超现实主义,画得像梦境的感觉。

展厅现场 曾志钦作品

曾志钦也是非常出色的,他把现代的几何形状放在画面里,处理得非常有意思。

中国画在20世纪经历过两次现代性。一次是30年代开始,徐悲鸿、蒋兆和等人从西方引入素描,开始画写实人物。到了80年代,又引入了结构、抽象。今天展出的这批年轻艺术家都是反写实的,他们追求的都是现代的视觉趣味。比如姚浩、李戬画一些有趣的动物,这些都体现了80后、90后艺术家的审美偏好。

展览现场 李戬作品

汉唐时期的画像砖有一种图案思维,讲究空间的对称与和谐,并不完全写实。李戬的绘画就吸收了汉唐时期的影响,他要造型非常地舒服,就像我们现在构思动画的形象,需要找到形象本身自洽的感觉,而不是画一只真的猴子。

80后、90后对艺术性本身的追求还是比较强的。但学校里的艺术家和学院的艺术家,可能更愿意去触碰社会题材,有介入性,比较强调题材的功能性。比如他们画农民工,就要画得很写实,才能符合农民工的气质。

展览现场

学院和市场各有一套视觉规范,最后形成一种差别。我们这次展出的艺术家里,只有个别在体制内工作,其余的从美术学院毕业以后,就成为了职业艺术家。他们画什么要考虑市场的接受度,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所以,这些艺术家在造型上非常自由,所有笔触都是为了造型服务,形式感很强。你也可以说他们的绘画有一种样式化的倾向。这就是现在年轻艺术家创作的一个大的趋势。

展览持续至12月18日。

南都记者 黄茜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