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护肤美妆 >正文

印度体育,摸着中国过河?

发布时间:2023-10-08 17:06郑翠固来源:

导读巴拉特,也就是印度,又靠体育“出圈”了。今年9月,印度作为东道主举办G20峰会时,就因为欲改国名为“巴拉特”的操作而上了一回头条。不...

巴拉特,也就是印度,又靠体育“出圈”了。

今年9月,印度作为东道主举办G20峰会时,就因为欲改国名为“巴拉特”的操作而上了一回头条。不过你要是逛过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对此就应该丝毫不惊讶。彼时半球形的印度馆,顶部书写的国名一侧是英语的India,一侧则是印地语天城体的Bhārata(本文中为拉丁字母转写)。
印度对于“巴拉特”的自我认知,早已深入人心。而国人对于这个词的认知,则更多来自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摩诃”(Mahā)这一前缀即表示“大”之意。《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为印度乃至世界史诗的瑰宝,而后者中季羡林先生所译那句“只要在这大地上,青山常在水长流,《罗摩衍那》传奇,流传人间永不休”,更是道出了印度人对于恢弘、庞大、传世、不朽这些词儿的天然向往。
所以,在2023年金秋的杭州,印度选手的表现绝对配得上他们希冀的“大”。最后一个比赛日结束前,印度代表团依靠28金、38银、41铜的不俗表现,高居金牌榜、奖牌榜第四位,而身前是雷打不动的中日韩。
你要觉得这个成绩对于人口总量与我国相当的南亚邻居,没有什么了不起,那再补充一个背景——没有错过任何一届亚运会的印度人,仅在1951年(第一届,新德里)和1962年(第四届,雅加达)跻身奖牌榜前三,那还是因为早年参赛国没那么多。
而且,这个成绩已经是印度持续三十多年体育进步的结果,要知道在33年前的北京亚运会上,当时印度一共只拿了1枚金牌,总奖牌数也不过只有23。
此刻在印度,印度人颇为喜爱和看重的板球世界杯正在纳伦德拉·莫迪体育场挥拍打响;毫无疑问,这座体育场的命名者,素来以狂热的体育粉自居的莫迪,一定会在恰当的场合接见载誉回国的亚运健儿。因为刚刚挺过不信任投票,正为明年大选绞尽脑汁的他,太需要一个靠体育给国家提气的机会——上一次还是上一次,标枪小伙乔普拉在东京激情一掷,结束了印度13年的奥运金牌荒。
也正因为中印这两个人口大国的发展模式常被拿来比较,印度体育此番崛起,也被认为和中国体育自力更生、从弱到强的几十年间,一些关键的节点、概念和模式,有似曾相识之感。譬如,“人口红利”“政策支持”“对外开放”“重点击破”,以及体育领域任何一次比较都会拿来做文章的“举国体制”。
那么,印度体育的这次强劲崛起,真的是摸着中国过河吗?
有,但是不多。
领导给政策,就一定办得好?
印度独立至今74周年,热衷于亲自过问体育事业的国家领导人,还真不止莫迪一个。
现年73岁的印度莫迪
1951年的首届亚运会,在新德里的国家体育场,印度男足在决赛中遭遇了强敌伊朗的阻击。中场休息时,一位不速之客造访了印度队更衣室;他以人民的名义命令阵中的射手米瓦拉尔,“下半场进一个!”米瓦拉尔不敢不从,球进了,比赛赢了,而那位不速之客是印度开国尼赫鲁——不少足球迷一定听说过这个名字,在1984年的尼赫鲁金杯赛上,曾经有过中国国足击败阿根廷队的甜蜜回忆。
这种直接参与和过问,甚至深度参与体育相关政策的制定,在宏观角度当然是对体育有利的。但若把原因结果颠倒,认为有一个爱好体育的领导,必能促进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那也是大谬不然。看看印度的老冤家巴基斯坦就知道——之前任的伊姆兰·汗还是板球世界杯冠长呢,可巴基斯坦的竞技体育在所有人口过亿的国家里却是倒数。
说回莫迪,这位中下种姓平民家庭出身的印度,2014年上任以来与体育同框的机会很多。先是不遗余力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瑜伽,再是干脆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运动场。不管是为了聚民心还是刷政绩,至少认为体育是有用的,也是他愿意投入资源的。
但是在莫迪任内的第一届夏季奥运会,2016年的里约,印度代表团的金牌数(0)和奖牌数(2)都不及此前的北京和伦敦。这无疑让莫迪下不来台,所以必须要有所动作。于是2017年,他亲自引领并责承体育部、青年部推进的国家体育发展计划,名曰“Khelo India”。按照《摔跤吧,爸爸》的片名翻法,姑且可以叫做“运动吧,印度”。
因为此前印度体育已经有很有名的组织“奥运争金计划”(Olympic Gold Quest),由各项目退役传奇运动员发起,旨在为八大重点项目培养能站上奥运领奖台的好苗子,而且已经送出了普羽毛球女神萨拉·文卡塔·辛杜等尖子选手;所以,莫迪的政府官方路线可以看做印度版的NCAA+U系列+村系列赛事,聚焦青年赛事、大学生赛事,以及彰显印度传统的草根赛事,捎带着为国内体育场馆的建设翻新提供资金和援助。
从面上看,都是好的,可毕竟不像“争金计划”那样带着立竿见影的目的。看似是一边负责金字塔尖,一边负责金字塔基,链路调通,一切OK。怕就怕在执行和延续性,毕竟明年就是莫迪上任10周年了,而印度历史上能熬过这个长度的也就尼赫鲁、英迪拉·甘地和莫迪的前任辛格。
然而体育终究不可能仅仅是体育,莫迪在最近参与启动另一个青少年体育发展项目时,就说得非常明白,他希望体育能成为“促进国家统一、缓和族群冲突,解决宗教和性别问题”的重要媒介。话是没错,但总感觉“摊牌”有些早。毕竟明年莫迪将关注的两件大事——5月份的印度大选,和7月份的巴黎奥运会,后一件事还能不能算到热衷体育的他任内的成绩,现在他心里也没底。
从“自力更生”到“走出去引进来”
以1978年为清晰的分水岭,包括体育在内的我国诸多事业,都能用如此熟悉的词汇概括其道路。之前是“艰苦创业”“自力更生”,之后便开始“睁眼看世界”“走出去引进来”。从竞技体育整体到个别重点项目的发展,大抵如是。
套用在印度体育身上,虽然不完全契合,但也依稀有这样的路径。从区域角度而言,印度如果仅局限于南亚地区的体育交流,那注定是没有长足发展的。从1984年开始举办的南亚运动会,基本就是印度一家独大。
这就不免陷入“和臭棋篓子下棋”的困境。除了奥运会之外,印度体育也只能在诸如亚运会、英联邦运动会等为数不多的区域综合性赛事中,锻炼和证明自己的综合实力。
但不得不说,在个别项目上励精图治而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譬如在印度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射击——本次亚运会,印度在射击上拿了7金9银,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射击金牌奖牌大户。
还有这次在杭州直接和中国队掰手腕,甚至爆冷的乒乓球、羽毛球,就是印度体育人“类似中国路线(小球)”的成功范例。
羽毛球男子团体决赛,中国队“让二追三”才拿下的印度队,去年已经历史性地捧起汤姆斯杯奖杯了。国家队半壁江山都出自前国手普莱勒·戈比昌德(曾获全英公开赛男单冠军)从2006年起就创办的羽毛球学校,继而这里又变成了国家队的基地。再后来,另一位前国手希亚达特也加入了他的团队。除了男队的辉煌外,先后在奥运会上摘铜的两代羽毛球“公主”——内瓦尔和辛杜,也都出自这个学校。
但毕竟印度羽毛球底子薄,纯靠“自力更生”很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虽然羽毛球并非国内外资本热捧的流量项目,但戈比昌德还是成功请到了不少羽毛球强国的外教加盟。这其中包括韩国的金志贤、朴泰相,印尼的穆利奥(曾是陶菲克的教练)、阿古斯,还有马来西亚前国手陈金和。
但印度羽毛球界也看得明白情势,本国在财力上和宜居程度上都没有显著优势,外教很容易捞一波快钱就走。所以问题的核心,还是依托不多的“引进来”机会,提升本土教练的水平。
和羽毛球一样,如果仅局限于国内和南亚的赛场,亦很难有突破性进展。印度乒乓球现今的一大优势便是“朝中有人”——40多岁仍在战斗的阿昌塔目前是国际乒联运动员委员会的主席。
得益于主席先生的推动和运作,今年2月份,印度西南部的果阿邦就迎来了WTT球星挑战赛。虽然一次高水平比赛的落户看似不能影响什么,但没准印度乒乓球的种子,就在这一次次激励中埋下了。
体育和人口红利能挂钩吗?
印度羽毛球功勋戈比昌德聊起推广普及羽毛球的计划时说:“我们有如此庞大的人口,只需稍加引导,就能让一项运动收获人气。我坚信在印度国内,有足够多的适龄人群,对羽毛球乃至所有体育运动保有热忱。”
人口基数大,增速快,尤其是年轻人口比例提升,这对于发展几乎所有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有利条件。1947年印度独立时的人口约为3.5亿。此后的70多年,印度人口翻了四倍。
盘子足够大了,但竞技体育能否沾到光,仍是个未知数。
飞速增长的印度人口
另有第三方咨询机构的研究显示,印度需要在2030年前创造至少9000万个非农就业新岗位,才能有效缓解目前高擎于20%以上的青年失业率。这个群体,很难说是竞技体育的受众。金字塔基的宽度似乎在无限延伸,可金字塔尖的立锥之地,只有那么大。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赢得男子10米气步枪冠军的阿比纳夫·宾德拉,是典型的“富二代”,从种姓角度论是位于第二层级的刹帝利。13年后在东京赢得标枪冠军的乔普拉,农业家庭的出身看似比宾德拉差了不少,但其实也属于同一种姓。
翻看此次杭州亚运会印度代表团的夺金名单,会发现多数“00后”的年轻人要么是出自运动员家庭,要么是家庭情况足以负担他们走上职业体育道路——女子多向飞碟团体银牌的获得者拉杰什瓦里·库玛丽,她爸爸就是亚奥理事会代理主席辛格。就算是射击夺2金1银1铜的艾什瓦里·普拉塔普·辛格·托马尔,还有乔普拉这样的农民家庭,也多数是地主或者富农出身。
艾什瓦里·普拉塔普·辛格·托马尔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阶级已然固化,以体育为生的门仅对少数的幸运儿开放。这虽然不仅是印度一家需面临的问题,但似乎能回答人口红利与竞技体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再加之,可供如此庞大基数的人口进行专业体育训练的场地、设备和师资条件没有如人口总数那样火箭般蹿升;以及,如上文提到的“奥运争金计划”也仅对少数项目优中选优进行资助,那些甚至无法企及入门门槛的“千禧后一代”,似乎也仅能在外旁观,为爱发电。
也许真是艳羡于中国在某个历史阶段所享受的人口红利,“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这样的执念,也让印度人憧憬起举办一届属于自己的世界综合性盛会。2010年首都新德里举办的英联邦运动会,已是印度在该领域为数不多的实践,但似乎风评并不见佳,而上一回主办亚运会已经要追溯到41年前了。
印度体育主管部门最新的口径是,已经在积极准备申办2036年的夏季奥运会。奥运申办的难度和积极性较之15、20年前已今不如昔,但如果能如愿,大概还是能让14亿多印度人(届时肯定远超此数)喜不自胜。
毕竟乐天知命的印度人,最不缺的就是把任何事“嗨”起来的禀赋,体育亦是如此。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