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知识 >正文

《瞒天过海》扑街,人设矛盾,情节混乱,电影翻拍有多水土不服?

发布时间:2023-12-22 17:28甘璧君来源:

导读文/可达鸭电影《瞒天过海》上映前的宣传声势不可谓不盛大,不论是全国多个城市全面铺开的超前点映,还是在短视频平台一波一波的造势——主...

文/可达鸭

电影《瞒天过海》上映前的宣传声势不可谓不盛大,不论是全国多个城市全面铺开的超前点映,还是在短视频平台一波一波的造势——主演个个名头都不小,加上剧情铺排正好踩中观众近年来最兴奋的几个爽点:罪案、家庭、权钱交易、普通人向上复仇,起初口碑颇高。

不过也有观众早早指出,“看过原版《看不见的客人》就不要看这部了”(截图豆瓣热评),之后的评论也不断将本片中的情节、手法、人物设置与2017年引进的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对比。

电影《瞒天过海》极尽细致的推广中甚至包含了“106分钟,44次反转”,生怕观众数错了手指,遗漏了但凡其中一次——却没有任何一句提及“本片是翻拍电影”。

除非等到字幕放完,场灯亮起,几乎所有人都离场,清洁卫生的工作人员已经抱着扫帚在后排等得直咂嘴,才能从最后一行小字中勉强得知:本片确然是翻拍。

不止今年——实际上,近年翻拍电影,或者称所谓的“改编电影”,数量远远超乎观众原本的印象,其中不乏票房爆款。从创作主体方面观察,“开心麻花”团队成绩昭著,主要对象是早年间的美国喜剧电影,除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改编”自日本电影《魔幻时刻》,《温暖的抱抱》“改编”自韩国电影《计划男》,《西虹市首富》“改编”自《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夏洛特烦恼》“改编”自《佩姬苏要出嫁》,《李茶的姑妈》“改编”自《查理的姑妈》,《情圣》“改编”自《红衣女郎》。

从片种类型方面观察,罪案、复仇类型电影显得相当醒目,《误杀》系列,第一部翻拍自印度电影《瞒天误杀记》,第二部则从美国电影《迫在眉睫》而来。有些完全隐匿去了翻拍改编信息,如不提示,很少人会注意到2021年的黑马《人潮汹涌》实际是脱胎自日本电影《盗钥匙的方法》;有些则是大张旗鼓地进行“经典重制”,台湾地区对韩国经典爱情片情有独钟,先后同名翻拍了《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当男人恋爱时》,占据当年票房的一、二名;内地翻拍一代人心中的神作《追捕》时,特地请来吴宇森执导;此外还有产出自“改编版权大户”东野圭吾的电影,在他国创作之前先有了本土版本,之后的创作于是自然而然要参考既有的作品,譬如《嫌疑人X的献身》《回廊亭》等等,不能尽数。

翻拍电影数量超乎观众想象的主要原因无非是上述大多数作品在宣发时,有意将“翻拍”信息隐藏了起来。除了不在明面上提及剧本出处,这类电影们或多或少还身兼以下特点:原作或是年代久远,或来源于传统视野里的电影小国。年代老、出处稀罕的类型电影鲜少为人看见,便于宣发巧妙地利用信息差瞒过观众。而近十年来翻拍自日本和韩国电影的作品数量急剧上升——随着“限韩”之后绝大多数观众对韩国电影印象渐渐生疏,以及日本电影市场自给自足、自成系统的封闭性特点,本土创作者逐步形成了低价购买版权 (甚至不购买版权,仅挪用既有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和核心概念) ,对照角色形象寻找为中国观众所认同的演员,上映前后就卡司阵容和演员表现做高调宣传的翻拍改编模式。

另一种“翻拍”操作方式还带着创作者跨国合作黄金时代的影子:2010年前后,中、韩之间颇有几个“一本两拍”项目议定——一个剧本,两国各自拍摄,分别上映。例如鹿晗回国发展,首先接演的《重返二十岁》,韩国版本即是《奇怪的她》;姚晨、马伊琍作为双女主出演的《找到你》,当年社会反响剧烈,在韩国则是《迷失:消失的女人》,为孔孝真争得了青龙影后提名;王千源领衔,票房表现相对平平的《龙虾刑警》,和韩国大名鼎鼎的爆款《极限职业》用的是一套剧本。三者无一例外,在上映宣传时,刻意隐去了韩国方面在创作上的贡献。

翻拍、改编、套拍却不明说,有违创作伦理,是对观众的欺骗。退一步讲,大量沿用既有剧本、复制类似情节,是在挤压原创剧本和编剧的生存空间,不利于行业的长久发展。

而至于其他类型电影,近几年好莱坞的翻拍潮或许能提供一个答案。

无论是美国老片《玉面情魔》《西区故事》《西线无战事》中,还是翻拍自法国家庭片《贝利叶一家》、勇夺当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健听女孩》,在再次创作的阶段都找到了新的立足点。

要么是重新审视创作者对于障碍人士们的俯视视角,试图展现更加确切的障碍人士的社会处境和家庭生活。要么是呼应时代疑虑,在战争动荡之中,再次瞩目无力挣扎的个体。

要么是导演们一次情绪饱满的致敬,美术置景、视觉设计等感官交互层面蕴藏了无限巧思——“翻拍不是简单重制。 必须是创作者自己有话要说。”缺乏这个动机,缺乏这层关切。那整个创作都将缺乏意义。

04如何看待国产电影的翻拍风潮?

总而言之,观众们应当给予原创作品更多的耐心,要给其留足成长、发展的空间。

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翻拍作品再好,始终都是站在既有内容的肩膀上,有偷懒的嫌疑,是一种创作力的衰退。 假使的确是翻拍作品,则要在显要位置诚实说明,保障买票进场的观众的知情权。

不同位置、不同分工的创作者们也要认清:痴迷反转和异域文化奇观的风刮不了多久,电影的基本任务要直面现实;演员也要看准长期目标,类型演技无疑会限制自己的发展。

此外,从业者要有保卫媒介的意识:大银幕是大银幕,社交性质为重的短视频媒介入侵传统媒介,固然是大势所趋,但电影从业者毕竟是依赖媒介特性为生的人,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还是要找一条长久的路。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