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汽车 >正文

豆瓣8.6分,终于有电影直面这个残酷的话题

发布时间:2024-04-27 12:46萧纪姬来源:

导读近日,平江县9岁小学生被老师体罚后跳楼身亡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青少年抑郁和自杀事件近年来虽屡屡发生,却并未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高度重视...

近日,平江县9岁小学生被老师体罚后跳楼身亡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青少年抑郁和自杀事件近年来虽屡屡发生,却并未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高度重视。

或许,在东亚的大众认知中,这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沉重,又带着天然的耻感。

然而,却有香港导演把这个题材搬上了大银幕,并一举夺得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导演奖”。

电影的名字叫作《年少日记》。

01

中学老师郑sir负责一个高三班级。

某天,他收到打扫卫生的老伯从垃圾篓里拾到的一封匿名遗书。

遗书里说“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

郑sir如临大敌,报告学校后开始紧急排查,希望挽救潜在的轻生者,由此也开启一段痛苦与暴力交织的童年往事。



电影通过一本尘封的日记展开不堪的回忆。

日记的主人叫有杰,出生在香港典型的中产家庭。

父亲是知名律师,母亲是高学历家庭主妇,弟弟有俊聪明乖巧,弹得一手好钢琴。

家人都很优秀,唯有他例外。

他功课经常不及格,只能留级;钢琴弹得不成调,英语也说得不地道。

弟弟对于他是碾压似的存在,父母视他如同废物和累赘。



父亲的校友会上,母亲一脸沉醉欣赏弟弟的钢琴表演,他在一旁使劲鼓掌,却被视而不见。

他递一杯咖啡给妈妈,说的是“have a cup of coffe”,换来的不是夸奖,而是父亲阴沉着脸纠正:a glass of coffe,乐瑟(垃圾)!

在外人面前,父亲是精英律师,在家里却是十足的暴君。只因为太太以个人名义而不是他的名字向母校捐款,他揪住妻子的头发暴打,咆哮母子三人都要靠他供养。



妻子在他眼里不过是生育工具,若不是因为他生下了聪明的有俊,他绝不会饶了她。

很不幸,被父亲视作傻子的有杰正是让母亲犯错的根源。

他让母亲在捐款单上签字,母亲看也没看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懦弱的母亲在他面前哭泣,说如果哪天自己离了婚一定是因为他。



而父亲对有杰实施棍棒教育,拿鸡毛掸子狠狠打他的时候,母亲从来没有拦过。

他功课不会做,弟弟却从不帮他,只是冷眼旁观看笑话;

在这个冷漠的家里,唯一给他关爱和鼓励的是钢琴女教师陈老师,但陈老师被认为缺乏经验换掉了,新来的钢琴老师用沙漏计时,冷着脸粗暴地让他一遍遍“重来”!



孤立无援的有杰只能沉浸在漫画世界里,从中寻找力量。

漫画里说:总有一天,你会成为想要成为的大人。

有杰想要成为陈老师那样的好老师,耐心倾听小朋友的心声。

但是那一天没有来。

倒是某天早上,他从广播里得知被他视作精神力量源泉的漫画家自杀了。他才知道漫画家原来也不快乐。

与此同时,有杰的世界也在快速坍塌。他严重睡眠不足,上课睡觉,考试中突然呕吐……

终于,在父母决定带弟弟去加州迪士尼度假却不带他时,他流泪抱紧熟睡的弟弟,写下一封遗书,从楼上跳了下去……

2

电影只有95分钟,叙事却极其精巧。

开头就是一个暴击(惊吓)。

灰蒙蒙的城市天空。男孩穿过楼顶天台爬上女儿墙。

然后,他跳了下去。



观众刚要惊呼,下一秒镜头却对准男孩平静的脸。

嗯?原来楼顶下面还有个退台。

男孩先是自我否定:郑有杰,你这个乐色(垃圾)!然后又大声喊出:你一定要考上香港大学!

观众放松一口气的同时,会想:难道这是一个重压之下逆袭的故事?或者成长的反思?

逆袭,并不存在。

反思当然有,却是自我救赎。

在不动声色的剧情推进中,电影的悬念也悄无声息埋下。

比如,一脸疲惫的郑sir在调解完学生打架纠纷之后,镜头切换到他的手机屏幕上:妻子向他提出了离婚。

自己的生活尚且一地鸡毛,对匿名遗书最紧张的却也是他。



在学校组织的紧急会议上,大家七嘴八舌商讨对策。

校长为缓解紧张气氛,说遗书的文采相当不错,建议大家不必过于紧张,说不定学生只是写着玩玩,什么事都不会发生。

然而,郑sir却异常暴怒,他站起来一把揪起校长的衣领,质问他:人命关天,你却只当儿戏?!

观众刚想赞叹郑sir的正义感,下一秒却是他恍惚走神的面部表情。

原来,这只是他的内心OS。

随着郑sir翻开那本尘封的少年日记,少年有杰的故事徐徐展开。观众很自然地进入情境之中,以为这是郑sir在回顾自己的童年。

因为感同身受不被爱与重视的痛苦,为了实现儿时的理想,他做了一名老师。

所以他才会对匿名遗书如此紧张,所以他和同事带曾经有割腕经历的女生班长去山顶呐喊来排解压力,这是有杰小时候的经验。

直到回忆来到最惨烈的一幕。

被失眠和抑郁困扰的有杰连和弟弟去趟迪士尼的愿望都被父母剥夺后,留下遗书跳楼自杀。

他在遗书中说:对不起,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也许我走后,大家只会难过一阵,很快就会忘了我。……



有杰的遗书和匿名遗书遥相呼应,谜底终于揭开。

原来,郑sir并不是有杰,而是那个优秀的弟弟有俊。

年仅10岁的有杰终于以自己的方式狠狠报复了家人,成为全家人的梦魇。

办完葬礼后,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后来患上重病,长大后的有俊未能如父亲所愿成为精英阶层,而是当了一名老师。

但不幸的是,他在心理上始终无法承担起做丈夫和父亲的职责,终于导致婚姻失败。

最难堪的是,他想规劝学生,学生却建议他管好自己:全校都知道你离婚了。



或许,这样的悬念设置既是导演有意为之,也是郑sir的自我救赎。

他在和学生谈心时说自己从小并不是个好学生,成绩差还留级。很显然,他代入的是有杰的角色,他想按有杰的方式去生活。

然而,有杰留下的阴影实在太浓重,他很难快乐,也从未做好准备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而且,他选择独自承担这份惨痛的记忆,从未对妻子提起。

始终活在内疚中的弟弟让有杰的悲剧更加深了一层:

如果当初他对哥哥多一点关怀和帮助,悲剧是否可以避免?活着的时候从来没人在意,他的离开却让整个家分崩离析。

就连暴戾的父亲在临终之前也终于良心发现,对有杰愧疚不已。

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3

电影最后,匿名学生遗书事件危机解除。

郑sir在学生高考前夕课程结束之后公布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跟每位学生认真道别。

那个沉默的学生终于站出来回应要和他聊聊天。

但郑sir的婚姻能否枊暗花明却仍是未知数。

妻子收到了他的信,解开了疑团,却仍需要时间来消化。



结尾,当郑sir手捧白花去楼顶时,他眼前分明看到了有杰小时候的样子。当他们目光相遇,也意味着他与那段梦魇的和解。

尽管是悲剧,但电影的镜头语言却很克制,配乐也并不煽情。

淡淡的叙事中更多的是反思。

很喜欢电影的英文译名:time still turn the pages.

时光还在翻页。

但血淋淋的伤口却很难结痂。

其实,就郑sir的身份而言,有些疤痕不那么快愈合反而是好事,能够让他保持足够的敏感和警惕。



观众很自然地会提出疑问:悲剧能否从根源上避免?

只有造成不可逆转的悲剧,让亲人背负沉重的心灵枷锁,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疤时,才能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吗?

电影中,如果不是郑sir的切身之痛,这封匿名遗书的主人很可能就是另一个小杰。

而有杰当初明明向妈妈发出了求救信号:他说自己每天睡眠不够5个小时,请求妈妈带自己去看心理医生,却被粗暴地拒绝了。

即便身为中产阶级,这位高学历主妇仍然认为只有疯子才会去看精神科,也堵死了有杰求生的最后一线希望。

看到这里,你或许认为电影讲的是中产阶级家庭教育的失败?

不,请仔细想想:有杰的遭遇,在东亚家庭是不是普遍存在?

电影情节或许极端了些,但出生在多子女家庭的人会秒懂那种被比较的痛苦。

70后或80后那一代即便是独身子女,也经常在父母口中听到“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



说到底,东亚家庭信奉的是精英教育,“出人头地”是教育的最终指向,平庸则被视为失败和可耻。

在一个不允许平庸的社会环境里,内卷是必然的。

抑郁症不被正视和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电影里郑sir对少年自杀的新闻评论感到无比愤慨:他都这么绝望了,你还要求他为什么不替家人着想?!

电影值得所有父母反思:

如何尊重并理解孩子,不拿孩子和其他人比较?

其实很简单:蹲下身去和他们平视。

试想,如果孩子反问你:为什么你的高中同学年薪百万而你一事无成?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开奔驰而你开的是雪佛兰?

你该如何回答?

况且卷到什么程度算是个头呢?

历史经验早已表明,成功靠的不仅仅是努力和勤奋,而是时代的红利和运气的加持。很多时候,努力与才华之外的东西甚至更重要。

有人生在罗马,有人终其一生也到不了罗马。

当下,很多事情比电影更荒谬却无比现实:

出身银行世家的孩子会理所当然想要继承银行作为家产;

而出身大凉山的男孩想要在舞台上实现说唱梦想只配被导师无情嘲笑,直到创造一个“成都迪士尼”博取世人关注。

所以,放过孩子吧!

谁年轻的时候不曾踌躇满志过,谁不曾有过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职场精英,到头来还不是沦为平庸甚至落魄中年?

你努力这么多年走过的弯路,凭什么就认定孩子一定会比你走得更顺畅呢?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