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今日快讯 >正文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十年:作为香港艺术生态圈中的一环

发布时间:2023-03-29 16:51:01贾进纯来源:

导读13棵连根拔起的发财树由无数根带子捆绑住,悬挂于安置在天花板的网格装置下。它们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中,有些是斜向或者水平悬挂的,有些则...

13棵连根拔起的发财树由无数根带子捆绑住,悬挂于安置在天花板的网格装置下。它们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中,有些是斜向或者水平悬挂的,有些则是垂直状态,一种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被勾勒、传递出来,象征着一种集体焦虑感和脆弱感。

2023年3月23日,由艺术家杨沛铿创作的这件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屋檐下的拥抱先生》,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艺聚空间”中展出。巴塞尔艺术展是一个国际艺术交流平台,艺术性与商业性并存,每年的展会呈现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作品。

它已经走过53年历史。1970年,三位来自巴塞尔的艺廊主恩斯特∙贝耶勒(Ernst Beyeler)、特鲁∙布鲁克纳(Trudl Bruckner)和巴尔兹∙希尔特(Balz Hilt)成立巴塞尔艺术展,首届展会有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90间艺廊与20间出版商参与,吸引了16300名参观者。这颗艺术种子,在瑞士巴塞尔生根,而后延展至迈阿密海滩、香港和巴黎。

2023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是2019年以来最具规模的展会。因疫情影响,2020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取消线下活动,之后两年,它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与收藏家及艺术爱好者见面。如今,177间国际顶尖艺廊再次汇聚于此,之前受到疫情影响的一些特色展区也回归了。


2023年巴塞尔香港艺术展参展作品,Ben Brown Fine Arts提供。(Isaac Lawrence/图)

比如聚焦大型装置作品的“艺聚空间”,2023年的主题是“此时·当下”。走出疫情之后,很多人对时间的感觉有所改变。“通过这个艺聚空间,其实最希望表达的就是,我们先别只顾着回忆过去,也不要盲目地去推测未来,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珍惜当下。”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总监乐思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自2013年巴塞尔艺术展入驻香港,如今已是第十年。在这十年中,香港的艺术生态也发生很大改变。本土画廊之外,许多国际画廊也在香港开启展览空间;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文化场馆陆续建成开放;拍卖行也在崛起,富艺斯、佳士得等拍卖行在最近或不久的将来搬进新空间。

“我们的入驻当然是推广了也促进了本地、亚洲的艺术发展,同时我们也跟他们一起成长。这个生态是我们共同搭建的,巴塞尔(艺术展)只是这个生态圈中的一个环节。”乐思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总监乐思洋。(受访者供图/图)

“在香港能见到更多本土艺术家了”

2012年,乐思洋来到香港,看到荷李活道上的当代艺术馆只有寥寥几家。荷李活道是香港开埠后兴建的第一条街道,位于香港中环至上环一带,超过一百家古董及古董家私店聚集于此,亦有古庙、画廊、艺术坊错落其间。

时间往前推移两年。2010年,秦美娜在黄竹坑开设刺点画廊,这是黄竹坑区内首家画廊。她回忆,当时黄竹坑比较偏远,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哪,也没有其他画廊或艺术空间,交通不便。为了让人能来参加活动,他们还试过专门安排巴士,在鸭巴甸街一车车将人接到黄竹坑,活动结束再专车送回中环。

十余年过去,乐思洋观察到,如今的香港,单是黄竹坑一带就有二十多间艺术画廊。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位于黄竹坑的多家画廊还会联合举办“南区周末”活动(Southside Saturday),有展览、放映会、讲座等,活动开展后的第一个周末甚至还包括艺术家解读塔罗牌。这些活动大部分都向公众免费开放。

来香港之前,乐思洋在很多国家从事过艺术方面的工作,据她介绍,其他地方的艺博会、画廊、拍卖行、艺术机构等还是分得比较开,有各自的领域,香港的艺术生态圈则更为团结,合作性很强。比如2020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便跟典亚艺博(Fine Art Asia)合作“艺荟香港”的项目。她觉得在很多国家,这是很难见到的。

巴塞尔艺术展驻足香港之后,不少国际画廊也入驻香港,开启展览空间。豪瑟沃斯画廊是其中之一。2018年,它在亚洲的首个艺术空间在H Queen’s开幕。美国艺术家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的个展作为开幕首展展出。2015年,马克·布拉德福德曾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带来展览,那是他在亚洲美术馆的首秀。

大尺幅的抽象图案、充满活力的色彩、非常规的技艺融汇成这位画家的绘画语言。他为豪瑟沃斯画廊开幕首展带来的三幅作品,源自他对上海的所感所思。城市扩张、原法租界、老港口城市、新富阶层,这些社会的现状与历史文化、政治等面向互相勾连。在这之前,豪瑟沃斯画廊与香港、亚洲的关系一直没有中断过。譬如,他们与自己代理的艺术家张恩利保持着长达十多年的关系。

“可能也是现在艺术平台在香港更多了,所以当地艺术家也会更加踊跃地参加一些国际性的展会,在香港也能见到更多自己的艺术家。”乐思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参加2023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的董小蕙作品《老院子-金色年华》。(展方供图/图)

据她介绍,参展的安全口画廊可能算是香港代理本土艺术家最多的一家画廊,这些艺术家受当地文化的影响较大,作品的表达也更具本土气质。艺倡画廊代理的张小黎、张艺蓉等的作品,也有明显的中国古典水墨元素。


参展艺术家曾建颖作品《社畜态》(2020)。(艺术家及墨斋供图/图)

另外一些艺廊,如黄竹坑的刺点画廊,也代理很多香港本土艺术家的作品,但他们的表达风格更多元。生于东莞、长于香港的杨沛铿是其中之一。以植物生态、装置、园艺和摄影来隐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他常用的表达方式。小时候他每年暑假都会回东莞常平的外婆家,门前的小鱼塘里游着鱼和蝌蚪,地上跑着小鸡小鸭,但暑假过后回香港,这些就都没有了。

他断断续续开始养鱼、仓鼠等小动物,后来开始认真养植物,了解植物的特性,提供合适的光和水。他认为,动植物不会说话,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明白它们的状态。“有的画家用很多年去研究如何作画,以及颜料、画布的特性,而我之前已经花了大量时间学习去养好一盆植物,养好一缸鱼。既然如此,为什么我要用绘画而不是自己更得心应手的东西去表达呢?”杨沛铿说道。


艺术家杨沛铿作品《屋檐下的拥抱》。图为该作品2021年在平丘克艺术中心展出时。(艺术家及刺点画廊供图/图)

画廊带来的艺术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无论本土画廊,还是在香港开设有展览空间的画廊,都注重对本土艺术家的保护和培养。乐思洋举了参展的德萨画廊的例子。1977年,德萨画廊在巴黎创立,其后在美国开设空间,2010年拓展至香港。

画廊主Pascal de Sarthe如今在香港已有十余年。来香港之前,他还曾在日本从事艺术事业,对亚洲艺术有较深的认识。为了发掘香港本土艺术家,Pascal de Sarthe每年都会去香港浸会大学的毕业展,看看有哪些新的、做艺术的学生可以选来培养。“在培养他们的过程中,还把他们的艺术作品推介到海外。”乐思洋补充道。


艺术家唐家伟作品《Mountains of Heaven No.226》。(THE ARTISTS 唐家伟慈善信托及世界画廊供图/图)

注重保护、推广本土艺术家和画廊的同时,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也着重推广亚洲的艺术发展方向。在乐思洋看来,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区的独特性在于,每年都会保证一半的参展画廊是亚洲的。“不仅吸纳西方当代艺术的文化,同时也把我们亚洲的文化推向海外、推向全世界。”乐思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看一本画册跟看眼前的作品,感受不一样”

卓纳画廊的画廊主大卫·卓纳记得,多年前,他来到亚洲,一位中国收藏家询问他展位上某幅作品的价格,他答道:“一百万美元。”对方听后,将卓纳画廊的名片丢到地上,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如今,百万美元级别作品的亚洲购买藏家,多数来自中国。

2022年发布的《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艺术市场以20%的份额位居全球第二,并且中国以33%的份额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开拍卖市场。在那一年,许多艺术博览会陆续恢复举办,在展会数量减少且参加人数有限的情况下,艺术展会(包括网上)展厅的销售额增长至29%,但仍未能追上2019年的43%;艺术经销商总销售额达到347亿美元,也仍低于2019年的水平。

“实体展还是不能被线上的展览所代替。”乐思洋说。疫情期间,包括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在内的许多艺术博览会向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转变。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推出“网上展厅”“卫星展会”等形式给无法到场的画廊、收藏家提供新的参与渠道。

但艺术毕竟是需要交流的。“艺术很讲亲身的体验,它是一场经历。你看一本画册,跟你到展览里面去看眼前的作品,感受是非常不一样的。”乐思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日本艺术家岡崎乾二郎作品《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艺术家及代理机构供图/图)

乐思洋认为,即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虚拟方式购买艺术品,但实体展览还是能够让画廊在举行地建立新的关系,让作品以其应有的方式展示,这种直接的展览形式有利于建立信任。在《2022年环球收藏调查报告》中,参与调查的2700多位高净值收藏家,93%都认为先亲身鉴赏然后购买,仍是选购艺术作品的重要一环,甚至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来说,收藏家和艺术家建立联系是从画廊开始的。很多时候,在实体展会中,画廊主跟艺术家都会在现场。乐思洋觉得,对当代艺术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重要。这跟古典艺术不太一样。对一些古典艺术来说,观看者看到作品中的故事,也许就可以了。但很大一部分当代艺术家希望,作品完成后,其中不只有自己的表达,也能融入观看者自己的经验、感受。


参展艺术家Joshua Kane Gomes作品《Parasocial Ⅶ》。(Richard Koh Fine Art及艺术家供图/图)

“我们都喜欢听故事,了解这个概念中体现的一些手法。你可以直接从艺术家这边就听过来了,可以跟他一起讨论,然后你还可以在这个当代艺术品里面加入自己的感情。所以实体展其实还是给予大家更多交流的机会。”乐思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特别是对一些画廊和新兴艺术家来说,在与收藏家、公众和行业赞助人的交流中,他们的收获最大。


参展艺术家Amir H Fallah和他的作品。(艺术家及丹尼迪明画廊供图/图)

疫情之前,乐思洋每年走览其他艺博会的时候,有时会惊讶地发现,某些西方画廊也代理一些中国香港或者中国内地的艺术家,有些就是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会上发现的。比如德国柏林的画廊Peres Projects,近两年,它也开始代理香港的新兴艺术家麦影彤二。

麦影彤二是由德萨画廊发掘的,如今由这两家画廊一起合作代理。在德萨画廊没有去巴塞尔其他展览的情况下,Peres Projects将这位香港艺术家的作品带到瑞士的展览上。

同样地,香港艺廊也会带进许多西方艺术家的作品。作为一家有三十余年历史的香港本土画廊,季丰轩画廊代理了赵无极等艺术家的很多作品,在跟着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国外展出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优秀的国外艺术品,将它们带进香港,例如季丰轩画廊在2023年香港巴塞尔展会上展出的乔治・马修(Georges Mathieu)六米长的作品《宗古尔达克省》。

“香港就像一个熔炉,每一个地方的文化都能在香港看到。”乐思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南方周末记者 翁榕榕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