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手机 >正文

沿黄流域首次大规模水鸟及栖息地同步调查,山东率先完成

发布时间:2022-11-16 13:23:50谢梦浩来源:

导读水鸟数量178439只,共75种,包括卷羽鹈鹕、白琵鹭、丹顶鹤、灰鹤、鸳鸯、青头潜鸭、黑鹳、疣鼻天鹅等国家珍稀濒危物种。10月中上旬,山东率...

水鸟数量178439只,共75种,包括卷羽鹈鹕、白琵鹭、丹顶鹤、灰鹤、鸳鸯、青头潜鸭、黑鹳、疣鼻天鹅等国家珍稀濒危物种。10月中上旬,山东率先完成黄河流域水鸟及栖息地调查,成果丰硕,这是沿黄流域第一次大规模的同步调查。

来自专业调查人员的数据与普通人近些年对自然生态变化的体感相关联,人与自然生态的距离正在拉近,界限正变得模糊。人们正在停止对自然的一味索取,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开始习惯城市里出现的湿地公园、山体公园等,习惯了与鸟类、昆虫以及其他出现在身边的动物共处。

小天鹅与雁鸭 付建智摄 单凯供图

178439只水鸟,成果丰硕

2022-2023年黄河流域水鸟及栖息地调查正在进行,这是沿黄流域第一次大规模的同步调查。据介绍,此次调查涉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其中山东已于今年10月中上旬率先完成。

这次调查中,山东共划分11个调查区,分别是山东黄河滩区、山东黄河故道(曹县)、山东黄河故道(单县)、东平湖、昭阳湖、独山湖、微山湖、南阳湖、山东青州弥河国家湿地公园、山东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山东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外围。

北京师范大学、聊城大学、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济南大学、山东江河湿地生态研究院、山东博物馆、山东师范大学、东营市观鸟会、东营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济宁市观鸟会、东平县护鸟观鸟协会、泰安市泰山爱鸟协会、青州市弥河国家湿地公园、青州市观鸟会等组织单位参与相关调查工作。

黄河三角洲区域水鸟调查 单凯供图

弥河区域水鸟调查 刘石磊供图

据山东黄河流域水鸟及栖息地调查的负责人、聊城大学副教授原宝东介绍,这次调查成果丰硕,水鸟数量178439只,共75种,包括卷羽鹈鹕、白琵鹭、丹顶鹤、灰鹤、鸳鸯、青头潜鸭、黑鹳、疣鼻天鹅等国家珍稀濒危物种。这些湿地水鸟主要由鸻鹬类、雁鸭类、鸥类和鹳形目构成,各物种数量累加后最大的物种是白骨顶,共计56629只,普通鸬鹚,共计31813只,数量最少的两个种是小青脚鹬和黑翅长脚鹬,各只有1只。

鸿雁 采油人摄 单凯供图

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数据来自黄河三角洲。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高级工程师单凯参加了此次调查。他说,白鹤今年来得又早又多,场面壮观,数量可观,而且一直在持续增长。这里是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也是东方白鹳全球重要繁殖地。作为重要的鸟类迁徙地,黄河三角洲每年南来北往的鸟类超过600万只,种类达到371种,而随着冬季的到来,这里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正在增加。

相较于黄河三角洲,来自弥河湿地的数据要小得多。青州市弥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科普宣教科科长刘石磊参加了弥河湿地区域的调查。据其介绍,这里的鸟类主要是鹭类、雁鸭类等,调查范围20公里左右。刘石磊说,弥河其实并不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直接流向渤海,但是地理上距离黄河比较近,因此也作为一个湿地单元被纳入这次调查范围,作为一个数据补充。

鸟类是一种生态环境指标

10月初,山东迎来寒潮,多地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气温持续下降,这也为调查带来一些困扰。刘石磊说,由于连续降雨,弥河水位上涨,监测到的水鸟数量要比平时少一些,但是他解释,水鸟总量是一定的,一般不在这里,就在那里,因此影响不大。

这轮寒潮也影响了包括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在内的南四湖区域的调查。因为风大浪大,船只不能驶入中央湖区,调查人员只能退回周边湿地进行调查,但是那天天气晴朗,能见度特别高。

南四湖分为上级湖和下级湖,济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济南大学鸟类保护协会会长李殿香与山东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月侠分别参加了这两部分区域的调查。李殿香介绍,天气突变,风一大,一些高光鸟种受到影响,就在湖里躲起来了,因此数量就相对少一些。尽管如此,他们依然看到了青头潜鸭。

青头潜鸭 李殿香供图

青头潜鸭是全球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9年,李殿香与团队首次在南阳湖与独山湖一带发现青头潜鸭,之前,这一鸟种已经有60余年未在此地出现。从1只,到6只,再到三四百只,近些年来,这一区域的青头潜鸭数量突飞猛进。

鸟的数量和种类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指标。特别是一些水鸟,对生境也就是其生存的生态环境要求极高,感知敏锐。张月侠解释,生态环境好了,鸟类才会多,“因为鸟类能飞,它不像一棵树或者是其他动物迁徙得比较慢,它有翅膀,这个地方适宜,它就会停留,不适宜,它很快就会飞走。”

夜鹭 李殿香供图

不只是在这次划定的水鸟调查区域,在济南市区,水鸟也指示着生态向好。据张月侠介绍,大明湖的夏季会有白鹭、苍鹭等,冬季则有西伯利亚银鸥、小䴙䴘、白骨顶等。一些读者或许会对这些名字感到陌生,但实际上他们对这些鸟十分熟悉,比如小䴙䴘,它还有另一个名字——水葫芦,因为体型比较小,在水上漂着的时候圆圆的像小葫芦一样。

此外,鹊山水库沉砂池已经迎来越冬的天鹅,华山湖里的白骨顶也已经成群结队。据李殿香介绍,青头潜鸭曾出现在华山湖,他们期待能够在济南再次看到它。

人与自然的“共存区”

从事水鸟调查与保护工作多年,李殿香深切感受到鸟类数据背后生态环境和人们保护意识的变化。

震旦鸦雀 李殿香供图

李殿香说,他们最早去南四湖一带调查的时候,拿着打印好的图纸,问湖区的渔民是否认识上面的鸭子,“当地的渔民说,哎呀,这个太多了,我们没少吃。”在湖区渔民的生活里,捕鸟就跟打鱼一样,都是从自然中获取食物。李殿香他们还走进学校,但是很多学生并不认识那些就在身边的水鸟。后来,李殿香团队每年都去做自然教育,也做了很多科普宣传。

后来,没有人再说吃水鸟的事情了。有一次,一位渔民在市场上见到有人卖小䴙䴘,主动出钱买下来,交给李殿香他们去放生。春天的时候,一些渔民的鱼塘里会有很多水鸟生蛋,但是几乎没有渔民再拿着筐子去捡蛋了,就让它们在那里孵化。

白枕鹤 杨斌摄 单凯供图

在采访中,这些调查人员都提到了大众对保护自然的热情。人们与生态环境的距离正在拉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自然被视为生活之外的一个客观存在,但是现在,这个界限正在变得模糊。人们以敬畏之心欣赏和尊重自然,开始习惯城市里出现的湿地公园、山体公园等,习惯了与鸟类、昆虫以及其他出现在身边的动物共处。张月侠认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等实际上提供了一个人与自然的“共存区”。

除了能够看得到的自然景观,人们也逐渐意识到那些看不见的自然力量,感受到它对每一个个体生活的影响,比如湿地。张月侠介绍,湿地是地球之肾,功能非常强大,能够调节空气湿度、净化水源,又因为生物丰富被称为“基因库”。它与我们呼吸的空气息息相关,也是历史文化的时间注脚。刘石磊介绍,弥河的水生植物主要是芦苇、菖蒲,还有荇菜,其中荇菜在《诗经·关雎》里有记载,“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雁鸭类 付建智摄 单凯供图

与之同时,一系列自然生态复建和保护措施正在显现效果。我们正在停止对自然的一味索取,甚至让步于自然发展,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但是,其中还有诸多细节依然需要完善。刘石磊发现,有些时候我们对生态环境整理得“过度”齐整了,特别是在一些公园里,一些湿地坡岸被整理得干干净净,或者栽植单一植物,甚至像种庄稼一样杀虫除草,这实际上并不“生态”,也不够“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不是农业生产,不能站在是否对人类有益的立场上对昆虫分类,也不能以人类的审美去定义自然的美。另外,一些水利工程在修建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自然生态的需求,比如一些抗旱水池,春天的时候也会有一些鸟去饮水,那是垂直的池壁,并不适合它们落脚,但改成斜坡就可以。

这些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部分,真正地认识自然,前提是转换到自然的立场看自然。

新黄河记者:江丹

编辑:刘丹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