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汽车 >正文
剥开专家们虚伪的外衣,三年疫情,让他们原形毕露
发布时间:2023-01-15 15:32:50穆桦林来源:
文校长
所谓的专家,具体指的是在学术或专业领域方面,有特殊技能或知识十分全面的人。
这类人在社会上往往能一呼百应,是出场自带BGM的天选之人。
人们一般会有一种潜意识,在你未知或不太熟悉的领域中往往都会遵从专家们的建议。就比如2020伊始,大家对疫情的认知大多来自于专家们的描述。
当时人们对这一未知领域的恐慌,还好有专家站出来及时解释,引领大家防疫、封控渡过难关。
不过话又说回来,专家们的言论真的有那么可信吗?
剥下部分专家的虚伪外衣。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疫情之初专家们是如何评价的?
“重症”、“无药可治”……
这是在他们言论中频频出现的词汇,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不过后来几天专家们的表现出奇的一致,将自己之前的言论全部推翻,对新冠的评价是“轻度”、“发烧”……
让人们闻之色变的新冠,一时间在专家口中成了如同感冒发烧一样的小病。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专家们的观点转变得比翻书还快?
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放开了,在这些专家们看来,人们的“身体健康”压根与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他们在乎的只是自己的利益。
疫情放开前将疫情的严重性描述得天花乱坠,可等疫情放开之后呢?“轻症”、“感冒”这些词并不足以描述疫情带给人们的病症折磨,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忽略了疫情所带来的威胁。
专家们的立场就是迎合时事,保证自己能够站在正确的队伍中,也正是这种左右摇摆,让老百姓在其中,根本不知道到底专家的哪句话才是真的。
说实话,专家之所以称为专家,因为他在某一方面的才能的确有过人之处,这也让大多数老百姓愿意相信他们。
例如刚刚放开时,专家称莲花清瘟对新冠有缓解作用,结果这种药品在短时间内就脱销了,压根抢都抢不到。
这样看来,专家们的带货能力远不是那些流量明星网红们所能媲美的。
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有些专家的观点和建议还是很中肯的,但也不乏有一些见风使舵的人来以此扩大自己的利益。
也正是因为这样,“专家”在年轻人心中似乎已经变味,像许多90后、00后曾一度呼吁“希望专家们不要建议”。
在年轻人心中“专家”正在变得越来越被嗤之以鼻,同时也连累了那些真正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发声的真正好专家。
现在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变得对专家不感冒了。
专家们的多重建议,让老百姓们何去何从?
疫情之初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很多人不知情更不了解,而此时一批专家跳出来在网上大放厥词,年轻人还好一些,但对部分老年人来讲却对此深信不疑。
老年人接触网络比较少,对这些冠以专家名号的人具有一种天然的信服力,这也是疫情中期乱象不断的主要原因所在。
专家们鼓吹疫情各种重症、各种危害,让老百姓对待疫情的态度也变得愈发紧张。而当疫情放开之后,这群人又说疫情已经没再有什么大碍,而那些信以为真的老百姓也跟着信以为真,直到阳过之后才后知后觉。
他们言论连篇说放开之后对实际生活的影响并不大,可只有阳过的人才清楚,这个病并不能用轻症与躺平防疫来描述。
尤其是对具有基础病的老年人而言,一旦感染可不会像年轻人发烧、咳嗽这么简单。
新冠病毒对年轻人一般并不会造成多大伤害,可一旦遇到有基础病的情况,危害程度将成倍增加,所以说防疫不可不重视。
更何况现在的医院用“人满为患”来形容并不为过,因为医院资源也十分有限,许多去急诊的病人甚至都已经排起长队。
而在这种前提之下,不仅重症会更加严重,甚至轻症也会转重症。如果一味地只听取所谓专家们的言论,吃亏的很有可能会是你自己。
专家的话顶多当作参考。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专家自然也有好坏之分,当然这里所谓的“好坏”,指的是否在为老百姓设身处地的着想。
有些专家就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博取关注,不仅观点缺乏真实性,甚至已经脱离了大多数人的真实情况。
另外,即便是真专家的言论已不能一味地听之认知,无论是谁说的话,我们顶多来做一个参考,凡事都要先冷静地分析一波。
标签: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
- 剥开专家们虚伪的外衣,三年疫情,让他们原形毕露
- 王思聪朋友圈截图声称花209万和解?博主发文否认:头像早就换了
- 小年小团圆,记得“吃3样”“做3事”,老传统要传承,迎祥纳福!
- NBA头号“输家”!3年0冠,透支5个首轮签,失去联盟第一分卫
- 泰国卫生部长:中国游客不会马上涌入,没必要在入境上过度苛刻
- 又一“白眼狼”国家,因中国游客不去旅游,大量辞退中国员工!
- 韩国景区的“中文告示”,看着就恶意满满,中国游客:不想再来
- 看到泰国、印尼热情欢迎中国游客场面,韩媒:中国游客像明星一样
- 韩国和日本不欢迎中国游客,但世界都在热切期待中国游客的回归
- 中国最赚钱的三座名山, 黄山排名第三, 年收入不足第一名零头
- 元宇宙的乡愁与异乡
- 江南考古志|“山水舟行远”里的江南景观与文人精神
- 看古文献里的“四大发现”,国家典籍博物馆推出新展
- 17岁钢琴家黄梓轩在京奏响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
- 德国绘画:当代艺术中抽象和具象艺术关系的转换
- 中国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家曾诚逝世,终年46岁
- 妈妈鼓励儿子向喜欢的女生要联系方式:想让他明白不是所有事情都那么顺利
- 2岁女儿晚上睡觉总是哭喊,看完监控后,妈妈心碎一地
- 孩子因手办被送走倒光父亲茅台:这类家长,最容易把孩子养成仇人
- 青春期的叛逆其实是一种求救信号,因为越没有价值感孩子会越叛逆
- 50kg的棉花糖和50kg的女人,谁重?小学生的回答令人捧腹大笑
- 2022年新生儿爆款名字出炉上热搜:男/女孩这些名字土爆了?
- 中国式的亲子关系,缺的从来不是爱,而是好好说话
- 今冬成套穿=好看+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