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互联网 >正文

一块巧克力,60块昆虫碎片

发布时间:2024-03-07 17:03米哲锦来源:

导读复工半个月,班味取代了年味漫上心头。过年囤的一大包巧克力被你带到工位,为寡淡的生活平添一份甜蜜。你挑出一颗拆开包装,刚准备一口吞下...

复工半个月,班味取代了年味漫上心头。过年囤的一大包巧克力被你带到工位,为寡淡的生活平添一份甜蜜。

你挑出一颗拆开包装,刚准备一口吞下,一只正在蠕动的小虫惊喜掉落。

明明没过保质期,为什么巧克力也会吃出虫子?

甜而不腻、口感丝滑的巧克力,不仅你爱吃,也是虫子的心头好。

虽然贮藏昆虫有不同的食物偏好,但巧克力作为美味的集大成者,含有多种能让昆虫饱餐一顿的成分,如可可、坚果、干果和小麦粉等[1]。其中,坚果还是蛾类幼虫的首选食物来源。在所有受到昆虫侵扰的巧克力产品中,有87%都含有坚果[2]。

巧克力中高脂肪高热量的夹心层对象鼻虫、飞蛾等害虫也是不小的诱惑 / 图虫创意
巧克力中高脂肪高热量的夹心层对象鼻虫、飞蛾等害虫也是不小的诱惑 / 图虫创意

当然,即便是最简单的原味巧克力,虫子也不嫌弃。

作为巧克力最基本成分的可可,在不同类型巧克力中的含量为20% - 60%不等[1]。可可浓度越高,散发的香味越是浓郁扑鼻[3]。

从包装中溢出的气味,不仅是美食的线索,还是效果极佳的“催情药”。

研究表明,巧克力的挥发物中,苯甲醇、壬醛和苯乙醛等成分对螟蛾的触角具有电生理活性,能够诱发性吸引和产卵行为[4]。当你把一大包巧克力拆开倒进零食拼盘,无异于给它们打造了一个兼具美味和情调的约会圣地。

可可果含有多种吸引昆虫的挥发物,在进行发酵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昆虫侵害 / 图虫创意
可可果含有多种吸引昆虫的挥发物,在进行发酵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昆虫侵害 / 图虫创意

如果你以为一层包装纸就能抵挡虫虫大军的入侵,未免就太小看它们了。

巧克力的包装材料多种多样,包括铝箔、复合膜、纸或塑料托盘等[1]。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密封不良或微小破损,让小虫有了可趁之机[5]。

而对于身材稍显臃肿的大虫子而言,即便是看起来最耐磨的铝箔,在强有力的口器下也如同薄纸一张。有研究者用三种主要的贮藏昆虫做了实验,结果发现它们都能在7微米厚的铝箔多层薄膜上打孔。穿孔的直径范围为0.58至1.86毫米,甚至肉眼可见[6]。

并且,越是饥饿的虫,打洞取食的劲头就越足[7]。对你来说只是打个牙祭的巧克力,对人家来说可是救命粮。尤其是那些囤了很久的“极品”,更是给虫虫大军备足了粮仓。

平均而言,遭受虫害的巧克力从生产到被投诉之间的时间跨度为266天[2]。其中,多半的天数都耗在分销链条和超市里了。平均而言,零售市场上的巧克力储存期一般在3-6个月不等,而在10–18 °C 、相对湿度为60%-70% 的条件下储存时,巧克力的质量顶多保持5个月[1][2]。

短期内巧克力不太可能发生氧化酸败,但夹心层的水果或者坚果碎则不然 / 图虫创意
短期内巧克力不太可能发生氧化酸败,但夹心层的水果或者坚果碎则不然 / 图虫创意

更何况,不同商家的储存条件各不相同,在搬运、上货的过程中,包装破损、密封出现缺口的情况也并非罕见。也就是说,你以为刚买的巧克力,实际上可能早就“千疮百孔”。

就算你确认了生产日期,买的是新鲜出炉的货,不至于吃出活生生的一条虫,也有数条死虫的冤魂在你嘴里游荡。

毕竟,在巧克力的生产与加工环节中,要防一只小虫的入侵,实在是太难了。

从可可果的采摘、发酵,到可可浆的研磨、抛光,再到温度调控、浇磨成型与包装,几乎每道工序上都上演着虫子循味而至,随后横尸于生产线上的悲剧。要知道,巧克力浆的研磨细度可达18 - 25 μm,即便是口感较粗糙的巧克力,颗粒大小也在50 μm 以内[8]。在这个过程中,混入的昆虫早已和巧克力浆融为一体。

专业的巧克力温控涉及多道调温工序,需要用温控锅铲使之保持熔融状态 / 图虫创意
专业的巧克力温控涉及多道调温工序,需要用温控锅铲使之保持熔融状态 / 图虫创意

虽然在正规生产线上,筛洗和灭菌的操作一个都不少,但也无法彻底除尽虫子的残肢。美国的食品药物管理局还曾规定,平均每100克的巧克力中允许含有60个左右的昆虫碎片[9]。

横竖都得吃点虫子进去,就看你是喜欢爆浆的,还是磨成粉的吧。

参考文献

[1]Begum, K., Reddy, P. V., Leelaja, B. C., Rajashekar, Y., & Rajendran, S. (2007). Studies on insect infestation in chocolates. 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 43(2), 118-122.

[2]Bowditch, T. G., & Madden, J. L. (1997). Infestation of Chocolate‐based Products: Insects Responsible and Origins of Contamination.

[3]Trematerra, P., Kavallieratos, N. G., & Athanassiou, C. G. (2016). Laboratory tests on the ability of 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 adults to locate different types of chocolate varying in quantity of cocoa. Bulletin of Insectology, 69(1), 21-24.

[4]Christian Olsson, P. O., Anderbrant, O., & Löfstedt, C. (2006). Attraction and oviposition of Ephestia kuehniella induced by volatiles identified from chocolate products. 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119(2), 137-144.

[5]Cline, L. D., & Highland, H. A. (1981). Minimum size of holes allowing passage of adults of stored-product Coleoptera.

[6]Riudavets, J., Salas, I., & Pons, M. J. (2007). Damage characteristics produced by insect pests in packaging film. 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 43(4), 564-570.

[7]Daniel Cline, L. (1978). Penetration of seven common flexible packaging materials by larvae and adults of eleven species of stored-product insects.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71(5), 726-729.

[8]Gutiérrez, T. J. (2017). State‐of‐the‐art chocolate manufacture: A review. 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 16(6), 1313-1344.

[9]U.S.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 (2000).CPG Sec. 515.700 Chocolate & Chocolate Liquor.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