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知识 >正文

上博东馆今起试开放!青铜馆上新近百件展品 三星堆特展探究古蜀文明

发布时间:2024-02-03 14:15文珍琼来源:

导读东方网记者包永婷、柏可林2月2日报道:“到博物馆看展是我的爱好之一,期盼上博东馆开馆已久。定好闹钟半夜12点预约,今天也是很早来排队,...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柏可林2月2日报道:“到博物馆看展是我的爱好之一,期盼上博东馆开馆已久。定好闹钟半夜12点预约,今天也是很早来排队,特别期待三星堆特展。”2月2日,位于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启用,市民诸晓蕾特别高兴成为上海博物馆东馆首位观众,获赠展览画册。

上博东馆今天(2日)迈出“开放三部曲”第一步。中国古代青铜馆率先试开放,新增绿松石牌饰、商鞅方升等近百件展品,呈现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陈列。同时,“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开幕,363件/套文物向公众全面揭示古蜀文明的面貌、内涵和特点,向公众免费开放。


步入上博东馆一楼,右手边便是中国古代青铜馆。此次开放的青铜馆为上博50年以来的第六次陈列改建,精选500余件展品,分八个板块,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夏晚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清中期的3600年间,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

“从目前世界上各个博物馆的青铜器展现来说,我们是唯一一家做到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整个完整发展体系陈列的。”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研究馆员胡嘉麟告诉记者,这与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丰富和学术研究的进步密不可分。“此前很多馆藏青铜器没有展出过,包括秦汉以后、北宋至清中期,但它们的研究、学术价值非常高。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能够说清楚它的文化内涵、器型演变等,所以才能将这些馆藏文物有机地在展览的展陈体系中进行组合。”


据了解,东馆青铜馆在原有的体系上增加了交融期、复古期两个部分。前者为秦至五代,展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对青铜器发展的影响;后者为北宋至清中期,展示了自宋代以来仿造夏商周三代的复古礼器,反映了统治者倡导以儒学为核心的价值观以及对后世和东亚的影响。



展品方面,除了保留镇馆之宝大克鼎、牺尊、子仲姜盘等原陈列中的绝大部分展品,东馆青铜馆新增近百件展品,包括夏晚期的绿松石牌饰和单翼铃、铸有早期青铜器铭文的甲壶、战国的商鞅方升等。

其中,战国的商鞅方升是中国度量衡史上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左壁刻有铭文三十二字,记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商鞅铸造了容量为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的标准升。底部铭文为秦始皇廿六年诏书。“不同的文化区域到秦汉时候大一统,这件文物极具代表性,说明这个时期各地开始融合在一起。”胡嘉麟说。


首次展出的一套大晟编钟,是北宋徽宗时期由掌管宫廷音乐的官署——大晟府所制作的大晟编钟中的4件。胡嘉麟介绍,“这套乐器其实很重要,可以说是开启了中国古代复古的风气。青铜器在秦汉之后处于融合状态,逐渐从礼器向生活的实用器进行转变。到了宋徽宗的时候,模仿春秋晚期宋公戌钟,做出了这样一套礼乐器,它在中国的礼制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与中国古代青铜馆相望的第一特展厅,正是上博东馆首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所在地。“一方面可以看到三星堆文明特殊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中原文明的特点,大家能发现两者之间有融合、联系在其中。”展览策展人胡嘉麟说。

古蜀文明自成体系,文化传承延绵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震惊世界,神秘的古蜀文明令人神往。本次展览利用东馆一楼第一特展厅和二楼第二特展厅约2000平方米的空间,共展出363件/套重要古蜀文物,是迄今为止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省外最大规模、最高规格、最全体系的阵容。




展览向国内28家文博考古机构借展,是上博有史以来涉及借展机构最多的展览之一。前期,28件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被运至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进行修复。在文物修复过程中,还清理出十多件其他小型文物或碎片,其中12件被选为展品一同展出,这也是本次展览的意外之喜。

“‘星耀中国’不管是史料价值还是观赏价值都非常高。约1/3的展品为最新考古发现,同时汇集最新文物修复成果以及首次出省展出的文物,展示了最新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胡嘉麟介绍,我们在学术研究基础之上,发掘展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提炼总结,通过天、地、人三个板块,来阐述古蜀文明的面貌、特点和文化内涵。他也表示,“在展品挑选上,我们尽量选择借展到与古蜀文明相关联的地区的文物,放在一起展示,反映出古蜀文明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和文化关系。”



重磅展品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具、竖披发青铜人像,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的十节玉琮等。其中,金面具使用锤工艺完成整体造型,再通过脱錾和裁切的技法形成眉目等透雕轮廓,最后以轧亮的方式使其光彩夺目。展览中的金面具为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最新修复成果之一,以其焕然一新的面貌和观众见面。

“竖披发青铜人像穿着无袖及膝长裙,右衽的,是中原文明常见的穿着方式。其肌肉线条写实 ,极具艺术表现力,这是以前没发现的,更新了我们对传统古代艺术的认识。写实的中国雕像艺术,中国本土就有。”胡嘉麟说。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此次“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的第三个展览,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长江上游“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古代文明中心,向公众全面揭示古蜀文明的面貌、内涵、特点以及来龙去脉,呈现中华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和五个突出特性。

此外,在东馆一楼大厅,玻璃柜中陈列着手工复原的三星堆黄金面具、金杖,皆出自手工类视频博主“才疏学浅的才浅”之手。“才疏学浅的才浅”因15天花20万纯手工复原三星堆黄金面具而出圈。看着市民游客争相拍摄自己制作的黄金面具,他说:“2021年从电视上看到三星堆考古大发现,残缺的、大气庄重的金面具非常吸引我,尝试复原。三年之后,我的作品有幸与三星堆大展一起展出,是对自己作为手工人的荣幸和认可。”上海博物馆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激发创新创造的灵感。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起(2日)上博东馆预约放票时间调整为每日中午12:00。个人观众可提前7日(含当日)通过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GO上博-参观预约”栏点击进入“上海博物馆参观预约”小程序预约。

上海博物馆东馆将于2024年实现全面开放。今年6月底前,上博东馆开放面积将达到展陈空间的80%,约限额将上升到每天2万人次左右。到了11月底前,上博东馆实现全面开放,预约限额最多每天可以达到3万人次。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