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正文

名校毕业生为什么也会那么蠢

发布时间:2023-01-20 13:06:56娄媚和来源:

导读原标题:名校毕业生为什么也会那么蠢一位清华应届硕士生吐槽字节跳动公司的帖子火了。这位清华硕士称,字节跳动公司只给了23年应届生2万的...

原标题:名校毕业生为什么也会那么蠢

一位清华应届硕士生吐槽字节跳动公司的帖子火了。这位清华硕士称,字节跳动公司只给了23年应届生2万的月薪,甚至不如本科,恶意低薪很恶心。然后还上纲上线,给字节扣了很多帽子。

年轻人激烈声讨任何对象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某种程度上,这段声讨文字反映了他缺乏思辨、分析能力。这恰好也是工作中需要的能力,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他为什么“被低薪”。

很多人对他作为名校毕业生却缺乏思维、分析能力感到失望,不理解。其实,现在类似的现象很多。985、名校、北清的高校群里,有转发食疗养生的、有转发阴谋论的,有转发耸人听闻的谣言的,有转发批判市场经济张嘴就来“万恶的资本家”的。各种粗制滥造,一看就知道的谣言,频频出现在各个名校校友群中。

在一个清华的校友群,曾有人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北大、清华毕业的人,居然还会相信这些“一眼假”的东西,和自己的亲戚群、老乡群别无二致?

我说,我能回答你这个问题。

▌知识结构的缺陷

郭德纲曾说过一段相声:我和火箭专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烧煤,煤还得精选煤,水洗煤不行。如果那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同样的,如果我告诉一个清华理工科毕业的,40岁的中年男人,我可以用社会经验去把握电机磁阻参数,催化剂的活化能,他可能觉得,看我一眼就算他输。

但是,他却会认为,他不需要学习任何相关知识,在不具备相关知识框架的情况下,仅凭生活经验,就可以掌握社会运行的原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就因为他懂电机磁阻参数,懂催化剂的活化能。

人类的理工科知识,经历了千百年的积累;而人类对于社会运行的知识,也经过了同样时间的漫长积累,人类才从弱肉强食的原始社会,变得更加文明。虽然,社会科学没有一定答案,但相关的底层概念,能帮我们搭起一个思维框架,更接近真相,更明晰是非。

自由与安全的矛盾、权利与义务的相辅相成、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别、无知之幕、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乃至更具体的,财政幻觉、理性选民的神话、池塘理论、阿罗不可能定理,这些社会科学的概念、知识框架,能帮助我们透过纷繁复杂、厚重灰暗的社会现象,去看到事情的本质与是非。

这是些本该在初高中阶段就完成的通识教育。但我敢保证,绝大部分985毕业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东西。

假设一个清华毕业的人,80后,从农村苦读考上清华,现在定居北京,年入300万,有北京户口,买了学区房,孩子免费上学区里的公立名校。这时管理部门要教育改革,让流动儿童也来上这所学校,并且和本地人混编在一个班级。他作为家长是什么态度?是欢迎流动孩子一起来上学,还是“我奋斗了三十年,我的孩子免费上好学校这个待遇是我应得的,你们这些穷人不配”?

显然,在当下,大概率的是后者。

但如果他多多少少懂一些“无知之幕”的分析框架之后,他的看法多多少少会有些改变,会更倾向于前者。

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所谓无知之幕,指人们在讨论一件事时,最理想的方式是假设大家都在一个幕布后,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走出这个幕布后将处于什么样的角色。或者说,讨论一个社会的问题、架构、决策时,你不知道自己会投胎到这个社会的哪个阶层。这样,就会假设自己可能是其他人,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如果他再懂一点财政知识,知道政府财政的原理,而且,不仅仅是学过,而是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能够想到这些知识,那么,他就会意识到,公立学校的钱,源于所有纳税人,公立教育的原则应该是公平。

在这些知识背后,则是人类的价值观。没有这些知识,自然也没有这些价值观,信奉的就是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换句话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思维能力与使用思维的能力

人类思想上的惰性,打开了人类被潜移默化的大门。

《思考快与慢》是丹尼尔·卡尼曼写就的一本经典的心理学巨著。在这本书中,他将人的思考分为两类:

“系统1”——依赖记忆、经验的“快思考”。

“系统2”——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慢思考”。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会使用不同的思考系统。比如我看到一个社会事件,会使用“系统2”去思考,职业习惯而已。但同一个事件,对于很多人来说,无非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不会去仔细思考,哪怕他比我聪明很多,他的思考能力也只会用在工作中。

博尔特有能力9秒跑完100米,但他平时走路,喜欢慢慢走,一秒钟1米;另一个人,虽然他短跑的能力远不及博尔特,但他平时习惯于小跑着走路,每秒2米。所以,在日常状态下,后者的速度超过了博尔特。这就是“思维能力”与“使用思维的能力”的区别。

我们什么时候会使用自己的思维能力?

阿伦特所说的平庸之恶,即恶的平庸性,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消除自己的思想,无条件服从下达的命令,放弃个人价值判断。但我觉得,平庸之恶不一定会出现在一个看守柏林墙的警卫身上,因为他们所处的岗位,让他们在职业上接受日常冲击,他们不会在工作这方面毫无思考。

但作为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生,工作繁忙,群里、社交媒体上、饭局上聊几句“闲事”,不会“费力”按照相关的知识、逻辑框架来分析事实,得到正确的结论——虽然他们有这个能力。而更多的时候,由于缺乏前述的知识框架,他们未必有这个能力。

所以,哪怕是名校毕业,哪怕具有更高的思维能力,但实际上,一般情况下,面对社会事务,他们往往采用从众的、“快的”方式去思考。他们所谓的“自己的观点”,只是根据一个关键词,在脑海中寻找最接近、最熟悉的词句来组成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自己日常最频繁听到的那些东西。

这些脑海中的东西,决定他喜欢听到和看到什么,无数人的偏好汇集起来,就是流量密码。市场自然会向他们提供这个东西,而那些理性的声音则因为“不符合偏好”“不被关注”被抛弃。于是,那些谬误的信息就成为一个茧房,牢牢地包裹住他们。

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不仅缺乏知识,甚至也缺乏事实。他们获得的是建立在虚假事实之上的谬误观念,然后,他们误以为这是自己所想。

这正是这位清华毕业生围绕“批判资本”来建立自己的观点的原因。他觉得这是自己的思考,但其实只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已。其中的逻辑不堪一击,也不存在对社会和市场运行基础的知识。我没有看到他“使用自己的思维”。

说个题外话,这正是小镇做题家的本质:自己学的东西,只能用在做题中,在现实中却无法“使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性地应用。他们能熟练地解题,但并不相信自己所学的可以应用于现实,在现实中,放弃了自己的知识。一个医科生在统计与检验考试中能获得100分,但在现实中,仍然会相信无法通过双盲实验三期临床的中成药是有效的。

回到正题上来,正因为缺乏相关知识框架,又“不使用思维能力”,名校毕业的学生,因为社会和他们自己都相信这些是“更有学识的人”,更不愿意接受与自己已有知识框架不符的思维和认知,不愿承认自己的缺陷,反而最容易被流行的谬误所俘获。

这就形成一个现象:随着一个名校毕业生对社会新闻关注度的提升,他的谬误观念会变得更多;只有当他翻越一个门槛,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相关的信息、知识,更全面地获得信息、知识、观点的时候,他的认知谬误才会逐渐减少。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么多时间,不足以翻越这个门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没有时间看一眼头顶的星空。

很多时候,受教育更少的人,反而能以直觉、常识、以及人类普遍的同情心去把握是非对错。他搞不懂北约华约、泛斯拉夫主义、地缘政治,他只需要懂“先去打人家干嘛?那些难民小孩好惨哦。”

当然,这是一个社交媒体时代的普遍现象。

国外的民众,比如那些所谓的红脖子,其实也没有多少理解力,也不会使用自己的思维。他们反对疫苗,反对戴口罩,并非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有自己全面的分析,更多的也只是出于从小被教导的理念,诸如要自由、保持个人独立,不信任政府。在疫情来临的时候,从科学角度,这当然是愚昧的,但从长期、整体角度看,这提供了一个更多元的、不那么容易形成信息茧房的环境。

名校毕业的学生,将来都是社会精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发展的走向,当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充满偏见与谬误的时候,社会就会像一架失控的马车。要避免这个风险,这些精英应该建立起解读社会问题的基本知识框架,更积极地“使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社会也要向他们提供更多理性的观点与声音。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