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正文

阅见深圳|作家刘亮程谈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自然”

发布时间:2022-12-08 13:28:10蔡琳福来源:

导读近年来,对自然的书写已成为当代文学的热点,许多作家、作品或自觉或被评论纳入“自然写作”这一文学类型下,本期“与自然同行”活动邀请到...

近年来,对自然的书写已成为当代文学的热点,许多作家、作品或自觉或被评论纳入“自然写作”这一文学类型下,本期“与自然同行”活动邀请到《一个人的村庄》的作者——新疆作家刘亮程先生,向听众讲述他理解的人与自然。

刘亮程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他的许多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课本,在文学界与普通读者中均有广泛影响。刘亮程先生的出席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纷纷报名参与本次线上活动。

据悉,“与自然同行”为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深圳市弘文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系列高端人文论坛,本场为第三期。

刘亮程先生深情回忆了二十多年前他创作《一个人的村庄》的过程。出现在这部非虚构作品中的村子就是他的家乡,一个位于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一个人的村庄》记录的就是发生在这座普通的中国乡村中的日常生活。尽管许多读者都读过那些动人的文字,但当作家重新回溯往事,讲述如何见证过一条老狗的死亡,如何在荒野与一只野狼狭路相逢,如何聆听风吹过草木和虫子的鸣叫,听众的心弦再次被这些自然的天籁拨动,如梦似幻。

刘亮程说,他的乡村其实是一种回忆的产物。身处其间时,并没有觉察到这些经历的特别,他是在长大成人,离开乡村去新疆首府乌鲁木齐谋生之后,这些生命的记忆才被城市生活所唤醒。这段失而复得的体验,召唤出被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所裹挟前行的中国人的集体情感,因而挥之不去。

刘亮程对自己独特的创作立场的介绍引发了听众的热烈反应。本期活动的与谈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孙民乐教授认为,刘亮程先生的幸运,在于拥有了完整的乡村生活记忆,更重要的是,是刘亮程的城市生活反观,缔造了刘亮程先生的艺术世界。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者,同时也是中西“自然写作”与“环境哲学”的研究者,孙民乐高度评价刘亮程先生在当代中国“自然写作”中的独创性。

在孙民乐看来,这种独创性源于刘亮程先生早年的乡村生活经历,乡村生活培养了作家的一种情感态度以及抒情方式,刘亮程先生最大的贡献即在于将“自然写作”中的“第一自然”变成了“乡村”。这个“乡村”,不是一个“自然地理”的概念,而是一种“人文地理”,是文化人类学家段义孚先生定义的与现代人有着情感联系的“地方”,而不是全球化过程中无差别的“空间”。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一位听众向刘亮程先生提问:随着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不可逆,刘亮程先生念兹在兹的乡村正在快速衰落和消逝,当“乡村”不再之后,这种以“乡村”为“自然”的写作方式如何持续?刘亮程先生的写作将走向何方?

在对孙老师的精彩点评和听众提出的关切表达了感谢之后,刘亮程先生回应,在他的理解中,中国的乡村从来就不是一个现实的存在,而是在唐诗宋词等传统诗文中存在的一种文化记忆,或一种想象。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它不但不会消失,相反会不断复活与重现。就“自然”而言,刘亮程先生指出,尽管许多研究者将他视为“自然写作”作家,但即使是在《一个人的村庄》这样的早期作品中,他关注的“自然”就从来不是纯粹的“自然”,而是人与自然的互动,是通过人眼看见的自然。当人们在凝视山野时,其实在凝视自己的内心,是对自我的观照。

如果我们阅读中国古代的《山海经》《搜神记》,就会发现中国人很难像法布尔那样观察或描写昆虫。对于刘亮程先生的创作而言,不论是“乡村”或“自然”,都只是一个表现媒介,最终讨论的仍是人的存在。这一主题不仅贯穿了他后来的作品如《本巴》、《凿空》等,也将决定他未来的创作方向。

对谈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记者】郭悦

【作者】 郭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