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知识 >正文

胃肠道外间质瘤是什么(胃肠道间质瘤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7-10 23:20:42蓝媛影来源:

导读大家好,知识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胃肠道外间质瘤是什么,胃肠道间质瘤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在病理学上...

大家好,知识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胃肠道外间质瘤是什么,胃肠道间质瘤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病理学上,GIST已被广泛应用,但由于临床知识的缺乏,许多GIST被漏诊或误诊,导致手术治疗失败或化疗药物选择不当,无法进行有效准确的数据统计和相关分析。本文就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免疫特征、治疗和预后进行综述。

起源和发病机制

超微结构和免疫组化研究表明,胃肠道间质瘤可能起源于胃肠道Cahal细胞。证据1:二者在电镜下具有相似的超微结构,如树突状突起、分布于突起附近或高尔基区的致密核心颗粒群、不完整或缺失的肿瘤细胞基质、桥粒样连接和胞质内间质丝状纤维。证据2: Cahal细胞是除胃肠道GIST细胞外,特异性表达C-KIT基因蛋白的细胞。

C-KIT基因是原癌基因,编码一种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蛋白,分子量为117~145 kD。这种蛋白的受体受干细胞因子(SCF)调节,通过多种信号因子将细胞外信号传递给细胞,启动正常的细胞增殖分化或其他基因表达。当C-KIT基因发生突变时,不能准确调控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使更多的细胞从静止期进入增殖期,这可能是造成GIST恶变的关键机制之一。C-KIT基因突变的主要形式包括缺失、插入和点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在外显子11、9、13、17,外显子11膜段550-570位点突变率为50-60%,是恶性GIST的主要位点。[2,3]一般认为C-KIT基因的突变是GIST的早期事件,C-KIT基因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同核分裂数、手术治愈率和远处转移是GIST的独立预后因素。[4,5]部分GIST患者可能不存在C-KIT基因突变,而主要存在PDFGRA基因突变。PDGFRA是一种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其基因结构与C-KIT基因相似,都属于型酪氨酸酶家族。PDGFRA基因主要表现为第12和18外显子突变,突变率低于C-KIT,多见于CD117阴性的GIST。PDGFRA的突变与间质瘤的位置有关,主要是腹膜后和胃肿瘤。

根据已发现的GIST,按遗传变化可分为三类:(1)C-KIT突变体(80%-85%);(2)PDGFRA突变体(5% 10%);(3)野生GIST(10%%)。Gunawan和其他学者最近研究了203名GIST患者的基因,并绘制了基因树。通过他们的研究,他们认为GIST中大致有三种类型的基因变化。他们认为最常见的是第14短臂、第1长臂和第22短臂。第一长臂的变化与小肠GIST及其生物学行为有关。【7】这些不同染色体的异常表明GIST的形成与C-KIT和PDGFRA以外的其他基因突变有关。

免疫标记

CD117是C-KIT基因的产物。CD117在诊断GIST的诸多指标中最具特异性,阳性率可达85%以上[8]。CD117阳性见于良恶性GIST。CD117不仅在GIST中表达,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心肌梗死和上皮性恶性肿瘤中也有表达。CD34是存在于间充质细胞前体的造血细胞抗原,在GIST中的表达率为50-80%。CD117阴性表达的主要原因分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CD 117的标准化检测方法不尽相同,免疫病理检测方法不同,剂量浓度不同;(2)C-Kit基因大片段的缺失会影响CD117的表达;(3)PDG fra基因或其他基因突变病例。CD34在真性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中不表达,但CD34可存在于CD117阴性的GIST中。对于CD117阴性但CD34阳性或两项指标均阴性的胃肠道肿瘤,需要通过病理特征结合C-KIT和PDGFRA基因检测结果做出诊断。

P16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抑制基因的蛋白,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可影响GIST的发生发展。Schneider对157例GIST患者的生存随访表明,P16缺失、肿瘤坏死和转移是GIST的独立预后因素,P16阴性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P16阳性患者。而且前者患P16缺失恶性疾病的亲属死亡风险是后者的2.3倍。[9]P16在GIST中对疾病预后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P21WAF1是一种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在良性GIST中低表达,但在恶性和潜在恶性GIST中高表达。表达上调有助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这是GIST的晚期事件。有学者认为P21WAF1可作为评估GIST恶性潜能的指标之一。[10]BCL-2是一种凋亡抑制基因蛋白,可抑制GIST肿瘤细胞凋亡,诱发肿瘤发展。Ki-67和PCNA均反映细胞增殖和生长速度,对判断GIST的良恶性程度和预后有一定意义。巢蛋白(神经上皮干细胞)是一种中间丝蛋白,分子量为210-240KD。研究表明,巢蛋白不仅在正常的胃肠细胞中表达,而且还

  突触微泡相关蛋白主要表达于具有神经内分泌性质的肿瘤,腺癌中没有表达,他们参与突触构建和信号传导,应用突触微泡相关蛋白的表达可对这类肿瘤进行病理学诊断和分类。Bumming研究了41例GIST病人12种不同类型的突触样微泡蛋白的表达,他认为突触样微泡蛋白的表达与GIST的恶性度、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的突变无关,但这证实了GIST 有调节神经递质和激素分泌的功能。[12]

  临床分类

  按照Lewin(1992)和Emory(1999) 的标准,可将GIST分为三类:(1)恶性(Frankly Malignant ),组织学证实的转移,或浸润到邻近脏器,或具有(2)指标中2个以上者;(2)潜在恶性(Malignant Potential),具备以下仅一个指标者:胃GIST大于5.5cm,肠GIST大于4cm,核分裂像胃大于5/50HPF,肠大于1/50HPF有肿瘤坏死,核异型性明显,细胞丰富密集,上皮细胞呈巢状或腺泡状;(3)不具备上述指标者为良性。

  治疗

  手术是治疗GIST的主要手段,而且预后同第一次接受手术治疗及完整切除有密切相关。除一部分低度恶性肿瘤和老年患者选择小范围切除外,大多数GIST因以后复发的几率存在,主张肿瘤完整切除,且切除范围应包括足够数量的正常组织边缘,对于胃间质瘤一般要求切除的正常组织边缘至少2cm以上,而其他部位尚未见明确数据;对于结直肠GIST或怀疑恶性的GIST提倡大网膜切除。在切除过程中,不能随意翻动肿瘤,以免破坏假囊,致肿瘤扩散,肿瘤若在手术中播散种植,患者生存率明显下降。对于术中不能完全明确病理学来源的,应术中冰冻活检必要时全瘤活检。由于GIST鲜有淋巴结转移,故术中淋巴结清扫意义不大。腹腔镜切除治疗适合于体积小于5厘米的肿瘤。

  GISTs一般不宜肿瘤摘除,胃的GISTs直径 < 3cm的可行局部切除或行楔形切除,切缘距肿瘤至少3 cm;3~5 cm 宜行楔形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术,切缘距肿瘤至少5 cm ;直径>5 cm的应按胃癌D2 清扫范围手术。小肠GISTs 因报道的淋巴结转移率达7~14%,故主张常规行淋巴清扫,肠段切除至少距肿瘤10 cm。对于直肠GISTs,特别是下段GISTs,有时手术处理十分困难,由于术前难以判断其恶性程度,对于直径5cm或术后复发者,应在术前充分征求患者意愿前提下,在保肛与扩大手术中作出抉择。对于有局部浸润或远端转移的应在可根治前提下行联合脏器切除术。

  对于有肝脏转移的GIST,有日本学者认为应尽量把侵犯的肝叶较完整的切除,这仍是治疗的基本原则[13],但笔者认为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尽管GIST本身对放疗和一般化疗药物不敏感,但对于有肝脏转移和腹腔转移的肿瘤,大多数学者仍提倡对转移灶进行相关的局部治疗。

  依马替尼(Imatinib,代号STI571)是一种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能特异性抑制来源于C-KIT或PDGFRA的酪氨酸激酶受体,阻断细胞信号传导,控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同时诱导凋亡,适合于不能手术和(或)广泛转移的患者以及手术后复发的患者。通过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发现,STI571对野生型和突变型的C-KIT同样敏感,并且C-KIT基因发生于11外显子的突变型治疗后生存时间长于其他几个位点的突变[14]。

  STI571在治疗期间部分患者可以出现耐药,早期的耐药可能与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有关。有学者认为C-KIT基因的外显子9和PDGFRA的D842V部位发生突变对STI571的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但整个治疗后生存率也较差,增大药物剂量(从400mg到800mg)对C-KIT基因外显子9突变的类型有效。[15]后期的耐药主要发生于C-KIT的11外显子突变的基因,这类肿瘤可产生新的部位的突变,如外显子13,14,17和18,它们产生的蛋白可以覆盖酪氨酸激酶ATP结合位点,另外一些越过C-KIT 和PDGFRA基因的信号转导系统的激活也是后期耐药的重要原因。[16]Theou目前的研究发现大多数GIST的耐药病例都可检测到P-糖蛋白和多药抵抗蛋白的存在。[17]我国从2003年7月批准使用依马替尼治疗GIST,目前对治疗的病例做统计分析,数量尚少,依马替尼治疗的使用疗程,不良反应,卫生经济学评价等方面的资料不足,尚需继续积累。Sunitinib是一种抗新血管形成的药物,它能干扰肿瘤细胞发展新血管的能力。在分子水平上,它能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并因此进一步阻止血管的生长。Sunitinib适合于治疗对STI571耐药的病例。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