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正文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文库(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

发布时间:2022-08-09 07:06:19屈蓉炎来源:

导读您好,蔡蔡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文库,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孟子》三则...

您好,蔡蔡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文库,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  一箪(dān)食(shi),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1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éi)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2、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13、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14、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15、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16、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不做为了生而不择手段的事情。

17、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因此(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18、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得到生命的办法什么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的呢?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获得生存手段然而不用的人,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躲避祸患手段而不采用。

19、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20、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感情,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感情,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1、  一篮食物,一碗汤,得到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

22、如果盛气凌人地吆喝着给他吃,路上的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他吃,就连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23、 如果有丰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优厚的俸禄为我带来什么好处呢?是为了美丽的房子、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走投无路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吗?从前即使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宫室的美丽却接受了;先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24、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天性。

25、(二)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6、”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8、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0、”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31、”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数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32、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33、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4、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性情改变,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35、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36、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7、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9、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0、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刑徒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41、 所以,上天将要降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42、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会被人了解。

43、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44、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45、《孟子》三则春秋·孟子(一)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6、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48、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9、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50、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3、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5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56、 注释:   (1)得兼:同时获得。

57、   (2)苟得:苟且取得。

58、     (3)患:祸患,灾难。

59、   (4)辟:通“避”,躲避。

60、   (5)如使:假如,假使。

61、   (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62、   (7)勿丧:不丢掉。

63、(8)蹴:用脚踢。

64、  (9)何加:有什么益处。

65、   (10)奉:侍奉。

66、   (11)本心:天性,天良。

67、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68、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69、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70、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71、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72、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73、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

74、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而有人却不用,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去做。

75、是因为,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可怕的。

76、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这种本性,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丢弃罢了。

77、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78、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走在路上的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79、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走投无路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

80、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81、 (二)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82、”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8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8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8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86、” 注释:   (1)淫:使……扰乱。

87、   (2)得:实现。

88、  (3)之:代志向。

89、  (4)由:实行。

90、(5)道:原则,行为准则。

91、(6)移:使……改变。

92、(7)威武:威胁暴力。

93、  (8)屈:使……屈服。

94、 导读:孟子在本文中驳斥了纵横家眼中的“大丈夫”,提出了自己立身处世所持的“大丈夫”精神,体现了儒家历来刚正不阿,特立特行的品格。

95、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96、”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数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97、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98、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99、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性情改变,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100、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0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0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5、 注释: (1)畎亩:田间,田地。

106、(2)举:被推荐。

107、(3)傅说: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

108、(4)曾:同 “增”。

109、(5)衡:同“横”,指横塞。

110、(6)征:表征,表现。

111、(7)法家拂士: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

112、 导读: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113、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刑徒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114、 所以,上天将要降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115、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会被人了解。

116、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117、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11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19、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2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12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2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12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12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12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26、  一箪(dān)食(shi),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12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128、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éi)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29、出处及作者 出处  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130、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13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32、”或者是“舍生取义。

133、”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作者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134、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鲁国庆父后裔。

135、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136、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137、与其徒公孙丑、万章等人编著《孟子》一书。

138、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139、其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轲及其弟子万章等人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140、261章,3.5万多字。

141、也是“四书”(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之一,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142、  政治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性本善”,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143、实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144、  《 孟子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145、现存七篇,二百六十一章,约3.5万字。

146、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147、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148、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149、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150、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151、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152、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153、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154、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155、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156、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157、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158、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159、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160、《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161、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162、《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163、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164、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中所述,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165、《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166、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167、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168、在十五、六岁时孟子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注释与译文注释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169、  2.得兼:同时获得。

170、得:获得。

171、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的人。

172、取:选取。

173、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的人。

174、取:求取。

175、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

176、甚:超过; 于:比。

177、  5.苟得:苟且取得。

178、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79、   6.所恶:讨厌的(事物)。

180、恶,憎恨,讨厌。

181、  7.患:祸患,灾难。

182、  8.辟:通“避”,躲避。

183、下同。

184、  9.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85、  10.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

186、者:……的办法。

187、  11.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2.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188、  1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

189、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190、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91、  14.非独:不单,不仅。

192、独:只,仅仅。

193、  15是:这、这样。

194、  16.勿丧:不丢掉。

195、丧:丧失,丢失。

196、  17.箪: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

197、可译为“竹篮”。

198、  18.豆:古代盛饭用的器具。

199、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

200、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201、  19.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

202、尔:语气助词。

203、《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

204、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

205、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

206、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207、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208、而,连词表修饰。

209、  20.蹴(cù):用脚踢。

210、 与:给。

211、  21.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212、  2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丰厚的俸禄。

213、则,连词,这里表假设。

214、“辩”通“辨”,辨别。

215、   23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

216、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217、   24. 何加:有什么益处。

218、加:好处。

219、  25.为:为了。

220、下文“乡为”“今为”的“为”都念“wèi”。

221、  26.奉:侍奉。

222、  27.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惠。

22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24、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25、  2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226、乡通“向”(旧写作“向”),原先,从前,先前。

227、  29.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现在。

228、为,为了。

229、 为(第二个),接受。

230、  30. 已:停止,放弃。

231、  31. 本心:天性,天良。

232、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233、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234、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235、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236、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237、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不做为了生而不择手段的事情。

238、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因此(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239、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得到生命的办法什么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的呢?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获得生存手段然而不用的人,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躲避祸患手段而不采用。

240、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241、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感情,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感情,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42、  一篮食物,一碗汤,得到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

243、如果盛气凌人地吆喝着给他吃,路上的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他吃,就连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244、 如果有丰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优厚的俸禄为我带来什么好处呢?是为了美丽的房子、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走投无路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吗?从前即使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宫室的美丽却接受了;先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245、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天性。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喜欢。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