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互联网 >正文
光大控股“踩雷了”?
发布时间:2023-03-28 17:01:29房忠河来源:
中资海外金融机构纷纷陷入巨亏震惊了市场。
近日,光大控股(00165.HK)、海通国际(00665.HK)等在港中资机构纷纷发布巨额亏损公告,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此外,交银国际、兴证国际等也有不同程度亏损,较上一年度下滑较大。从亏损原因来看,各机构普遍提到了股权及债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大背景包括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地缘政治以及全球疫情等。
要了解中资机构到底发生了什么,要从其中的样本——中国光大控股财报来拆解。
3月17日,中国光大控股发布2022年业绩,全年净亏损为74.43亿港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要知道,2021年光大控股还录得盈利25.73亿港元,这业绩怎么突然变脸了?这家公司市值才100亿港元出头,怎么一年就亏了74.43亿港元?巨亏的数字着实骇人听闻,但在体量巨大的光大面前,这仅仅是“皮外伤”、还是真的“伤筋动骨”了?
普通投资者和读者想要搞明白上述问题并不容易,加上光大控股这种金融机构类企业财报充斥着晦涩的名词,对非专业人士非常不友好。本篇文章BT财经就与您一起,透过财报去看一看数据后面藏着怎样的公司经营真相,以及这对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哪些业务在赔钱?
在搞明白这些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光大控股究竟是做什么的。
在香港上市的实体“中国光大控股”是光大集团在海外的金融业务旗舰,核心业务是另类投资和资产管理,有丰富的PE投资经验。它的钱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管理的基金,其二是自有资金。通过这些资产,光大控股已经在国内乃至全世界投资了各行各业的大量公司。
在业内看来,近些年光大控股的投资风格走在前沿、偏向新经济领域。公开资料显示,光大控股投中了银联商务、爱奇艺、蔚来汽车、商汤科技等不少优秀项目,也在半导体、医药等领域频频出手捕捉机会,是一家以科技为主要投资特色的机构。
接下来,我们再继续走近光大控股的财报,来看看钱亏在哪里了,又在哪里挣钱了。
光大控股旗下分为两大板块业务,其一为基金管理业务(包括一级市场投资、二级市场投资、母基金投资三个子板块),其二为自有资金投资业务(细分为重要投资企业、财务性投资和基石性投资三个板块)。上述两个板块去年全部录得亏损,分别亏掉38.1亿港元和31.93亿港元。
可以看到,除了基石性投资外,其他全部细分业务板块都录得亏损。
但所谓的亏损,其实大部分来自于会计准则里的“未实现投资损失(或收益)”——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在现行的会计准则里,通常要求企业对金融资产投资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简单理解为公司手里的股权债权资产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要公允地衡量出一个价值,并向市场公告。这样公允价值的波动,就会产生未实现的投资损失(或收益)。
光大控股的财报中,2022年的未实现投资损失高达-86亿多港元,这些“浮亏”成为拖累业绩表现的最主要的因素。
形成如此之高的“浮亏”,光大控股的两大板块业务都“功不可没”——其基金管理业务2022年未实现投资损失50.47亿港元,自有资金投资业务形成未实现损失35.87亿港元。
在财报里,光大控股也对损失背后的原因做了详尽解释。
第一大块,基金管理业务,主要受到人民币汇率下降、二级市场基金管理规模下调、基金到期导致资产管理规模(AUM)减少三重因素影响。截至2022年末,光大控股旗下基金的AUM约为1654亿港元,一年里下降了376亿港元。
另一大块,资金投资业务,也受到市场冲击导致估值下降。截至2022年末,光大控股一共持有68个投后在管项目,累计账面价值为349亿港元。这里面的资产包括,中国飞机租赁( 01848.HK )、光大养老、特斯联(一家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龙头企业)股权,上述三者账面价值共约55亿港元,财务投资类别对应公允价值约113亿港元,基石性投资光大银行( 601818.SH )的公允价值为54亿港元,以及光大证券( 601788.SH )作为联营公司入账的账面价值为127亿港元。
简而言之,2022年一二级市场表现都不好,搞金融的光大控股自然就出现了投资亏损或项目回报率不及预期。
从公司运营角度其实无需过度担心,因为上述投资造成的未实现损失,并不会影响到公司的现金流情况。
据中证网报道,光大控股通过加大项目退出回收资金、严控业务成本开支、严选项目投资等方式来加固风险底线。2022年光大控股实现现金回流约为139亿港元,项目退出收益和资金回笼情况良好,且流动性相对保持充裕,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82亿港元,BT财经翻阅历史数据发现,这一指标确实是来到了公司上市以来的最高值。
但即便可以解释74.43亿港元的亏损,并且也没有流动性之虞,市场也还是有对光大控股财报存疑的地方。
踩雷地产美元债成谜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光大控股曾经在半年报中提及,2022年中资美元债整体下跌、信用风险事件频发,令高收益债券波动较大,是影响收益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高收益债券上的具体是怎么配置的,光大控股尚未披露。市场普遍认为 这里的“高收益债券”就是指的地产美元债。
于是市场只能靠猜:光大控股“踩雷”地产美元债的影响有多大?
有国际金融市场研究人士表示,导致光大控股等金融机构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板块估值变化、部分企业上市遇阻等,另外重仓地产美元债也确实是一个原因。甚至有美元债投资人透露,此前通过香港中资机构购买美元债后,面对个别房企出现“爆雷”等风险事件,推介人士还是建议“持有到期”。
由此可见,市场还是期待一份更详细的报告,或是一份更透明的解释。
哪些业务在赚钱?
看完了亏钱的项目,我们再来看看光大控股赚钱的项目——利息收入和股息收入。
目前光大控股的收息业务主要来自于它持有的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及在二级市场上持有的债券,尤其是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两家上市公司,每年都有丰厚分红。
像光大银行这样的光大集团旗下重要盈利平台,是不是就能带给光大控股“稳稳的幸福”呢?这里恐怕要划上一个问号——2022年光大银行的经营情况也开始变得艰难,光大控股从其身上获得的股息也出现了下滑。
市场还很担忧光大银行的情况,此前它的资本充足率落后于同业,好在3月中旬中国华融通过突击增持光大转债并转股,成为其第四大股东,这才纾解了光大银行可转债兑付压力,并令光大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企稳。
总之,对光大控股而言,即便是旗下最优质的资产,也面临着潜在的风险。
另外,即便出现亏损,光大控股仍然按照惯例派息,与股东分享经营成果。公司拟宣派2022年度末期股息每股0.15港元,比2021年度末的0.3港元减半。
面临的风险不容小觑
市场关注光大控股的另外两个重点是人事变动和合规经营。
先看人事方面,据《券商中国》报道,2022年7月26日,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行政总裁陈爽被查。他曾在光大控股任职近15年,并在行政总裁职位任职长达12年,一度被看为带领公司转型发展并完成一系列重要并购交易的重要人物,“战绩”包括领导了光大对雷曼兄弟中国房地产基金管理平台亚雷投资、中国飞机租赁集团、汇晨养老等机构的收购案。在被查前的2019年,他辞任并自立门户,投身于大湾区主题相关的跨境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工作。
光大控股的“同门”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也在2021年出现人事变动,风波不断。
公司合规经营也是需要投资者关注的重点。据财联社报道,2023年3月中旬,在中基协的一次例行披露中,有28家私募基金在当周完成注销,且拥有国资背景的不在少数,包括光大控股旗下的2只产品,分别是上海光控汇领投资和瑞达创新并购基金,尤其是前者的两家关联机构上海光控浦铭、珠海光控众恒都被中基协“红字提示”过一些问题,具体包括关联机构数量超过5家、实缴资本低、存在逾期未清算基金、全职从业人员少于5人、注册地与办公地不在同一辖区等。
中资海外金融机构亟待走出困境
回到光大控股去年业绩巨亏这件事本身,去年业绩遭遇滑铁卢的在港中资金融机构绝不止它一家。
例如海通国际( 00665.HK )发布2022年盈利警告,预计将亏损约64亿至66亿港元。在公司给出的原因中,和光大控股几乎如出一辙,都是主因股权和债权投资因市场价格或估值下跌,带来的未实现亏损。
3月中旬,兴证国际( 06058.HK )也发出年度业绩提示公告,同样是由盈转亏,预计税后净亏损在2.8亿至3亿港元之间。究其原因,公告中给出的原因仍是因为股权及债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公司也强调了现金流良好,经营情况正常。
那么展望2023年,这样亏损的日子,还要熬多久?今年能走出亏损泥沼吗?
除了静待宏观回暖、市场好转外,也有分析人士表示,2023年中资机构的全盘皆墨、普遍亏损,预示出过去依赖重资本投资实现金融控股公司业绩增长的模式,可能难以为继。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在为《中新经纬》撰文中提到,地产行业受到了全球货币紧缩的挤压,但这些金融机构还在不断在该领域下注、乃至重注,这是不理性的。另外,在去年市场动荡的背景下,如果企业手握的股权和债券没有很好的对冲机制,也会导致亏损。还有其他诸如贷款逾期、信用损失拨备等问题,这些都干扰到公司业绩表现。
张翠霞特意提到了中资地产美元债:“曾经的地产美元债每年7到8个点的收益率,对于投资机构来是非常舒服的,这就导致他们习惯于这种低风险固收产品,陷入了舒适圈带来的巨大错觉中。”
投资市场风云变化,当“舒适圈”消失了、当“稳稳的幸福”离开了,光大控股和他的中资海外金融机构同行们是时候面对更多历练了。
文丨BT财经 Han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国潮“涨价”的债,李宁终于要还了下一篇
最后一页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
- 光大控股“踩雷了”?
- 国潮“涨价”的债,李宁终于要还了
- 花300万加盟,做喜茶“打工人”?
- 赴泰旅游还安全吗?有没有被“噶腰子”的风险?泰国游从业者这样建议
- 原奶收购价走低 酸奶零售价缘何坚挺
- 家乐福中国内地首店关闭 大卖场还有“漏儿”捡吗
- 年仅56岁!又一A股公司董事长不幸病逝,公司上市刚半年
- 运费涨得比锂价都猛,这个海上印钞机让车企又喜又忧
- 苹果绑定中国市场
- 人工智能频现牛股 基金经理欲罢不能
- 碳酸锂价格暴跌,钠电“尚有水喝”?多家公司回应
- 人工智能概念上蹿下跳!传闻“医药女神”葛兰数亿元跨界追高寒武纪,什么信号?
- 马云回国到访云谷学校
- 下一个瑞信?又一欧洲大行股价大跌
- “千亿”细思!蒋锦志“重要伙伴”:新能源“内卷”已导致估值下行,未来看好四类机会
- 业绩放缓,李宁还能「加速跑」吗?丨氪金 · 大事件
- 消息称OPPO英国、德国业务收缩:仅保留少数人力对接基本业务
- 找到他,法院奖励1.1亿
- 【独家】中创新航回应不正当竞争案判决,称未曾挖角宁德时代
- 江西前首富郑跃文现身,去年被撤销全国政协委员资格
- 外需承压,外贸如何稳?专家:仍需沿海地区挑大梁
- 联想手机大溃败
- 全球原油市场的“牛市思维”破灭了
- 全面降准正式落地!6000亿资金入市,影响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