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护肤美妆 >正文

鹊桥2号升空,中国载人登月开始铺路,距离无限能源更进一步了

发布时间:2024-03-27 15:14池萱雯来源:

导读最近有关航天的消息非常火,是的,原因就在于马老板再次给大家伙刷了一枚“大火箭”。不吹也不黑,SpaceX“星舰”的第三次测试发射,应该说...

最近有关航天的消息非常火,是的,原因就在于马老板再次给大家伙刷了一枚“大火箭”。不吹也不黑,SpaceX“星舰”的第三次测试发射,应该说是达成了大部分既定目标,有说法是“基本成功”这也没毛病,毕竟一来,“星舰”背后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确实对现代电子控制技术加持下的多发动机并联设计,进行了一次有效的试验,证明了其确实存在可行性。



二来,“星舰”也确实越过了卡门线,进入了太空。整个发射流程其实是非常好的,问题是出在火箭助推器与“星舰”本体的返回过程中,助推器在墨西哥湾硬着陆,“星舰”本体也在重返大气层的过程中“失联”,可能已经发生了解体。目前原因还未确定,“隔热瓦脱落”这一点的嫌疑比较大,但还需要SpaceX公开后续调查报告。

然而,一些可能并不关注人类航天事业的人突然就“高潮”了,无视中国航天“国家队”和“民营队”的成就与进展,更无视众多美国航天科研人员以及一线产业工人的努力,把马老板本人捧上了天,似乎并不知道SpaceX背后也有NASA代表的美国国家力量在支持,他们当前的一切成果也是美国航天工业几十年的积累。当然了对于这种人,我的一贯想法是“不辩经”。



其实2024年的全球航天任务还很多,也非常精彩,新型火箭、低轨互联网巨型星座,还有载人航天,都会轮番登场。啊对了,大家可别忘了咱们还有仨人在“天宫”出差呢,并且在今年3月2号成功完成了第二次出舱活动,接下来的时间应该也会给各位老铁们整点新的科技与狠活。按计划,今年还将发射神舟18和19号,来接替目前的神舟17号乘组继续进行空间站驻留任务。

说完了这些即将发生的,我再说个已经发生了的,在3月20日,我国的探月工程四期项目中的“鹊桥2号”中继卫星,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了。按照计划,“鹊桥2号”将为同样预计在本年度内发射的嫦娥6号,以及后续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后续探月任务,提供从月面到地球的中继通信服务,这里面的“后续”探月任务,可能就包括了国家航天局承诺的,在2030年之前必然实现的载人登月任务。



而这件事,也让我想起了之前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尤里·鲍里索夫说的“中俄计划建设月面核电站”的消息,我之前的节目里也讲过,现实情况就是,俄罗斯可能没这个技术,经济方面虽然最近几年涨了一些,但钱的问题恐怕还是不好解决,最后可能还是中国承担技术和资金的大头,总之看咱们国家层面的选择吧,无论哪种结果都一定是有深意的。

那么,我提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航天强国都那么执着于登陆月球干点啥呢?我今天给大家提两个观点,第一个,是稍微正经点的,那就是月球上的资源。按道理说我们现在连地球的能源都还没有完全利用起来,怎么就瞄准了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了呢?道理很简单,我们需要用月球资源来发展可控核聚变。



地球上的资源确实丰富,能用来发电的有石油、煤炭、天然气以及铀(核裂变发电),同时还有风能以及水能,目前,以煤炭、天然气等可燃物为燃料的火力发电,依旧占全球发电总量的大头,我们的各种新能源,因为装机总量和发电量等问题,一直占比较小,而且具体到核能发电方面,目前人类掌握的就是核裂变发电,虽然能量比火力发电和其他新能源发电都要大,但是会产生大量放射性废物,导致人类现在对这种技术又爱又恨,更别提还有某些国家的政府和相关企业一点责任感都没有,核废水直接往大海一排了之。

但是核聚变就不同了,不仅产生的能量比核裂变更大,而且还不会产生大量放射性废物,属于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洁能源。然而,核聚变需要的燃料为氘、氚、氦。氘在海水中含量巨大,约有45万亿吨,目前人类也已经研究出了从海水中制取氘的方法,但是以氘作为燃料也还是会产生一些放射性污染,但是用月球上的氦-3就没有,并且氦-3没有热力转化过程,能量转化效率非常高,可能会达到70%。



而且月球上氦-3的总储量预估在100万吨以上,而仅需100吨就能满足全球一年的用电需求,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在月球上的开采与运输技术,我们就能取得目前来看最接近无限能源的资源。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派人登上月球进行月面科研的基础之上。另外再多提一嘴,现在的可控核聚变研究难点不光是在燃料制备这方面,工程方面也有一大堆难题。

如果人类率先攻克了工程难题,成功制造出了可以商业应用的核聚变发电装置,那么先从海水中提取氘作为燃料就是必然的,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会搁置在月球上开采氦-3的计划,但只要人类还有野心的话,想要登陆月球的原因显然就不止这一个。月球对于人类航天事业来说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地外天体,大约只有0.0025个天文单位,这可比把旅行者1号、2号送出太阳系近多了,而且人类还曾经成功登上过月球。在月球的微重力环境下,我们能够做很多在地球大气层内做不到的试验,也能造一些我们在地球环境中,目前还造不了的装备。



那么,关于今天主题的第二个观点,就要来了,它,会有点正经,但不多。众所周知,月球没有大气层,重力也只有地球的大约六分之一,并且昼夜温差高达310℃,这样的环境对于新型材料和仪器的研究试验,其造成的结果也会与地球环境不一样。我举个例子,我国在2018年发射升空的嫦娥4号探测器,以及同行的玉兔2号月球车,就在月球上经历过月夜。

在月夜期间,嫦娥4号以及玉兔2号会进入“休眠状态”,这种状态下,“嫦娥”和“玉兔”上除定时控制电路以及月夜温度采集器之外的所有设备全部断电,也就是说,通信也会中断,等待至下一个月昼再自动唤醒。这当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低温,月夜期间月表温度可低至-183℃,同时月夜期间没有太阳光照射,如果人类能够在月面环境中研制出可以不间断运行的仪器或者设备,那么未来更遥远的载人航行就有了技术基础。



同时,月球表面的低重力环境非常适合用来建造大型航天器,要知道在地球上发射航天器,引力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在月球上这个因素的影响会被降低六分之五,如果我们能够在月面建立工业设施,利用月面环境制造出新型材料,以及不受极端温度变化影响的动力、电子、生命维持和通信装置,那么就可以在月面建造大型航天器。并且也不需要分段发射至绕月轨道,在月面生产基地完成研制与组装的全部流程后,就可以直接升空,这可比在地球建造大型航天器要方便的多。

而且对于大型航天器而言,月壤中蕴含的大量氦-3也是核聚变的理想燃料,一旦人类开启了在月球的大规模工业化进程,那么月球就可以成为一座集合了能源采集与应用、行星际飞船补给维护保养、新材料加工和生产制造、飞船用高精尖电子设备维护与制造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超级工业基地,其生产出的产品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升级,还可以反过来带动地球工业科技水平的升级。毕竟到了那个时候,行星际远航可能也就是睡一觉(冬眠技术)的事,那从地月之间38万公里的距离,怕是简单的就像从汉口坐地铁到武昌一样。而这,我将其称之为“月球工业化”。



当然这是个长远目标,短期内我们要做的仍然是先把人送上月球,再把更多的人和机器送上月球并成功返回,如果“月球工业化”是一栋房子,那么这些前期的载人登月任务就是给这栋房子打地基,以后这房子能建多大,能多牢靠,就全看这些任务了。另外我也说一下,我设想的“月球工业化”的目的也不只是给我们人类打造一个地球之外的超级工业基地,而是将其改造成为“地球之盾”,用来进行行星防御。

这个想法也不是我一拍脑门凭空想象出来的,之前就有一个假说,在月球诞生之后的45亿年里,月球一直在充当着这样的“角色”,帮地球挡陨石,所以呈现出了背面比正面陨石坑多的情况。但这个假说现在证明是不成立的,因为地球质量比月球要大得多,会吸引更多小行星和陨石,但地球有大气层保护,一些小陨石在大气层中就烧没了,月球没有大气层,会直接面对陨石和小行星的撞击,而前面说的情况,实际上是地球凭借自身大质量帮月球挡下了一些陨石。



但是,如果人类将月球完成工业化改造之后,月球也能成为人类太空武装的军港,我们的太空舰队就能直接从月球启航,拦截对地球有威胁的目标,月球表面也可以安装大功率能量武器,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的激光武器,就适合在相对真空的太空环境应用。另外我在补充一个小知识,月球背面因为经常遭受陨石和小行星撞击,所以那一面的地壳很厚,很适合建设“逐月发动机”,当然前提是我们掌握了这种单台推力高达5万亿吨的巨型发动机制造技术,那按这种“巧思”,可以将月球变成地球的“浮游炮”吗?我看还是算了吧,潮汐力一旦紊乱,沿海地区的同志们就是秦始皇塞邮筒——直接寄了。

好了,“脑洞”到此结束,还是那句话:地球很大,足以成为我们迈向星空的起点,但地球也很小,装不下人类的野心和欲望。有人说人类的身上有多种元素是来自宇宙射线、陨石等“星辰的馈赠”,而非是地球诞生之初就有的,因此我们人类就是“星辰之子”,那么“星辰之子”,总该是要走向星辰的!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