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房产 >正文

上海,玩疯了

发布时间:2023-11-03 17:23钧思来源:

导读作者:熊志这两天的上海,彻底玩疯了。万圣节的上海黄浦区巨鹿路,成为年轻人的整活现场,古今中外、千奇百怪的造型,在这里粉末登场,街道...

作者:熊志

这两天的上海,彻底玩疯了。

万圣节的上海黄浦区巨鹿路,成为年轻人的整活现场,古今中外、千奇百怪的造型,在这里粉末登场,街道被围得水泄不通,万圣节玩成了“玩梗节”,成了“大型病友交流会”。

上海的街头,好久没有如此奇幻和热闹了,连官媒《解放日报》都忍不住站出来,给那些担心文化入侵的批评者打预防针——不必指责年轻人过洋节。



年轻人的个性化表达,以及城市管理对个性化表达的宽容,彰显着上海的开放精神。

事实上回顾历史,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它的成功就在于开放和包容,文化上如此,经济上也是如此。

01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次关于上海万圣节的热搜话题,文化入侵、崇洋媚外的声音少了很多。

线上吃瓜的群众,被那些COS名场面逗得捧腹大笑,甚至有亲自去上海沉浸式体验一把的冲动。

这种舆论风向的变化并不奇怪。事实上,上海街头的大型COS场面,尽管顶着万圣节的头衔,但没有多少万圣节的元素,如南瓜灯、惊悚的小丑妆容等,它被彻彻底底的本土化了。

山寨版的“那英”和“王菲”空降现场,联手献唱了《相约一九九八》;惟妙惟肖的“假向太”出现在街头,高喊9块9上链接;还有人COS李佳琦,扎心地问道,“哪里贵了”……



上海街头的角色扮演,都是我们熟悉的人物和角色,熟悉的元素,熟悉的热点事件。年轻人借着这些话题,进行个性化的表达,或玩梗自嘲,或者讽刺现实。

总之,我们看到的不是什么西方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渗透,而是广大年轻人,通过过节的方式来发泄和狂欢,充满了娱乐精神,自然也没必要上纲上线。

上海将舶来的万圣节过成了中国版,并屡次登上热搜,这倒是和它的城市精神、市民气质一脉相承。

前段时间,上海的“citywalk(城市漫步)”火了,人们在街头自由随性地跳舞行走,这种休闲方式一度被全网群嘲,但恰恰是这种群嘲,说明上海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这里有千奇百怪的生活方式,哪怕你觉得是奇葩或者装逼,那些年轻人,也“装”得无所顾虑。

某种程度上,上海人是精致讲究,懂得发现和释放自我,于是就形成了个性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就像当时上海疫情核酸现场,有市民画着精致的妆容,甚至还有人端着红酒杯。

文化上的包容,无疑得益于管理上的宽松。一个细节是,万圣节的上海街头,COS盛会连续举行了几天,但城市管理者并没有基于安全考虑,一刀切的禁止,这才有了一个个名场面。

02

现在的上海,不仅是文化中心,更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2022年上海的GDP达到4.4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经济上的成功,无疑跟对外开放的前沿位置息息相关。

历史上的上海,原本是一个偏居海隅的县城。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撬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随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这也成为上海走向世界的起点,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尽管上海的开埠,是列强船坚炮利之下被动开放的结果,但在客观上,它确实给上海带来了外国商品和外资,先进的机器设备,让上海率先开眼看世界,提前进入全球分工中,开启工业化的进程。

回顾这一百多年的进程,上海的高速发展史,就是一部开放交流史。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城市老旧,想要进行大规模城市更新,但国家拨款和地方财政根本负担不起,为了筹措资金,上海采用了一个极为创新的方案——“计划单列、自借自还”,通过国际市场来筹资。

那个年代的中国社会,还沉浸在姓资姓社的争论中,而上海却将一些城市基础设施,比如桥梁、地铁等,引入外资来进行投资建设,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此外,像浦东新区的开发,尽管直接目的是疏解浦西的拥堵问题,但在开发过程中,它的体制机制设计,很大部分都是围绕进一步扩大开放。比如对外商投资的放宽、税收减免,保税区的建设,等等。

时至今日,上海已经成为外资外贸的绝对高地。

今年上半年,上海公布了一份数据:

截至目前,上海全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3300亿美元,在沪外资企业数量7万家,贡献了上海市约1/4的GDP、约1/3的税收、1/2以上的规上工业总产值、近2/3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03

近年来,国际局势纷繁复杂,中西方的贸易摩擦有所增加。一些欧美国家,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将产业链从中国外迁。

比如苹果的供应链,就正在加速向东南亚转移。据路透社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1年,苹果从中国的采购减少了11个百分点。果链外迁直接影响了富士康等供应链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力度。

面对全球产业链外迁的局面,现在的舆论场,时不时出现一些脱钩断链的声音。有的网友被民族情绪裹挟,动辄呼吁抵制外国产品,抵制苹果、特斯拉等,这当然不是明智的选择。

外资企业在中国,当然要守中国的规矩,稽查富士康,就表明了一视同仁的态度。但既然是正常的投资,那就没必要全面否定外资,否定外企,呼喊着把它们赶走,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

比如提到上海,总有一些污名化的声音……事实上,如果没有对外商外资的开放友好,上海能有今天的发展高度吗?

以特斯拉为例,它的成功落子,是上海持续努力的结果——为了招揽到特斯拉,上海打破了持续多年的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特斯拉上海项目,也成为首个外商独资的整车制造项目。



在特斯拉工厂落地的过程中,上海还特事特办,从签约到开工只用了半年,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上海速度。

上海的付出,很快从特斯拉身上收到了回报。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特斯拉在上海的营收,已经仅次于苹果,上海的产量也撑起了特斯拉全球产量的半壁江山,在税收、就业等方面,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效益。

可见,只有保持开放的诚意,向世界敞开大门,外商才有投资意愿,一座城市才能够吸纳全球的经济资源,取得发展的红利。

所以,上海的成功不是偶然。万圣节玩梗,不是文化入侵;对外商友好,更不是崇洋媚外。经济第一城上海崛起的密码,就藏在巨鹿路的人潮里。

从经济到文化,百年来的遥遥领先,正是开放、包容成就了上海。因为开放、包容,所以能够海纳百川,将一个洋节本土化,将外资外企本土化,带动地方产业升级,这值得众多城市去学习。

有的人以为,外商投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其实,只有一以贯之的开放态度,稳定的营商环境,外商才真正愿意来投资,来中国长期发展。

全球化时代,全球分工只会越来越细,脱钩断链的想法,无疑过于天真了。国际竞争越是白热化,越应该扩大开放。无脑地歧视、仇视外外企,政策上搞区别对待,只会加速产业链外迁的进程,让外商外企跑得更快。

就在前不久,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出台了系列措施,再次拓宽了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这再次说明,哪怕国际局势纷繁复杂,中西贸易摩擦增加,“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也不能关上”。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