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精选知识 >正文

《雪域热巴》 一个寻“香巴拉”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11-29 16:52宇文娇烁来源:

导读《雪域热巴》是一部“忧郁美学”的散文电影,没有核心的故事,没有激烈的冲突,甚至,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有漫长而单调的行走镜头,无休...



《雪域热巴》是一部“忧郁美学”的散文电影,没有核心的故事,没有激烈的冲突,甚至,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有漫长而单调的行走镜头,无休的沉闷。故事以热巴吉存二十多年长期跋涉于雪域高原采集民间小调为主线,以倒叙插叙等叙事方式,重叠、平行或交叉讲述主人公几个年代不同时期行走的路线和状态。热巴吉存从小受“弦子王”爷爷的影响,热爱上了弦子和热巴艺术,并在14岁成为了省级非遗传承人,现在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歌舞艺术家。这些荣誉和成就,是他的荣耀与自豪,也成了他生活的负赘。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的开放,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让传统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处于相对寂寞和尴尬的状态。文化传承人的生活、事业,受到了时代潮流的冲击。热巴吉存陷入了情怀与生存的两难选择。



艰难的生活境遇,让“倔强”的热巴吉存动摇和彷徨。十年前热巴吉存也试图放弃民间歌舞而选择西洋摇滚,试图走出荒野大山融入国际都市。在北京上海期间,他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笔财富,但,“漂泊”的灵魂还是让他极度不安,几经思索之后,还是决定回归故里,从此坚守在他的“雪域热巴”工作室,守护着他心中神圣的古老歌舞。

“现在还有几个人在听弦子?”朋友和亲人经常这样问道。所以,热巴吉存的艺术空间无比的冷清,除了旅游旺季的外地游客,很难见到一个观众光顾。因为这种“贫穷”的坚守,热巴吉存和家人、和爱人之间产生了较深隔阂。因为职业的特殊性和事业的不顺,妻子选择离婚带着孩子独自子生活。同时,老家年迈的父母,也迟迟得不到儿子的照顾。热巴吉存能做的,就是频繁地在家庭、亲人与事业之间来回奔波,在自己寻找“香巴拉”的漫漫长路上,坚韧前行。人生的旅途,或许不是为了某一个终点,行走也不只为了离开、逃避,更是为了更加久远和亲密的靠近、依存。



影片一开篇便是诗意的风景,壮丽的山河,全篇都是巍峨的雪峰,延绵的草原风光。但,意境确实略带寂寥的凄美。大山是沉寂的,草原是荒芜的,行者,是孤独的。蜿蜒在山体上的小道,和渺小得像蚂蚁一样的人物,让这“宏大”的画面,更加的苍凉。特别是在萧条的冬季,万物凋零,一片片萧瑟与绝望。



热巴吉存长年累月的翻越在“无人之境”,看着他二十多年来百舍重茧地奔走,却从来没看见他的终点。热巴吉存的人生,就如影片中“盘旋”的魔幻公路,永远没有尽头,一条“无尽之路”。摩托车轮的轰鸣,羊肠小道的延伸,是整个影片的“基调”。所有的镜头时间,都是在没有边界的道路空间里“机械地运行”,不论是固定机位的客观呈现,还是上帝视角的强势俯瞰,或是主角的主观抉择。



人们心中的“香巴拉”,是灵魂的归宿,是安心的家园。对于“香巴拉”的思考与构建,也是对自己人生意义的设定与耕耘。作为歌舞艺术传承人,千年的文明,不能“断”在自己手里,不能只是被录入大数据而弃置高阁,成为观念上的文化财富。艺术的土壤,就是人民大众的生活。人们因为有了歌舞而祥和、快乐,因为有了歌舞而坚强、勇敢,因为有了歌舞而丰富多彩。传承,是热爱,是理想,也是构筑“香巴拉”的人生使命。“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每个人都希望寻找到精神归宿,不论她在多么遥远的远方;或许我们永远无法抵达,但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继续寻找。尽管无比艰难,我们只能向前。



在雪域之地,人们追求和拥有艺术,不是为了高雅,反而,是为了活得“平庸”。歌舞,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生活态度。热巴舞和弦子,是点燃生活激情和希望的能量来源。热巴吉存的奔走,就是想让这种欢快的歌声继续在大山之间飘扬,而不是在落寞的村庄里沉寂。他总是回想起小时候村子里嘹亮的歌声,广场上欢腾的舞蹈。



如今,很难再看见这种场面了。年轻人很少去关注热巴和弦子,连小镇上的男女青年也经常盘踞于游戏厅,沉迷于灯红酒绿的酒吧;村里忙碌的人们也无心打开嗓门吟唱,更无暇穿上盛装,摇曳舞姿;连县里的歌舞团,也只是穿着华丽的道具服装,摆几个漂亮耍酷的舞蹈动作完成表演任务。深山里的乡村生活,不知不觉被带入了“朝九晚五”的生活节奏。这里消失的不只是歌舞,更是流传千载的民俗文化与乡村文明。《雪域热巴》讲述的不只是主人公的故事,更是中国乡村文明与非遗艺术面对时代潮流的命运与现状。(王宏伟)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