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正文

22年悉心照顾不放弃!“820克妈妈”捐出大半肝脏延续儿子生命

发布时间:2022-11-16 13:27:23程毓山来源:

导读 极目新闻记者 陈媛 刘迅 摄影记者 王永胜 通讯员 吴立志 金煦秋日的阳光照进病房,洒在儿子消瘦的脸上。“妈妈你还好吗?你为我付出...

极目新闻记者 陈媛 刘迅 摄影记者 王永胜 通讯员 吴立志 金煦

秋日的阳光照进病房,洒在儿子消瘦的脸上。“妈妈你还好吗?你为我付出太多,太辛苦了。”站在儿子的病床前,听着儿子虚弱地说着心里话,46岁的田建东眼里噙着泪水,心却无比的安定。11月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罹患肝硬化终末期的22岁小可(化名)成功移植了母亲的820克肝脏后,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这一供肝重量,在亲体肝移植手术中属于较大的。儿子在重症监护室待了7天,母子再次见面,田建东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22年来她从未感到过如此的轻松。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除了她自己没有人真正知道,为了儿子能活下来,这个像大山一样坚强的母亲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妈妈顾不上自己,第一时间去探望手术后的儿子

不愿放弃孩子,她用奶瓶喂中药

2000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五。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花园镇襄花村,一名足月的男婴呱呱落地,机灵可爱。儿子的生日恰逢元宵节,让全家人都开心不已。

“然而,老天跟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田建东渐渐发现,原本一周就该自然消退的新生儿黄疸却迟迟没有退掉,孩子皮肤泛黄,颜色一天比一天深。没出月子的她赶紧抱着孩子来到武汉的医院,治疗了一个月,黄疸依然退不了,到儿子四十天大时,全身皮肤如陶土色,连眼白也变黄。专家轻按了孩子的肚皮,摇头说,“肝都是硬的,活下去的希望很渺茫。你们夫妻还年轻,以后还有机会要孩子!”

一瞬间,田建东觉得心被撕裂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或许是母子连心,这时怀里的宝宝抬起的小手,轻轻地摸了摸她的脸。这一刻她坚定了自己的心:“无论如何,我一定要救我的孩子,我一定会让他长大!”

出院后,田建东抱着孩子,四处奔波,打听各种治疗的方法,找中医开药方、买药材,每天凌晨五六时起床熬药。中药药汤很苦,孩子还太小,没法喂进嘴。田建东没办法,只能试着让孩子含住奶嘴,她一点点用力挤进孩子嘴里。孩子哭闹不肯喝,药直往外吐,田建东只能含泪重新再熬再喂。

“那是我们母子俩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抱着要让孩子活下去的信念,我已经分不清白天黑夜,每天看病、买药、煎药、喂药……”田建东痛苦地回忆说,“孩子不舒服,整夜整夜哭闹,我抱着一刻都不敢离手,等他安静下来,我更是提心吊胆,生怕他出现意外。”

也许是上天怜悯,也许是药物对症,儿子长到11个月时,情况开始慢慢好转。虽然跟健康的孩子相比,儿子身材瘦小,脸色泛黄,但无论如何孩子活了下来,慢慢长大了,这让她看到了希望。

她付出所有,成为照亮儿子的光

田建东很喜欢孩子,当幼师是她少女时期的梦想,“看到孩子纯真的脸,再多的烦恼都没有了。”幼儿师范中专毕业后,她一直在外省的城市当幼儿园老师。

儿子出生后,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一直陪伴在儿子身边照顾他。儿子身体不好,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她一点都不敢马虎。由于孩子经常生病,上幼儿园成了难题,有的幼儿园不愿意接收,有的接收后没多久就劝退,她就带着孩子一家一家上门,就这样断断续续地熬到了孩子上小学。

孩子上小学后,为了方便照顾,她在村里的幼儿园当了一名聘用制的老师,上下班的时间正好跟儿子上学、放学同步。每天目送儿子背着书包走进校门,田建东都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和健康孩子相比,他很瘦小,脸色泛黄,做不了剧烈运动,每天有喝不完的药,但对我这个做母亲的来说,起码他还活着,他在长大。”田建东说,因为孩子的病少不了总去医院,周围小朋友会笑,她只管给儿子打气,“孩子,你不是什么大病。放心,有妈妈在,一定会好起来的!”

这么多年,她从未放弃过四处求医,这个老中医看了孩子摇摇头:“这孩子估计长不大。”她就再换一个,几年下来不知道看了多少医生,熬了多少药。

在儿子心中,妈妈是像大山一样坚强乐观的人,照顾他的生活,安排他的饮食,到处寻医问药,记着他每一顿的药量,无论多么辛苦多么困难,他没听妈妈喊过累,也从没见妈妈哭过。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为了不让儿子难过,我从未说过孩子的病情严重程度。我把它埋在自己心里,一个人默默承受压力。”田建东笑着说,如她男性化的名字一样,她骨子里也有股不服输的倔强,“只要我这个当妈的还在,孩子就有希望。”

儿子13岁,田建东带他到武汉复查。这一次,等来的却是最不愿面对的消息。专家明确表示,由于先天性胆管狭窄,胆汁无法顺利排出,小可已经出现肝硬化,继续发展下去会变成肝功能衰竭,最终的办法就是做肝移植。

“肝移植?”田建东脑袋一片空白。走出诊室,她支开儿子躲到了医院的楼梯间,蹲在地上嚎啕大哭。

哭完后的她擦干眼泪,微笑着走到儿子面前,牵起儿子的手说,“妈妈带你回家”。

儿子肝衰昏迷,她说“用我的肝”

从2013年得知儿子的病情会不断恶化后,田建东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注意清淡饮食,不吃辛辣油腻烟熏的食物,不熬夜,白天带小朋友一起跳操运动,每天晚上快步走1万步,风雨无阻。“我只有一个信念,我一定要坚持住,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活下来。”

忐忑不安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可考上咸宁一所大学。孩子不在身边,田建东每天都跟儿子打视频电话,叮嘱他注意身体,非要看到他的样子,她才能安心。

然而不幸还是发生了。2020年,读大二的小可突然在寝室吐血,被同学送到医院后情况好转。今年6月24日,刚拿到大学毕业证的小可再次吐血,从鲜红色到深褐色,吐出的血几乎装满小号垃圾桶,送到当地医院时已经昏迷,急救车将他送到武汉协和医院抢救。

该院肝胆外科专家检查发现,小可的肝脏已到肝硬化终末期,这次出血是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虽然这次堵住了,但二次破裂的可能性非常大,随时有生命危险,唯一的希望只有做肝移植。但这家人经济条件有限,面对高昂的手术费用无法承担。

经再三评估,专家考虑可以做亲属活体移植,田建东主动到协和医院西院区找到肝移植专家,平静地说:“用我的肝吧!”

听到妈妈的决定,小可坚决反对,“您为了我辛苦了二十多年,不能再把自己的身体拖垮了。”

田建东拉着儿子彻夜长谈,“妈妈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你能好好活下去。放心,有医生在,一定会保护我的。”

妈妈第一次当着儿子的面袒露22年心路历程

今年7月,田建东和丈夫一起去配型。结果显示:母子俩血型相同,均为A型,适宜亲体肝移植。

母子俩在病房等待手术

丈夫黄平胜说,到这个节骨眼了,妻子才告诉他儿子的真实病情,他连夜从外地赶到武汉。“这二十多年我都在外地的建筑工地干活,过年才能回家团聚。每年挣的大部分收入用来给儿子买药,妻子总安慰我说,‘没事的,孩子大一点就会好的。’”

田建东所在幼儿园的园长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临到孩子要手术,田老师才拿着诊断书来请假,再三询问才道出真实原因,“我很震撼,眼泪唰地往下掉,家里出这么大的事,可这么多年她在幼儿园每天都乐呵呵,工作又积极,孩子们都很喜欢她,从没一点负面情绪,实在太不容易了。”

暴走一个月,她瘦了八九斤

由于亲体肝移植很特殊,必须经过严格、规范的医学检查和伦理审查。武汉协和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肝脏移植中心主任顾劲扬教授说,医生首先要保证供者的安全和健康,同时兼顾受者的移植效果。

今年9月,田建东住进协和医院西院区,开始一系列严格的术前评估。令人意外的是,身高157厘米、体重128斤的她查出了脂肪肝。

“这对移植手术效果来说是非常危险的。”顾劲扬教授下任务,妈妈必须快速减重,再手术!

顾劲扬教授解释,虽然田建东不吃重口味的食物,平常也注意运动,但湖北地区的饮食习惯普遍油脂超标,患上脂肪肝也不奇怪,这种情况比较常见。

这一结果让田建东心急如焚,她立马开启减重计划。由于活动空间小,她就在病区走廊里、楼梯间里绕圈快走,一圈、两圈、三圈……田建东不停地走,直到大汗淋漓,迈不动腿,她才肯停下来歇会儿。

手术前,妈妈带着儿子在病区“暴走”

手术前,妈妈带着儿子在病区“暴走”

“我多动动,肝才会对儿子有帮助。”坚持“暴走”运动一个多月,她瘦了八九斤。

同时,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湖北省伦理委员会分别通过审核,认为两人符合亲体肝移植手术的医学要求。

10月30日上午7时许,田建东准备被送入手术室,分开前她拉着儿子的手说:“我们一起加油,都会挺过来的!”儿子红着眼眶点点头。

待跟儿子分开后,这位坚强的妈妈才表现出有些紧张,她偷偷告诉记者:她平时很少去医院,怕痛也怕打针,想到要做大手术,身体不由自主地发抖,但她不想让儿子知道。

黄平胜看着妻儿分别被送进手术室,他说,自己一个人站在走廊,胸口刀绞一样疼,两个最亲的人哪个有闪失,他都没法接受现实。

15个小时手术,她的肝让儿子

当天上午9时09分,一场与生命竞速的肝脏移植战斗打响了!

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顾劲扬教授(右)带领团队紧张手术中

顾劲扬教授主刀手术:切皮、游离肝脏、找到每一根与肝脏相连的重要血管和管道并仔细分离、胆道造影、术中B超定位、切取右半肝……手术争分夺秒地进行着。

顾劲扬教授(右)带领团队紧张手术中

手术中的每一分一秒,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和内环境都在不断变化,需要通过各种监测手段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及时调整。

14时25分,顾劲扬教授摘取了妈妈的部分健康肝脏,重820克,超过了小可体重的1%。手捧着供肝,专家团队不到一分钟紧急低温处理,灌注器官保护液,修剪肝脏,髂血管重建中肝静脉。

此时,在田建东手术室对面,小可的手术也在同步紧张进行中,协和医院肝胆外科专家郑启昌教授主刀。

协和医院肝胆外科专家郑启昌教授(左)为小可切除病肝

15时40分,阻断下腔静脉,小可的病肝被取出,萎缩且质地变硬。

15时50分,顾劲扬教授将宝贵的供肝放入小可体内,这也是手术重要阶段。他一针针吻合右肝-下腔静脉、门静脉等,每一针都十分精细,不能造成流出道的狭窄,也不能渗血。

16时50分,供肝开放。血液顺利通过缝合口处,血管通畅,没有渗漏。

小可“无肝期”仅70分钟,这也是最危险的阶段。由于血液被“截流”,下半身血供无法回流,上半身血液不足,心、脑、肺等重要脏器都有缺血受损的风险,这对麻醉科主任肖维民教授团队、顾劲扬教授团队来说相当关键。

“下腔静脉开通”“门静脉开通”“血压情况如何”……手术室里,近二十名医护屏气凝神,不敢有丝毫大意。

手术紧张进行中

手术紧张进行中

手术紧张进行中

“门静脉高灌注,按计划切除肿大的脾脏!”顾劲扬教授果断作出判断。不到10分钟,脾脏顺利切除,血流一切正常。

接下来,显微动脉吻合、胆肠吻合术一气呵成。

由于供体有脂肪肝,这无疑增加了手术难度。在吻合血管和管道“开闸”的那一刻,金黄色胆汁排出,尿量也不错,这也意味着肝脏正在适应新环境,已开始工作。

10月31日零时,这台历时15小时的成人间不带中肝静脉右半肝亲体肝移植手术顺利结束。

母子成功脱险,期盼开启新生活

“手术难度和风险太大了。”走下手术台,顾劲扬教授长松一口气。相比全肝移植,这台手术耗费的时间至少在3倍以上,多学科团队一起挑战不可能,续写了患者生的希望。

“术前通过计算机三维重建,我们精准评估了供肝,计算合适的切取部位、大小等。”顾劲扬教授说,妈妈的肝脏比一般成年女性的稍大,全肝有1400克,术前预估右半肝重量可能超过800克,按照严格的供肝/受体体重占比已经超过规定的1%,这样保证孩子未来的身体代谢需求,更重要的对妈妈的健康也不会有影响。

顾劲扬教授透露,为了保证妈妈的安全,取右半肝时,他将重要的“中肝静脉”留在她体内,另外匹配了一根同种异体血管,现场重建,这在肝移植手术中是难度极大的一步。

这台亲体肝移植手术极其复杂、患者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几乎崩溃,其他重要脏器也有功能问题,可以说小可是处于濒死状态。整台手术,顾劲扬教授团队一直在和出血“作斗争”,重建中肝静脉、切除脾脏、显微端吻合右肝动脉、重建胆道等,每一步都环环相扣,任何一处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手术失败。

在协和医院西院区ICU挺过最危险的7天,11月6日,小可从ICU回到肝胆外科/肝脏移植中心的“无菌病房”,目前正在康复中。

手术后,顾劲扬教授(右二)及团队查看小可术后恢复情况

儿子,妈妈激动地双手合十

顾劲扬教授说,协和医院肝移植团队医护人员日夜24小时守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预计术后两周左右小可体内的肝脏会进入快速增长期,顺利“接班”身体的代谢工作。接下来,小可还要闯过感染关、排斥关。

母亲田建东情况稳定,术后第二天已能下床活动,随时可以出院回家。在医护的带领下,她穿上防护服,进到“无菌病房”探望儿子。在手术后的第七天,母子俩的手又紧紧牵到了一起。

田建东说,“儿子喜欢漫画设计,对未来充满憧憬,他希望能找到好工作,结婚生子。我跟他说:‘你的愿望,我们一起来慢慢实现。’”

一家三口合照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