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精选知识 >正文

被使用万年的汉字:如今还在使用,中国已有万年文字史

发布时间:2024-01-29 10:19昌琛伊来源:

导读《西亚考古史》作者、中国亚述学家拱玉书指出:“陶器符号在西亚没有影响楔形文字的起源,就目前所知,楔形文字的起源和陶器符号没有关系。...

《西亚考古史》作者、中国亚述学家拱玉书指出:“陶器符号在西亚没有影响楔形文字的起源,就目前所知,楔形文字的起源和陶器符号没有关系。”

即:至今没有找到楔形文字的源头,与之类似的还有古埃及文,都是突然出现突然成熟,因此拱玉书提出“英雄造字观”,就是某人突然造出楔形文字或古埃及文。

拱玉书看来,甲骨文也没有找到此前的源头,因此也属于“英雄造字”。但实际上,虽然没有找到甲骨文前的大规模文字的源头,但零星的发现,已能证明甲骨文并非英雄造字,而是此前已有悠久的发展史,比如4300年前的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其中之一见下图,甲骨文中为“文”),还有本文重点谈的被使用上万年的一个文字。


被使用万年的汉字

1986年,在湖南常德澧(lǐ)县发现“彭头山遗址”,距今已有9000年,其中出土了一件棒形坠饰,上面刻写了一个符号。下图红圈处可见,该符号极为工整、纤细、端正,必然是有意为之。考虑到起源与发展,那么这个字符最初出现时间,距今大概已有万年左右。


1998年,在湖北宜昌秭归发现“柳林溪遗址”,出土了一件圆形陶器,距今7000年以上。下图可见,上面符号更多,而且极为工整有序,表达了一个完整的认知。其中,既有上文谈到的陶寺遗址朱书“文”字,又有与彭头山一样的符号。

该圆盘展现的应与“二绳”相关,即东西与南北垂直交叉,如此东南西北与中心点就构成了“二绳五方”,再分成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就成为“九宫”。


对此,学者冯时考证认为这是最早的九宫图,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洛书的原型。

关于如何辨别东西南北,古人采用立杆测影的办法,就是先“立中”、且以中心点画圆圈,然后记录日出时的表影与圆圈交汇点,再记录日落时的交汇点,两者相连就是东西向,与之垂直的就是南北向。当然,古人还会通过北极、太阳运动、多次测量等矫正,以求更精确。


1974年,在江苏苏州澄湖发现“澄湖遗址”,其中出土了一件良渚陶器,距今5000余年,上面出土一排文字,说明当时已经“连字成句”。上图可见,左边第二个符号,与上文的一模一样。至于左边第一个,则与甲骨文中的“越”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在良渚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了大量的“五”形刻符,不止这一件,因此这个符号与良渚文化必然存在密切的联系。


除此之外,商朝之前的二里头等遗址中,也出现过这个符号,后来的甲骨文上也出现了这个符号(上图),就是常见的数字“五”。

如此,澄湖遗址中出土的字符,左边两个应该是“五越”,或可解释为五个越族部落,当然“五”也可能是“吾”,也就是“吾越”。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族历史极其悠久。


五字有何深刻含义

从“五”字来看,中国具有近万年的文字史,而且一脉相承到今天。问题在于:通过上文可见,古人对“五”极为重视,将之隆重的刻写在器物上,那么“五”有何起源?

将“五”隆重刻在器物上,这是中国的古老哲学,就是“器以载道”,这一点没有什么奇怪的,关键在于“五”所表现的是什么“道”!

笔者认为,首先应与二绳文化有关,上文柳林溪遗址的圆形陶器,表现出“九宫图”,即二绳九方,但这种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完善的,起初应该只认识到“二绳五方”,就是东南西北加中心。兼之,人的单手都有五个指头等现象,故而古人以“五”为尊。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五”是个圣数,通常用“五”来架构世界万事万物的分类象征系统,比如五礼、五典、五刑、五服、五星、五行等等,应该是这种文化的遗留。同时,中国文化对“五”的推崇,也可以反证上述符号是“五”。

但“五”为何是上下各有一横、中间是“X”呢?或许,二绳形变为X形、天地为上下各一横,由此形成“五”字形;或许,X象征阴阳交错之态,上下横代表天地阴阳,周易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中华文明起源于天文,由对天象与阴阳认知形成了“五”字。当然,五字可能直接形成于天象。总之,上述五字形必然蕴含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但具体如何而来,如今已经很难考证了。


余论

以“五”字来看,中国文字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因此所谓中国文字始于甲骨文,中国最多只有3600年文字史,这些言论可以休也。

同时也可见,西方学者说甲骨文源于楔形文字,显然是胡说八道,除了本文“五”字,甲骨文上还有一些文字,也可以找到更古老的源头,因此甲骨文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原创文字。

更为重要的是,以上述柳林溪遗址的圆形陶器看,7000年前中国必然已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世界认知体系,因此我们可能远远低估了上古中国对世界的认知水平。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