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精选知识 >正文

不要随意给未婚女性扣帽子?关键在于抵制住亲友们催婚逼婚的杂音

发布时间:2023-03-09 17:18:45何君晓来源:

导读代表的建议和希望有“代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地位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不过还需追求更多实质性的男...

代表的建议和希望

有“代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地位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不过还需追求更多实质性的男女平等,包括为女性营造更加友好的职场环境。并且关于部分女性选择不婚,“代表”也给出比较善意的建议,就是希望社会层面对她们多些理解,多些包容,多些关爱。


当然就“不婚”这个问题而言,“代表”也分析得比较准确,不仅指出了主观不婚群体,也指出了客观不婚群体,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并没有因为这部分女性没有贡献生育而给予“苛责评价”。要知道,回到现实生活中,一个女性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不婚,十之八九都会遭到亲友的催婚逼婚。


一般来讲,父母开始也是催婚,但是伴随着女儿年龄的增大,催婚就会走向逼婚。当然,这里的逼婚并非绝对意义上的逼迫结婚、包办婚姻,而是将结婚这件事情提升到了无法回避的地步。


至于父母之外的催婚,其实多半是“吃瓜”心态,也就是结不结亲友都会“吃瓜”,甚至结了不幸福还会“吃瓜”。不得不承认,父母之外的催婚就是扣帽子,它本身不关乎结果,只在意“吃瓜”的时候“甜不甜”、“脆不脆”、“爽不爽”。


区分这两种杂音,就在于父母层面更强调“关系的绑架”,也就是作为最亲近的人,他(她)们所谓的“为你好”是复杂的,有为自己考虑的部分,也有为女儿考虑的部分。而对于父母之外的催婚,主要强调的是社会建构,也就是“什么年龄该干什么事”的秩序感。


如此之下,我们会发现,一个女性不管是主观不婚,还是客观不婚,都会招致一定程度的催婚压力。虽然近些年来,已经有一些父母开明到可以接受女儿的不婚状态,但是整体的世俗秩序,仍然存在很浓烈的催婚氛围。

别让婚育困住女性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催婚氛围”笼罩是不分男女的。而女性之所以遭受的催婚压力更大,主要源于女性在生育上是有年龄限制的,当然也有“女儿是外人”的考量。换句话说,在婚姻体系里,结婚和生育往往是结伴而行的,以至于催婚催生就成为一对双胞胎。


因此想要拿掉社会层面扣给未婚女性的各种帽子,自然就要从抵制身边人的杂音开始。普遍来讲,父母要是能做到包容和理解,那么父母以外的亲友自然就不会太过强势“吃瓜”。甚至碍于情面考量,提调几次后“人家不高兴”,也就不再自讨没趣了。


而对于非亲非故的外人们而言,可能在“乡土秩序”下的环境中,还有人愿意“吃瓜”婚不婚这种事情,而但凡到了原子化的“都市秩序”下,即便是隔壁邻居也不会“吃瓜”婚不婚这种事情。说到底,只要抵制住亲友们催婚逼婚的杂音,一个女性基本上就不用再为催婚而感到压力大了。


另外一个好的现象是,舆论层面也开始引导人们全面尊重女性,也就是在着重强调对不婚的尊重之外,还包括“拒绝身材(容貌)歧视”,“拒绝职场歧视”,“拒绝性暴力”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待女性的态度正从宏大的“半边天”概念走向对单独个体利益的维护。


反映到具体的女性身上就是,过去女性更倾向于表达“我是弱者,社会该怎样呵护我”,而现在的表达变成“我是弱者,但是我也要拥有被尊重的权利”。简言之,从“我需要被帮助”已经走到“我可以说不”的阶段。

拒绝家庭暴力

就拿典型的“家庭暴力”来讲,“家庭暴力”在很长一段时期被看作是“家务事”,但现在不同了,只要女性提出维权就会得到响应。而且这不只是在法律规则层面的响应,作为舆论层面,也越来越有这样的意识了。


与此同时,关于“性暴力”的问题,其实整体社会的认知也演进很大。最突出的就是“受害者原罪”正在退出历史舞台,因为人们越来越觉得,它不应该被拿到是非中言说,即便是基于教训反思,也要最大限度地回避受害者。


如此种种,都在表明两性平权迎来更好的阶段。就比如“代表”直言“不要随意给未婚女性扣帽子”这种公开表达,这在过往是很少见的。因为作为“代表”的呼吁,它本身不只是一种认知的传递,还可能影响到利好女性政策的顺利落地。


因为理解、包容、关爱女性,本就是个组合拳出击的过程。而之所以不婚女性被先拿出来强调,是因为“婚不婚”背后牵涉着一大堆问题,传统的、世俗的、人口的等等,而这些问题唯独缺少对女性自身的考量,也就是帽子总是太多,唯独不考虑女性戴上“热不热”、“重不重”。


还有就是最直接的“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和“女人的厌女症”,虽然上野千鹤子讲得很浅显易懂,但是放眼国内的女性群体,打破这层束缚的女性应该依然是少数。就此而言,相较“不扣帽子”,打破认知束缚本身也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