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正文

普鲁斯特逝世100周年|从误解出发,重读《追忆似水年华》

发布时间:2022-11-18 15:03:18宁彬晨来源:

导读玛德莱娜小蛋糕、童年时妈妈的晚安吻、海边捉摸不定的少女、贵族沙龙里的觥筹交错……只要提起普鲁斯特时,我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些著...

玛德莱娜小蛋糕、童年时妈妈的晚安吻、海边捉摸不定的少女、贵族沙龙里的觥筹交错……只要提起普鲁斯特时,我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些著名的意象或画面。若是进一步追问这是怎样一部小说呢?我们也许会联想到这样一些答案:意识流小说、自传式回忆录、缺乏情节和结构等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普鲁斯特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个完整中文译本诞生以来,这部作品就在中国读者中激起了经久不息的热情。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关于普鲁斯特的阅读和理解仍然存在着不少刻板印象或是误解。今天,在普鲁斯特逝世一百周年之际,我们怀着对他的深切怀念,再一次尝试去靠近他、了解他,穿越刻板印象,去接近更加真实的普鲁斯特。

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普鲁斯特展“La fabrique de l'œuvre”,展出了普鲁斯特的练习册、打字稿等

标题翻译之争:一部追忆往昔之作?

在国内通行的译本中,《追忆似水年华》还有另外两个名字,分别是与法语原文严格对应的“寻找失去的时间”和试图在文学性与忠实性之间取得平衡的“追寻逝去的时光”。关于书名翻译的争议自小说译介之初便已存在。

1980年代译林出版社组织翻译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时,各位译者和学者曾就此展开了精彩的讨论,“追忆似水年华”这个标题最终以微弱的优势胜出。作为全书书名,“追忆似水年华”立即唤起了我们共同的文学记忆,让我们联想到《牡丹亭》中的唱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和李商隐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种忧郁的诗意和怀旧之情油然而生,并在我们心中投下了关于这部小说的某种预设和期待,认为这是一部追怀往昔岁月的自传式回忆录。这也是关于这部作品的一个普遍误解。然而另一个标题“寻找失去的时间”却暗示我们,这或许不仅是一种追忆,更是一种深度的寻找和挖掘。小说的法语原文标题为“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其中“temps perdu”(失去的时间)不仅指的是线性的客观流逝的时间,更是指在主观上已被遗忘的时间,以及荒废、虚度的生命。而“recherche”一词也不仅仅是追忆,更暗含着寻找和探索之意。因此书名“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邀请我们开启的这趟旅程远不止是对于往昔岁月的简单回忆,更是对自我的深层探索和对生命的拯救与重塑。

法国国家图书馆展出的普鲁斯特手稿

从“失去时间”到“找回时间”:小说内部结构探究

关于标题的探讨也引领我们来到关于普鲁斯特的另一个刻板印象,那就是认为这部小说内容芜杂、结构散乱,缺乏明晰的情节和主线,并将其归类为意识流小说。而事实上,普鲁斯特生前便曾就这种普遍存在的误解做出过回应。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表示,许多人批评自己的作品缺乏结构,然而这部作品的力量就存在于结构之中。

让我们再次回到标题对全书结构的暗示。全书总标题中的核心词组“失去的时间”(le temps perdu)和小说最后一卷的标题“重现的时光/找回的时间”(le temps retrouvé)遥相呼应,暗示出“失去时间-寻找时间”这条贯穿全书的主线。这也是小说在构想之初的基本结构。普鲁斯特在最初创作时只构想了两卷,即《失去的时间》和《找回的时间》。尽管小说后来不断扩充、膨胀,然而“失去时间-寻找时间”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全书,串联起爱情、社交、记忆等其他重要主题,并通向最终的重要主题——艺术创作,由此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上升线。这条统一的上升线,如让-伊夫·塔迪耶(Jean-Yves Tadié,法国当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所说,即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因此,小说看似充满细节,我们在阅读时似乎不断迷失,然而实际上却埋藏着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内部结构。主人公在爱情与社交中不断失去时间,又在记忆与艺术创作中找回失去的时间。“失去时间-找回时间”的本质其实就是主人公的成长与学习历程。

展览中显示的普鲁斯特最初的设想:总标题为“心的间歇”(后改为“追忆似水年华/寻找失去的时间”),第一卷标题为“失去的时间”(后改为“在斯万家那边”)

感觉、记忆与艺术创作:一部成长与教育小说

主人公在童年时期心中充满了对爱情的纯真信仰、对社交世界的向往,并怀抱着艺术创作的梦想,渴望寻找到幸福与真实(réalité)。起初他以为幸福存在于外部世界中,而真实是哲学意义上的真理(vérité)。因此他投身于爱情与社交的世界中,渴望在其中找到幸福,并计划写作一部呈现宏大哲学主题和哲学真理的作品。然而在爱情经历与社交体验中,年轻的主人公并没有找到他所追寻的幸福,反而不断经历着梦想与信仰的幻灭——爱情被解构为想象、嫉妒与焦虑,社交的愉悦也不过如此浅薄而短暂。哲学主题也未能给他带来任何文学灵感,反而使他感到才思枯竭,转而进一步将生命浪掷在浅薄的愉悦中,使得艺术梦想逐渐荒废。因此这是一种时间的失去,不仅仅是时间的客观流逝,更是生命的荒废与自我的迷失。

而真正使他感到幸福和文思泉涌的却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比如“一个屋顶,反照在石头上的一点阳光,一条小路的特殊气息”,以及浸在椴花茶中的玛德莱娜小蛋糕的味道。在这些对事物的主观感觉以及非自觉记忆的体验中,主人公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愉悦和更加深沉的幸福:“这不是那种使我们更不稳定的,难以被我们挽留和驾驭的乐趣,而是一种相反的、我可以信赖的、牢固的乐趣,它美妙、雅静、包含丰富而恒久的真实,它未被说明,但确凿无疑”。但是非自觉记忆的出现总是如此偶然,它只零星地闪现在主人公的生命中,尽管它能唤起一小段丢失的记忆,使得过去的自我重新复活,却不足以真正找回“失去的时间”,实现对整个生命的救赎与重塑。因此记忆并不是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主题,事实上它只是为主人公开启了一扇门。非自觉记忆的实质也不在于找回记忆本身,而是如同瑞士批评家让·鲁塞(Jean Rousset)所说,是一种“向着自我的精神内省,走向生命存在的深层”。因此记忆与感觉的体验是主人公走向艺术创作之路上的一种学习历程,让他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和真实不是从他者和外部世界中获得,而在于生命内部的超越性体验,生命内部潜藏着一个巨大的、广阔的世界,它隐没在黑暗中,等待着他去挖掘和照亮。主人公也终于领悟到自己所追寻的真实并不是那种抽象的哲学或科学意义上的真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效的真理,而是扎根于个体对世界的感觉经验,建立在自我和世界关系之上的内在真实。

如何去照亮这个内部世界、挖掘出生命的内在真实?对于主人公而言,就是通过艺术创作。感觉和记忆的体验已经为主人公隐隐指出一条不同于他最初所设想的艺术创作方向。而与伟大艺术家的来往,尤其是与画家埃尔斯蒂尔的来往,则为主人公带来了进一步的审美与艺术教育。主人公逐渐打破了最初的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本质与表象、身体与精神的经典二元对立,认识到主观感觉和印象的有效性,它们并不是需要被否定的“错误”和“幻觉”。埃尔斯蒂尔对主人公更重要的启示还在于对世界的重新“命名”,也就是用艺术家的语言去解构我们关于世界的固有观念、命名和区分,用艺术家独特的眼光和视角进行新的创造,恢复一个没有被理性、习惯和陈词滥调所压扁的世界,恢复感性经验的厚度,还原我们关于世界之体验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独特性。通过语言——无论是绘画的语言还是文学的语言——艺术家得以超越感觉和印象的不可言说性,将内在的真实提炼为“精神的等价物”,同时使得个人经验朝向普遍性与永恒性敞开。如果说非自觉回忆和对事物的诗意感觉使主人公得以拯救荒废的过去和幻灭的当下,那么艺术创作则将生命的救赎进一步引向未来,成为对抗时间和死亡的方式。

完成了对最后一卷的修改之后,普鲁斯特在手稿最后写上了“完”

大教堂与连衣裙:阅读的邀请

小说结束之时正是主人公的创作即将开始之际,因此小说的结尾并非是一种真正的结束,而是导向一种新的出发。而主人公将要进行的创作正是首先通过回顾和挖掘过去的生命经验而开启,这恰好与第一卷开头叙述者失眠时回顾往昔相接续,因此小说在结构上也成为一个完整的首尾相接的闭环。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世界,而是处于动态的、不断的开始当中。普鲁斯特借主人公之口谈到理想中的作品结构时曾将其比喻为大教堂和连衣裙。《追忆似水年华》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失去时间”和“找回时间”这两座拱璧在作品内部慢慢铺展,最终在拱顶相会,支撑起如教堂般厚重的整部作品。而在小说内部,许多细节之间也相互呼应,进一步形成精密的内部结构,只有反复阅读才能使它们浮现出来。就如同主人公在散步时见到斯万夫人的衣服上缀满美丽的花朵,而只有当他帮斯万夫人脱下外套、看见内衬时,才发现这些花朵背后细细密密的针脚,正是这些隐藏着的精密结构才使得花朵能够像蝴蝶般在衣裙上翩飞。

展览中展出的斯万夫人连衣裙原型之一

因此,《追忆似水年华》这样一部书写内在生命经验的作品虽然“没有任何奇遇、任何曲折的情节,有的只是人、物的探索和自我发现”,然而却通过生命内在向度的深度探索建构起了一个独一无二、宏伟而又精微的世界,如同小说中主人公对埃尔斯蒂尔画室的比喻一样,这就是普鲁斯特自己的“创世实验室”。普鲁斯特所开掘的新的艺术主题和艺术观念是法国小说走到二十世纪的一次深刻变革,它继承了法国文学传统中以卢梭为开端的内心世界写作的传统,将对内心世界的开掘发挥到极致,并将对小说语言提高到与诗歌语言同样的高度和纯粹性。由此,《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小说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现代小说的主题和形式,如同乔治·普莱(比利时著名文学批评家,日内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在《普鲁斯特的空间》中所说,这部小说虽然“只是展现和阐明了最为简单、最为日常的探寻,即那位醒来睡客的探险”,但却是“文学史中最为复杂的小说之一”。

在普鲁斯特逝世一百周年之际,我想最好的纪念方式或许就是对其作品的重新阅读和了解,抛下过去的刻板印象,真正走进作品的世界,这是普鲁斯特不断向我们发出的邀请。他不仅邀请我们去进入作品的世界,更鼓励每一个读者去寻找自己失去的时间。他告诉我们,只要死亡的钟声尚未响起,我们仍然有对现实说“不”的能力。因此,尽管这部作品不断讲述了失望与幻灭的经历,但它仍然是一部充满力量、给人以勇气的作品,它就仿佛我们远方的一个朋友,了解我们全部的期待与梦想、迷惘与痛苦,并给予我们最深切的理解与安慰,告诉我们一切都会过去,诗意的感觉将比心灵的痛苦更为长久,我们终将在艺术、在对美的追寻中获得救赎。

那么现在,让我们开始阅读吧。

(作者文竹,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NS-PSL]博士在读,研究领域:中法文化迁变中的普鲁斯特。)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