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正文

特别策划 - 这届年轻人,需要与自己和解吗?

发布时间:2022-11-14 13:43:11殷致雯来源:

导读 文 | 阳子前不久,微博话题#突然想与自己和解了#登上热搜,讨论量破亿,人们纷纷表示自己不想再“卷”了,只想好好享受当下,做一只“...

文 | 阳子

前不久,微博话题#突然想与自己和解了#登上热搜,讨论量破亿,人们纷纷表示自己不想再“卷”了,只想好好享受当下,做一只“快乐的咸鱼”。

的确,过分自省的中国人一直无法停止审视自我,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不断精神内耗,长此以往让人感到十分疲惫。

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

回看父母一辈,将面子视为重中之重,儿女事业失败抬不起头,婚姻不幸抬不起头,单身结不了婚还是抬不起头......他们人生的所有意义都围绕着外界如何评价而打转,却忽略了最该重视的自我核心。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这届被亲情道德“绑架”的焦虑年轻人不得不用所谓的“丧”文化来对抗审视的目光,有人甚至将这种焦虑放在了寺庙中。

由此,周末拜佛成为了年轻人的新活动。打开社交媒体,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年轻人占据了雍和宫、灵隐寺等地,他们虔诚的点香跪拜,将心愿留在寺庙。

与其说是信命,不如说是他们将寺庙当成了缓解焦虑的安慰剂,他们在此寻求片刻的安宁和舒缓。

然而,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如何真正地做到与自己和解还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的命题。基于此,TOPHER整理了一份相关书单,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新的解题思路。

PART 1 与焦虑和解

不开玩笑的说,在今天,我们相当随意地使用“神经”这个词,尤其是当代年轻人个个看似衣着光鲜亮丽,但内心的“病症”不在少数。

有人患上了所谓的电话恐惧症,不能听到铃声响起,会不自觉按掉;有人有微信长语音厌恶症,看到60秒的语音就直接忽略不听;更不用提当代年轻人都有的手机依赖症,离开手机就仿佛没有了水的生命。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各种类型的人格也层出不穷,比如讨好型人格障碍——事事以别人感受为主,忽略自我、偏执型人格障碍——对事物有强烈的自我边界和要求、回避型人格障碍——恨不得躲在自己的壳子中......

如此看来,好像人人都病的不轻,焦虑的程度也都接近爆炸层级,但人们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事实上,过去,我们习惯于说某个人懒惰、敏感、苛求或多疑,但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这可能已经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时代的病症。

要想与自己和解,首先则必须要与这种“认为自己有问题”的焦虑心态和解。

图片来源:上海文化出版社

荐书:《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作者:[德]卡伦·霍妮

译者:郑世彦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卡伦·霍尼的代表作,本书全面分析了现代人的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

卡伦·霍尼,与弗洛姆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她是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相信用社会心理学阐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的性概念更适当。

作者在本书种指出:神经症是时代病,真的不是你的错!突飞猛进的时代不断给人带来心理困境,今天我们的焦虑、敌意、对爱和权力的狂热追求,都与这些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自己的敏感、潜在的敌意和苛刻的要求,在多大程度上就能控制我们的感情和行为。

本书对焦明确,语言生动细腻,帮助现代人认识和接纳自我,走出焦虑泥潭。

PART 2 与痛苦和解

几十年前,在《半边天》栏目中,一个陕西农村女性刘小样说,“我宁可痛苦,不要麻木”。面对主持人,她说:“我不要我什么都不知道,然后我就很满足。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这就很好了。我不满足这些的,我想要充实的生活,我想要知识,我想看书,我想看电视,从电视上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东西——因为我不能出去。”

而远在另一边的宋小女面临着丈夫含冤入狱的难题,为了孩子,她不得已选择改嫁。数年来,她奔波伸冤,辗转求生。从一个年轻的妻子、母亲变成了几个孩子的奶奶,然而不曾改变的却是她可贵的热情和天真。

她用她的智慧,尽力周旋在两个家庭、两任丈夫与三个儿子之间,躲闪、权衡与付出,保全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

如今,已经不再年轻的宋小女在接受采访时说:前夫张玉环欠她一个拥抱。说话时,她眼里的神情依然像是年轻的少女,那种光采令人动容。

事实上,无论是刘小样还是宋小女,她们所面临的痛苦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然而她们却纷纷选择与痛苦和解。

和解不意味着麻木,如同宋小样呼喊的一样,她们都在努力尝试面对自己,忠于自己,成为自己。就算痛苦,幸好还未麻木,一起清醒地向前走,哪怕只是一小步也算是和解的一步。

图片来源:东方出版社

荐书:《她们和她们》

作者:安小庆 / 林松果 / 李斐然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品方:乐府文化

《她们和她们》是《人物》第一本女性报道合集,收录了9篇直击人心的女性故事,包括《平原上的娜拉》《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前妻》《张弥曼:只属于极少数人的夜晚》等广为流传的报道,并进行了重新修订。

从乡村到都市,从不惑到耄耋,她们遭遇困境,她们奋力挣扎,她们经历苦难而保有天真,她们的故事是永恒的故事,也是人性的故事。

从无声到有声,从陌生到相逢,从一个人抵达另一个人,这些散发着光与热的文字, 让共鸣发生,让理解实现。

这是一部女性之书,女性写作者在书写女性故事的同时,也勾勒了自我生命的轮廓。她们以自己为武器,去撬开主人公生活的外壳,寻找女性精神底层的共振,去完成一个故事。

这些女性年纪不一,个性迥然,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她们都曾拥有希望与梦想,也曾遭遇困顿与打击,承受着身体的疼痛与精神的迷惘。

本书特别之处在于,不仅汇集了三位作者各自的代表作,也收录了她们情感与理智交融的长篇自述。安小庆、林松果、李斐然三位作者,每个人都用上万字的篇幅,诚恳地分享了自己身为女性在成长历程中的困惑与觉醒,以及作为创作者对写作本身的思考。

PART 3 与梦想和解

最近两年,可以明显感知的一个变化则是,无论曾经就职于互联网大厂,还是隐匿于私企的就业者,都纷纷选择了考编,甚至很多人在考试失败之后依旧选择“二战“、”三战“。

曾几何时,过年回家从“找到对象了吗?”延伸到了“考上公务员了吗?”仿佛一朝拥有编制,美好生活似乎就会迎面而来。

尤其是在体量较小的城市中,考取编制就意味着端上众人眼中的“金饭碗”,与此同时,你也会摇身一变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以及“县城婚恋市场中的香饽饽”。

因此,上岸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群体看似理想的生活图景。然而,这真的是你的梦想吗?这种所谓的梦想可以承载你后续的几十年人生吗?

图片来源:播客

播客推荐:《几乎正常AlmostNormal》

期数:2021年6月30日 S1E11

【本期主播】:蒋几乎、刘正常

近几年,大家对考研和考公的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如此热衷于考研和考公?从个人经验来看,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对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为了厘清这一问题,《几乎正常AlmostNormal》播客开展了一次深度讨论。几乎正常AlmostNormal是两位当代偶像对外输出的阵地,希望通过表达和世界建立一点联系。在这个意识形态愈显单一的当下,聊一聊“正常”的边界,探讨“少数”的合理。

在本期播客中,他们指出人们热衷考编的行为与经济下行有关。疫情之下,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加。意料之外的「大厂裁员潮」来袭,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倒闭、经营不善等危机,使得就业机会不断缩窄。

这些问题无一不让求职者看到外部岗位高风险、高压力的一面,因此寻求一份稳定、更具“性价比”的工作,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

此外,《几乎正常AlmostNormal》认为,尽管高考、考研、考公对人生来说都不是一锤定音,但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用固定的标准苛责个体选择是一种非常傲慢的行为。

他们不断提醒年轻人:无论是依照普罗大众的世俗标准做一件事,还是脱离主流道路,走出一条自己的路,都是可以被允许的。

PART 4 与婚恋和解

今天,婚姻被人们视为爱情与友谊、性与稳定生活的幸福港湾。但同时,它又常常在现实中给我们带来种种焦虑和痛苦。

这种令人沮丧的落差让我们忍不住去探究:什么是婚姻?它跟爱情是什么关系?它如何变成今天的样子,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实际上,在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婚姻并不基于夫妻之间的相亲相爱,而是一种专门用来获取财富和权力的制度。直至19世纪,当妻子成了“家庭的天使”,而丈夫成了“养家者”的时候,婚姻才成为人们感情生活的重要依托。

然而,当人们期待婚姻中有浪漫和亲昵的时候,它也就变得脆弱易碎了。随着节育技术的进步和女性争取平等、自主事业的迅速推进,婚姻稳定性的基础被不断侵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一场影响广泛的婚姻革命已经山雨欲来。

时间的指针来到当下,婚姻的变革超过了此前5000年的沧桑变迁,古老的“法则”已不再适用。

当婚姻逐渐成为焦点,当家庭暴力、离婚冷静期、同婚合法等议题均持续引起关注。人们开始探寻如何与婚恋话题和解,比如未来的婚姻能否持续下去?婚姻中的女性到底处于何种地位?这些问题或许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荐书:《为爱成婚:婚姻与爱情的前世今生》

作者:[美]斯蒂芬妮·孔茨

译者:刘君宇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由历史学家斯蒂芬妮·孔茨撰写的《为爱成婚:婚姻与爱情的前世今生》这部开拓性的著作中,将人们带入了一段婚姻探索之旅:从古巴比伦的婚姻密谋,到维多利亚时代情侣们的性苦闷,再到当前关于同居、离婚、同性婚姻的争论,作者用真实、丰富的婚姻故事,粉碎了诸多关于婚姻生活的神话。

《为爱成婚》并不提供婚姻生活的指导方案,但它用形态各异的婚姻制度及其演变规律搭建了一个关于婚姻问题的理解空间。这一空间为我们定位自己的婚姻和爱情状况,提供了足够的线索和可能性。

斯蒂芬妮·孔茨出生于1944年,美国当代家庭委员会的研究与公共教育主管,长青州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和家庭问题的研究。除了学术研究外,孔茨在公共事务的讨论中也颇具影响力,其评论文章经常见诸《婚姻与家庭杂志》《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

在斯蒂芬妮·孔茨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结合下,《为爱成婚》一书或许能帮助女性更全面地了解婚姻的历史、当下和未来。

当你对婚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你才能更好地与其和解。

PART 5 与生育和解

婚恋之后势必会面临生育之困,然而当下的普遍现状则是将育儿的责任强加于女性。

回归到现实社会,雇用环境逐渐恶化,社会构造日益复杂,甚至连结婚也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或者即便结了婚,也不愿意要孩子,又或者即便要了孩子,也有父母放弃育儿甚至虐待孩童——种种社会现实刺目至极。

在近30年来的日本,几乎有个一成不变的现实是,家里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有6-7成女性面临失业。女性不仅置身于只有丈夫和子女的核心家庭中,而且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导致“父亲缺席”,每3位母亲中就有1人面临“孤独育儿”的现状。

仿佛整个社会环境都在对女性说:“这么担心小孩的话,让母亲在家守着吧。”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则是,在讨论女性的艰难处境时,东亚社会的相似性高度一致。

当整个社会要求女性为承担起所谓的“养育责任”而退出社会生活、失去经济来源时,谁又能保证她们不会因此成为“女性贫困”的一员呢?

基于此,诸多女性开始与生育和解,有人致力于改变不让生育的社会,有人选择丁克,有人选择在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后生育,有人选择在生育前与配偶做好责任划分。

图片来源:上海译文出版社

荐书:《不让生育的社会》

作者: [日]小林美希

译者: 廖雯雯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不让生育的社会》从女性的角度切入,以采访和数据为基础,向读者展现了职场对怀孕女性的不公待遇、医院妇产科的弊端、幼儿园存在的问题等,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生育率低的社会因素。

小林美希1975年出生,劳动与经济方向记者。曾任职于株式新闻社,后任每日新闻社《经济学人》编辑部记者,2007年起成为自由记者。

在《不让生育的社会》一书中,作者小林美希不仅仅着墨于种种困境,同时也列举了日本社会中的正面事例,包括职业妈妈小组、将产妇和婴儿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医院、老人与幼儿和谐共处的综合养护机构等,描绘了“能够生育的社会”的理想形态。

然而这依然是少数现象,改变现状仍需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在女性选择与生育和解的那一刻起,这种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有人说,

与自己和解意味着“摆烂、躺平”。

有人说,

和解在当下的时代没有意义。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TOPHER看来,

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不确定的海洋中,

因此,

和解从另一个层面意味着接纳不完美的现实,

并将爱自己视为最终极的浪漫。

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中,

学会接纳不同,寻找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才是真正的自我和解。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